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的孩子嗎?愛!了解自己的孩子嗎?了解?是真的了解,還是自己所謂的了解呢?這是我轉(zhuǎn)載的一篇教育感言,很精辟!也同時說出了我的很多心理話!作為母親我真心的希望您能耐心的多看幾條,相信我們對孩子的愛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
●無論輔導老師的方法有多么“高明”,只要把孩子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給輔導掉了,使畫沒有了“孩子氣”,這個老師就是一個失敗的老師。這說明他已經(jīng)沒有資格再教孩子了。
●藝術(shù)這東西就這樣,你越是急于想找它,它越是不想見你。當你不急了,神情放松了亂涂亂抹時,它又悄悄地自己找上門來,孩子的畫更是如此。
●沒有畫法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沒有技巧的技巧是最好的技巧,不留痕跡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只有笨老師,沒有笨學生。人人都有藝術(shù)細胞,就看老師有沒有開啟的本事。
●教給孩子一招是錯誤的,教給孩子一種思維方式是對的。對孩子來說,繪畫不是一種技巧,而是思維活動。
●我在輔導孩子畫畫時,好鼓動孩子亂畫。因為孩子在亂畫時最能反映出他的個性。從中可看出孩子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已掌握了什么?還欠缺什么?孩子是一個做事嚴謹有條理的人還是一個辦事熱情、快刀快斧,畫十分種就完事的人。當你了解了這些后,就好“對癥下藥”了。
●孩子們最優(yōu)秀的作品大都是“亂七八糟”的,一般家長把這類作品稱為“亂”,但專家們卻把這樣的畫稱為生動、有創(chuàng)見、有靈氣。
●輔導老師的工作并不是把好多看似很亂的繪畫方法統(tǒng)一起來。相反,而是怎么保護好、發(fā)展好孩子的“亂畫”,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把“亂”做到極致。使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情緒得到了施放。幫助孩子完成一個痛快的繪畫過程。
●兒童在畫畫時亂涂對孩子來說不是壞事,這正說明孩子是無拘無束的。我以為,在孩子初試繪畫時,在教學上應“先放開,后治理”在“亂中求治”,而不是一開始就給規(guī)矩。
●不要讓孩子畫簡筆畫。久而久之,孩子就不習慣動腦筋了。簡筆畫抑制了孩子的想像,有礙孩子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
●孩子們把畫畫得“亂七八糟”和純粹意義上的亂涂亂抹是兩回事。前者是孩子情感的自然噴發(fā)和傾瀉,后者是單純的游戲和玩耍。
●孩子的畫,畫得像的不一定好,好得不一定像,能反映孩子生活感受或體驗的就是好作品。
●孩子們畫畫是從不懷疑自己技巧的,他們沒有不能畫、不敢畫的東西。再復雜的人物景象,只要經(jīng)過了他們的頭腦,就會變的簡練起來;再簡單的事物只要經(jīng)過他們的手畫出來,就會變的豐富起來。這就是兒童畫。
●兒童畫畫哪里有什么技巧,它是經(jīng)驗的積累和總結(jié)。教給孩子們繪畫技巧會把孩子嚇跑的。
●兒童畫畫時往往是漫不經(jīng)心、手舞足蹈、喋喋自語。一般家長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不認真、不仔細,實際上這正是孩子畫畫時的最佳狀態(tài)。
●孩子們畫畫只憑滿腔熱情,不憑畫法畫理,方法步驟對孩子用途不大。這種無規(guī)則、無技巧只想著玩的畫,就是兒童畫。
●用傳統(tǒng)方法教孩子的結(jié)果是立竿見影,畫得很像,但這是老師灌輸給孩子的,是被動接受。新的教法是孩子按老師的啟發(fā)構(gòu)思畫面,教師在輔導時順著孩子的思維去發(fā)展孩子的想象,是主動學習。立竿見影容易,發(fā)展想象難。被動接受容易,主動學習難。這需要家長有個辨別能力和在認識、觀念上的提高。
●在家輔導時啟發(fā)孩子是對的,安排孩子畫什么?怎么畫是不對的。比如畫一簇花,家長只能告訴孩子這些花的顏色、造型和葉子的形狀都是不一樣的,怎么不一樣須自己去看。不能告訴孩子這個花瓣是橢圓形,那片葉子是紅色的,中間有黃色的葉筋,葉子邊緣還帶有許多鋸齒齒。家長把看到的結(jié)果都告訴了孩子,并不利于孩子觀察力的培養(yǎng)。
●完全沒有藝術(shù)細胞,天生就不喜歡畫畫的孩子并不多見。家長不能僅憑一兩幅畫沒畫好就說這個孩子沒有藝術(shù)細胞,就說沒進步,越畫越倒退,放棄了對孩子的培養(yǎng)。藝術(shù)大門的開啟不是幾次就能打開的。這時,對孩子來說“堅持”兩個字很重要。
