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蘇軾(1036-1101年)由知徐州改知湖州,赴任路經(jīng)靈壁,作《靈壁張氏園亭記》稱:“其中因汴水之余浸,以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為巖阜。”蘇軾喜愛這個山水相依的庭院,繼而論道:“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弊詈笥终f:“將買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表達了蘇軾樂天知命,終老山林的境界。
蘇軾聲名遠播,遭到朝中李定等人陷害,《靈壁張氏園亭記》也被誣告成“是教天下人,必無進取之心,以亂取士之法,無尊君之義,無大忠之節(jié),顯涉譏諷?!蓖昶咴?,神宗圣旨拘捕蘇軾,十二月判決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元豐三年(1080年)正月初一,蘇軾在差役押解下啟程,二月一日到達黃州。
蘇軾為官二十年,從來沒想過積蓄錢財。如今薪俸全無,只有一份微薄的實物配給,一家數(shù)口不知靠什么生活。蘇軾有詩:“我生無田食破硯,爾來硯枯磨不出。”道出以文為生的蘇軾此時的窘境。元豐四年(1081年)春,經(jīng)友人四處奔走,終于批給蘇軾一塊廢棄的營地。于是他帶領(lǐng)全家早出晚歸開荒種田,吃飯總算有了著落。蘇軾這塊荒地在黃州東門之外,于是將其取名“東坡”,自號“東坡居士”。第二年正月,蘇軾在東坡修筑了一座五間房的農(nóng)舍,因正值春雪,遂名“雪堂”。
黃州城西北長江之畔,有座紅褐色石崖,稱為赤壁。赤壁之下多細巧卵石,有紅黃白等各種顏色,濕潤如玉,石上紋理如人指螺紋,精明可愛。蘇軾《怪石供》中說:“齊安小兒浴于江,時有得之者。戲以餅餌易之,即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棗、栗、菱、芡。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處,以群石之長。又得古銅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璨然。”正好廬山歸宗寺佛印禪師派人來問候,蘇軾就將這些怪石送給了佛印禪師。隨后又搜集了二百五十枚怪石。詩僧參廖是“雪堂”的常客。談及怪石一事,蘇軾笑道,你是不是也想得到我的怪石啊?于是蘇軾將剩余的怪石分為兩份贈與參廖一份,也就有了《后怪石供》美文。不離不棄的好友、赤壁的絕古、還有那美麗的石頭,都給予苦難中的蘇軾莫大的慰藉。
元豐七年(1084年),奉神宗詔,蘇軾離黃州北上,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來到宿州靈壁。六年前,蘇軾在這里寫下《靈壁張氏園亭記》,故地重游不勝唏噓。園中有一塊奇美之石號為小蓬萊,蘇軾喜愛有加。他想起唐代李德裕平原莊里的醉醒石,于是題文:“東坡居士醉中觀此,灑然而醒?!边@塊風(fēng)韻雅逸的奇石后來被皇家收藏。
元祐七年(1092年)蘇軾知揚州。得兩美石,作《雙石》并序:“至揚州獲二石,其一綠色,岡巒迤邐,有穴達于背;忽憶在穎州日,夢人請住一官府,榜曰“仇池”,覺而誦杜子美詩曰:‘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背鸪?,山名,在甘肅成縣西漢水北岸。一名瞿堆,山有平地百頃,又名百頃山。其上有池,故名仇池。山形如復(fù)壺,四面陡絕,山上可引泉灌田,煮土為鹽。因為仇池地處偏遠,歷來典籍都將它描寫成人間福地,據(jù)說那里有九十九泉,萬山環(huán)繞,可以避世隱居,如同陶淵明的桃花源。蘇軾神游千里,眼前的綠石已化為“仇池”,“一點空明是何處,老人真欲住仇池?!薄俺鸪厥奔耐辛颂K軾對世外桃花源的深切向往。
元祐八年(1093年)蘇軾知定州(今河北定縣)得“雪浪石”,做《雪浪齋銘》并引:“予于中山后圃得黑石,白脈,如蜀孫立、孫知微所畫石間奔浪,盡水之變。名其室曰‘雪浪齋’云。”詩“盡水之變蜀兩孫,與不傳者歸九原。異哉駁石雪浪翻,石中及有此理存?!庇钟小堆├耸吩姡骸爱嫀煚幠⊙├藙?,天工不見雷斧痕。離堆四面繞江水,坐無蜀士誰與論?老翁兒戲做飛雨,把酒坐看珠跳盆。此身自幻孰非夢,故園山水聊心存?!毖├耸固K軾深感天工造化,也勾起詩人思鄉(xiāng)情結(jié),喚起詩人歸隱故里、縱情山水的情愫。
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貶惠州(今廣東惠陽東)。元符元年(1098年),蘇軾再貶儋耳(今海南儋縣)。此時蘇軾已是六十二歲高齡,他知道自己“垂老投荒,無復(fù)生還之望”,卻依然游歷山水,賦詩不綴,念念不忘“仇池”仙境。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大赦,蘇軾于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中北歸,旋即病卒常州。
蘇軾于嘉祐元年(1056年)與父、弟離川赴京師,四十五年宦海沉浮,幾與禍患相始終,卻始終展現(xiàn)出灑脫飄逸的風(fēng)節(jié),笑對人世滄桑的曠達。蘇軾被世人譽為蘇海,他一生留下七千多篇詩文。雖然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他卻能徜徉書海,縱情山水,憧憬在自創(chuàng)的桃花源境界“仇池石”中。當擊節(jié)而歌“我欲乘風(fēng)歸去”時,居士已回到他那理想的去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