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是為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而建的祠堂,因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xiāng)侯而得名。祠堂坐北朝南,當街一座朱紅飛檐的廟門,上方寫有“漢昭烈廟”四個醒目的大字。那么為什么供奉諸葛亮的祠堂被冠以劉備的謚號呢?
據說,民國時期鄒魯的一首詩道出了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勛業(yè),丞相功高百代思?!币簿褪钦f諸葛亮的功績太大,他是忠臣良相、智慧的化身,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習慣地把這座廟稱武侯祠。
武侯祠最初建于西晉末年,以后又經過了多次變遷。先是武侯祠與劉備廟毗鄰,然而武侯祠香火不斷,劉備廟前車馬凋稀。明初時期,蜀王朱椿見此情景,遂下令廢武侯祠,只在劉備殿東西兩廡附祀諸葛亮、關羽、張飛。
但事與愿違,百姓反以為劉備跑到諸葛亮的廟里來了,把整座劉備廟稱為武侯祠。清代康熙年,官府干脆將劉備廟改建為君臣合廟,并千方百計地突出劉備,把廟命名為“漢昭烈廟”,但百姓始終不買帳,仍然稱其為“武侯祠”。
在唐代,文人騷客對諸葛亮的憑吊更是絡繹不絕。詩圣杜甫留下千古的絕唱《蜀相》,詩曰:“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鰩熚唇萆硐人?,長使英雄淚滿襟”,全詩抒發(fā)了對諸葛亮的感慨與懷念。
走進武侯祠的正門,綠樹成蔭,庭院幽幽,祠的主體建筑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殿宇高大森嚴,布局嚴整。濃蔭叢中矗立著的古碑無言地訴說著千古史話,褒評了諸葛亮的高風亮節(jié)、文治武略及其短暫悲壯的一生。
穿過第二門是一座四合院,門上懸匾寫著“明良千古”,取“君明臣良,千古垂范”之意。匾中“明”字偏旁的“日”卻寫成了“目”。據說,題匾者是清代四川提督軍門吳英,當時清代興文字獄,若寫成“明”字會有無妄之災。
長廊壁上嵌有岳飛寫的前后《出師表》石刻。石碑刻工精良,字體行草,筆力遒勁,龍飛鳳舞,書法藝術價值極高。相傳岳飛在經過南陽武侯祠時,看到《出師表》表文后,深受感動,淚下如雨,逐揮淚一氣呵成了這幅墨寶。
武侯祠的第一重殿是劉備殿,殿前平臺上放置著一尊鐵鼎,鐵鼎兩耳各鑄一龍,龍以雙爪抱住鼎口,鼓起的鼎腹上祥云練繞,數條游龍嬉戲云間。三只鼎足為雙角怪獸承負著鼎身,象征著歷史上三國的鼎立。
武侯祠正殿之中,是劉備貼金泥塑坐像,劉備頭戴天平冕冠,身著黃袍,手捧朝天圭玉,寬面大耳,神態(tài)靜穆。左側是其孫子劉諶塑像。劉備一介草民出身,歷經磨難,建立蜀國,完成了三分天下的目標。
然而,劉備也算是家門不幸,因繼位的皇子劉禪昏庸無能,喪權辱國,不守基業(yè),丟失了蜀漢江山,劉禪因此被逐出了武侯祠。而剛烈的劉禪之子劉諶,卻在魏國軍隊進逼成都時,以死殉國,后人贊頌其忠勇,讓他永遠伴隨在劉備身旁。
劉備殿的西偏殿內供有張飛祖孫三代的塑像,東偏殿內供有關羽、關平、關興、周倉、趙累的塑像。劉備殿前東西廊廡內供有蜀漢文臣武將的塑像28尊,其中文臣廊內有14尊,以龐統(tǒng)為首;武將廊內有14尊,以趙云為首。
步出劉備殿,穿過懸有“武侯祠”匾額的過廳,便來到諸葛亮殿。諸葛亮殿也是一座四合院,殿內供奉著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代。貼金塑像的諸葛亮端祥地坐在正中的龕臺上,頭戴綸巾、手執(zhí)羽扇,儀態(tài)儒雅,風采照人。
出諸葛亮殿,就是三義廟。三義廟是祭祀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的廟宇。建于清康熙年間,與武侯祠的建筑風格和內容一致。屋頂為單檐硬山式,青色簡瓦覆蓋其上,木石抬梁式結構,立柱及柱礎均為石質。
據說,三義廟原址在市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設的需要才遷建于此,三義廟的遷建增添了武侯古祠的新內涵。正殿內塑有劉、關、張的泥塑坐像,廊房兩壁有十幅三國故事線描石刻畫。
從三義廟西行約30米,過小橋,經桂荷樓、琴亭,進入翠竹簇擁的紅墻夾道。夾道盡處有一磚墻環(huán)繞的古冢。這是蜀漢皇帝劉備和二位夫人的合葬墓。陵墓正面嵌有清乾隆的一塊石碑,上刻“漢昭烈皇帝之陵”。
據說,這座墓是諸葛亮為劉備親選的寶地。劉備當年出征東吳失敗,退守白帝城,次年病逝,遺體運回成都后葬于此地。劉備的陵墓在史上被稱為惠陵,這是緣于劉備愛民之故。
惠陵前方的寢殿中,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因文章、書法、刻技俱精被稱為“三絕碑”。碑文對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忠心不二,高風亮節(jié),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成就了千秋華表。
游武候祠,品三國事。我仿佛看到了“匡扶社稷,兼濟天下”的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使得武侯祠的香火不斷。時光飛逝,近兩千年過去,蜀國的將相們名垂青史,永遠活在歷史里,活在傳說中。
在武侯祠內還有定時古裝古樂表演,身著古裝的演奏者為游人奉獻上了一場漢代風格的古樂,濃濃的古韻風情洋溢武侯祠內。
武侯祠內的古裝美女在殿宇石碑、竹石林木的襯托下,顯得分外秀美。展示了漢代服飾的陰柔之美,精彩的古樂表演深深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