●家長督促孩子畫畫時,有可能孩子并不想畫。孩子喜歡畫畫并不是每時每刻都愿意畫,也有不像畫的時候。畫畫僅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家長安排每天必須畫一幅畫,事實上是把畫畫當成一種任務壓在了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孩子會把畫畫當成一種負擔,不喜歡畫畫了。
●家長對兒童學畫的想法有點像圍城??粗约旱暮⒆赢嫷煤茏屑?,很認真,卻很羨慕畫畫潑辣奔放的。大膽涂抹表現(xiàn)的孩子家長又羨慕畫得很穩(wěn)、很細的孩子。其實,藝術(shù)欣賞是講究多樣的。要緊的不是“取長補短”,而是設法怎么和別的小朋友畫得不一樣。
●每個孩子由于個性的不同,家庭環(huán)境和受教育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藝術(shù)知覺。任何“步調(diào)一致”和“統(tǒng)一行動”,都是違背孩子生理和心理的。
●孩子們在畫得像與不像的問題上與成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孩子畫畫憑的是直接感受,他們認為只有突出主要的,夸張重要的就是最像。如:孩子畫踢毽子的腿會比不踢的腿要長,畫吃蛋糕的嘴比平時的嘴張得要大。孩子追求的像并不是生活中鏡子般的真實。所以,家長在看孩子的畫時,不要拿畫上的形象與真的比。
●孩子在家畫畫,家長總是好“手把手”地教,習慣于按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這里畫上什么?那里畫上什么?這樣畫的畫確比孩子自己畫的內(nèi)容要豐富一些,畫畫要完整一些,但這都是孩子按家長的意思做的,這里面已沒多少東西是孩子自己的主意了。
●當孩子畫畫時老是無休止的重復原來畫上的幾樣東西時,孩子顯得仍然很興奮,畫得很起勁,可家長卻著急了,為什么孩子老是畫那幾樣東西呢?畫面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形象大都是孩子已經(jīng)掌握認知的東西。當家長要求或他們自己想畫時,總是想把自己熟悉并完全掌握的“拿手好活”畫出來,以顯示成功。如果這時家長不能理解孩子的“展示”,就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繪畫題材的豐富多樣不是學幾次就能解決的,需要一個時間過程。
●家長總希望孩子畫啥像啥,涂色別越出線外。其實,孩子畫的不像,控制不住涂色是年齡的事,并不是老師教的。因為,孩子年齡小,畫畫時眼、腦、手的配合還不夠協(xié)調(diào),達不到“隨心所欲”,小手的肌肉還不夠發(fā)達,不聽腦子的使喚。畫不直,畫不像,涂不好色是正常的。
●幼兒畫畫有時畫一個人頭超過身子幾倍,身子和胳膊只畫一根線就算完事。在孩子眼里人就是這個樣子,他自己并沒認為有什么不妥或不完整。這些類似符號的小圈圈、小條條、杠杠就是孩子對人了解的一切。兒童畫畫取決于他對社會認知的多少,一個七歲的孩子經(jīng)過一段時間學習后,能把人畫得很完整。孩子的生理、心理在繪畫中起著重要作用。
●兒童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社會,去創(chuàng)造藝術(shù)。但家長往往不知情,總想以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替孩子抄心。大到喜歡什么專業(yè),穿什么衣服。小到梳什么頭型、買什么鉛筆盒??傆X的孩子不會辦或辦不好。其實,每個孩子對自己所用的東西都有自己的選擇和看法,只是沒有決定權(quán)。是家長剝奪了他們的選擇權(quán)和鍛煉的機會。
●有家長說,孩子沒入美術(shù)班時在家還畫畫,入班后在家卻不怎么畫了。如果家長不把孩子學畫當成一種學業(yè)和技術(shù)來對待,就容易理解了。孩子畫畫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是另一種玩耍。在班上他已經(jīng)把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宣泄在紙上了,畫畫的欲望已得到滿足,心里獲得了平衡,孩子在家畫畫的興趣自然的就會有所減弱。孩子畫畫憑的是興趣和熱情,畫得好壞并不與作畫時間成正比。
●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老是夸別人畫得好,孩子聽后為讓你高興,會去學他。當孩子學會別人的同時,也失掉了自己的個性。而有個性的作品才是美的。
●如果家長看孩子畫畫時,能忍住不說話,對孩子的干擾會小一些,如果忍不住非要“指導、指導”還不如不在旁邊好。即便是家長站在旁邊不說話也已經(jīng)干擾了孩子的思維了。
●兒童畫畫有很大的隨意性,是想到哪畫到哪。往往是畫了前面的,不知道后面怎么畫,事先是不會“胸有成竹”的。等想好了或默記下來的畫已經(jīng)不是兒童畫了。
