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當你被人套上“文人”的緊箍咒后,你就不寫東西也難了。在名利場里呆久了的文人,最無法忍受的就是“江郎才盡”這四個字。于是無論情愿還是不情愿,他們都只能接受這種悲劇宿命,為“碼字兒”事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是,終究也有些文人會反躬自問:“這些年來我寫的這些東西有意義嗎?我是不是真的非寫不可?”這一問問出了莫大的蒼涼和悲哀。
唐代是個讓每個中國人一想起來就興奮不已的朝代,國勢最強盛,文化最發(fā)達。在我們的印象里,似乎唐朝人人都懂詩——不是連橋邊的老太婆都是白居易的知音嗎?自然,唐朝也是個詩人輩出的時代,光《全唐詩》收錄的詩人就有幾萬人之多,并且毫無疑問,這些幸運的詩人還只是唐朝300多年間所有詩人中的滄海一粟。但是,讓人難受的是,在這幾萬人里,能被我們普通人記住的,卻最多只有幾十人。至于作品,只要有20多個字(一首五言或七言絕句)被選進《唐詩三百首》,就可以算是大詩人了。
這真是個讓人悲哀的事實。每一個搖筆桿子的人都不妨捫心自問:我有自信留給后人20多個字嗎?在這個資訊泛濫的時代,有這自信的人我想是越來越少了。到處都是復(fù)制、模仿,創(chuàng)造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衰退,人作為自然的翻譯者的能力一天天地削弱。而沒有獨創(chuàng)性的東西顯然是不能持久的。有些人自我感覺良好,以為發(fā)布了天地間的獨家新聞,其實只是因為他讀書比較少——他的意思前人比他表達得更好。有時候我們不禁有些灰心地自問: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是不是已經(jīng)過于豐富了?經(jīng)典的存在是不是已成了我們創(chuàng)造力難以逾越的高峰?
盡管如此,我們的印刷品卻以驚人的速度在增長。我仿佛看到了,東漢的蔡倫和宋朝的畢昇這幾年來在九泉之下正被樹神攪得不得安寧:“都是你們?nèi)堑牡?!要不是你們自作聰明發(fā)明了造紙和活字印刷,我們這個樹的家族不知要少遭多少殃!”蔡、畢二先生也許會辯解幾句:“這說明有文化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們功莫大焉!你們作點犧牲也是應(yīng)該的嘛!”但一提到“文化”,樹神就更來氣了:“瞧瞧,瞧瞧!這些從印刷廠出來就可直接進焚化爐的玩意兒,能算是文化嗎?!”蔡、畢二位定睛看了看,也覺得挺不好意思:“是啊,是啊,他們都寫了些什么呀!”
在這些印刷垃圾的制造者中,除了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著書都為稻粱謀”的以外,其他的人都是不可原諒的——他們或者是昧著良心,賺取老實讀者血汗錢的文痞,或者是虛榮心極強,手中又有一定特權(quán)的自大狂。這些人的存在,使得我們本來就已很可憐的創(chuàng)造力湮沒得更加難以尋找。若干年后,當我們的后人篩選這個時代的經(jīng)典時,會有足夠的耐心嗎——如此少的金子埋沒在如此多的沙子里,淘金是件多么枯燥且累人的工作啊。
當然,流傳并非文章的惟一目的。只要是對世道人心有補的文章,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有存在的必要??上У氖?,現(xiàn)在就連這樣的文章也太少,而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沒有必要的文章卻太多。
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其實我也知道我寫這篇文章也是毫無必要的。真抱歉。
小編注:此文刊發(fā)于2003年1月2日《檢察日報》書里書外專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