對于歷代的書法家來講,若是能得到一件王羲之的真跡,乃是一件莫大的幸事,而真正能夠見過王羲之真跡的人,在書法史上可謂鳳毛麟角。這也是為什么唐人之后的書法走向沒落的一個原因。
王羲之曾經(jīng)有一件真跡,此作流傳到了明代,被大收藏家鄭濟所得,而當時的方孝孺乃是文壇泰斗,于是鄭濟請求方孝孺為此帖做跋,方孝孺見到此帖之后大為驚贊,于是跋道:
“王羲之此帖寓森嚴于縱逸,蓄圓勁于蹈厲,其起止曲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嘆自失?!?/p>
這段話,不僅是形容此帖,也可以總結(jié)為形容王羲之的字的至論。一般最高級的藝術(shù)品往往都有這樣的特點,不狂有不怪,屬于“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的境界,既有森嚴的法度,也有自己的精神氣格,既有方整嚴肅之感,又不失靈動與活潑,方孝孺直呼這幅字乃是神人所為,實在是令人驚嘆。
這幅字便是著名的《游目帖》。
此帖到了清朝的時候,被賞賜給了恭親王,而后此帖又被恭親王的兒子載瀅收藏,在上個世紀離亂之際,此帖流落到了日本,并且在日本廣島的一次火災當中損毀。
值得慶幸的是這件作品如今被日本復原成功。
復原的過程也頗為曲折,這件作品被毀于火災之后,有珂羅版幸存于世,于是日本二玄社在中國文物出版社的幫助之下,將此帖進行了全面的復原。
復原所用的材料極為廣泛,在卷首部位的用紙,乃是以臺北故宮所藏的黃庭堅的作品《寒山子題居士詩》的顏色,在正文的紙色采用的是臺北故宮的《遠宦帖》紙色,在用紙上乃是采用的宋代的古絹!
除此之外,此作的印章也極為考究,其用印以及印泥的顏色,也與古人基本保持一致,在墨跡的色彩上進行了高科技處理,從而纖毫畢現(xiàn)。
并且在此作的裝裱上,日本人采用了唐代造紙法所制作出的古宣紙,并將其進行了反復處理和精細打磨,還原出跟原跡毫無二致的作品,此作的復原工程,前后歷時一年有余,成品經(jīng)業(yè)界多方鑒定,無人能分辨真?zhèn)?,可謂是書法界的一大幸事。
王羲之這件《游目帖》對于當代人學習晉人草書有極大的幫助,此帖乃是王羲之《十七帖》中的一帖,在學習草書的領(lǐng)域當中,《游目帖》乃是任何一個學草書者都繞不過去的一部經(jīng)典,此作平和中正,其軸線的穩(wěn)正與端凝是王羲之其它作品所不能及的!
此作在單字的開合上已經(jīng)將險絕藏于平正當中,沒有細微入理的觀察很難察覺,是王羲之自然書寫的真實狀態(tài),此帖的內(nèi)容乃是王羲之寫給在四川做官的朋友的一封信,因為向往四川的美景,想前往一觀。
此作的用筆獨到之處乃是“裹鋒”的用法,這種筆法乃是后人孜孜以求的草法技巧,在極為細膩的筆觸當中,你能充分領(lǐng)會這種筆法的神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