●孩子的畫不是畫得細就是認真,即便是看上去似乎很“亂”的畫,也并不能說明孩子沒認真畫。藝術(shù)這東西并不是認真了就一定能畫好,有時也正因為太認真,思想負擔太重,結(jié)果反而畫不好,孩子畫畫時感情的真切投入才是真正的認真。
●輔導老師在給孩子講課時,可以講一些比例的知識,但不能要求孩子畫準比例。講是對的,要求是不對的。孩子畫畫憑的是直觀感受,還不懂的用理性知識去指導繪畫,如果老師對孩子要求太“嚴”,孩子就會因畫不準比例失去自信不喜歡畫畫了。
●幼兒畫畫的特點是:聽他們說畫的什么內(nèi)容都有,看他們的畫什么內(nèi)容都沒有。
●我反對孩子在上美術(shù)課時像某些幼兒園小朋友那樣在老師“一、二、三坐好了,閉上自己的小嘴巴”的口令下,個個兩手背在身后,筆端筆正地坐著,課堂上靜的掉根針都能聽得到,好像這才是正規(guī)教育和文明地表現(xiàn)。其實,五六歲的孩子正是嘻嘻哈哈調(diào)皮的時候,該調(diào)皮的年齡卻不調(diào)皮了,是老師“出色”的工作壓抑了孩子地調(diào)皮。
●有的家長不喜歡某種顏色就不讓孩子用這種顏色,甚至把這種顏色藏起來。其實,每個人因年齡、性別、性格、文化和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對事物會有不同的藝術(shù)知覺。家長應鼓勵孩子做事有自己的主張,遇事有自己的選擇,不應該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孩子身上。
●心過于細了,畫得畫必板;膽過于大了,畫得畫必亂。
●孩子的畫畫得干凈沒有錯,但如果家長要求孩子一定要畫得干凈就是錯誤了。孩子畫畫兒如太重視畫面干凈,就會束手束腳不敢大膽涂抹了。其實,畫的審美價值并不取決于畫的表面。畫得干凈的也有孬作品,“亂”涂的也有優(yōu)秀之作,好的作品應該是作者對事物認識角度、深度地體現(xiàn)及繪畫經(jīng)驗的積累與總結(jié)。
●兒童畫畫的年齡越小膽越大,年齡越大膽越小。
●孩子畫畫不是家長想讓畫時就立馬能畫出來,需要一個孕育的思維過程。即使孩子原先有些形象積累,畫得多了,思維也會枯竭的。孩子需要一個不斷認識事物的“充電”過程,家長要干的“活”就是積極引導幫助孩子不斷地完成這樣一個過程。
●家長輔導孩子畫畫時,不要讓孩子急于先動筆,應先對所畫的內(nèi)容、題材有大致上的了解,最好能領著孩子“轉(zhuǎn)一圈”,在孩子對所畫的東西有了明確印象時,再啟發(fā)孩子把看到的、想到的、體驗的感受落實在紙面上,這樣畫得畫就不空了。生活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源泉,對孩子來說同樣適用。
●孩子畫得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思維去完成了一個“激情施放”的作畫過程。
●孩子畫寫生并不像成人那樣是真寫生,想象與記憶仍是畫中的“主角”。比如花有五個葉子,葉的生長方向、大小形狀各不相同,孩子畫上的葉子數(shù)量和大小十有八九像哈哈鏡里面的東西走了樣。所以,家長在看孩子畫寫生時不要與真的東西比。
●家長看幼兒畫畫時,總想從畫中看看像什么東西。其實,幼兒喜歡畫是覺得畫畫好玩,他們不會在乎別人對他們得畫作如何評價呢!使孩子感興趣的是,畫筆在他們小手里握著流淌出一串串彩色的筆道道,這些看上去不成形的符號圈圈就是幼兒對生活了解的全部。
●孩子學畫并不是學習高難知識越早越好,越深越好。再好的方法只要違背孩子的心理、生理就不能說是好方法,這需要孩子有一個能接受理性知識的年齡作前提。如十歲前的兒童就不宜學規(guī)矩很多且很理性的書法和素描。兒童時期三、五年就會過去,是“過了這個村,沒有了這個店”,提前學成人的東西是最不值得的。
●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是教孩子怎么畫,新的教育方法是教孩子怎樣自己畫。前者是老師畫一筆學生跟著畫一筆,教得最好是畫成的東西與老師的一模一樣,后者是老師在尊重孩子思維的基礎上啟迪與點拔,教得最好是畫面各有千秋。
●孩子畫中的圖案和色彩是他們地創(chuàng)造,他們在毛驢、大象、駱駝、螃蟹、老鼠等單灰色的動物上畫出漂亮的花紋和圖案,這沒有什么不妥。如果生活中沒有的東西不能畫,那么,什么才叫創(chuàng)造呢?對孩子來說想象比真實更重要。
●有時孩子畫不好畫,不一定是技巧的事,大多是審美上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孩子用淺色畫輪廓用重色涂顏色,這樣涂上的顏色就會“吃”掉輪廓線,形不突出了。再比如孩子在涂色時不懂得色彩有冷暖、明暗對比作用,一古腦地涂上相接近的顏色,這樣問題差不多每堂課都能遇到,解決這些問題就是輔導老師該干的活了。
●如果家長不懂兒童畫,請不要隨意批評孩子的畫,因為你對兒童還缺少了解,很難說你的批評是正確的。其結(jié)果只能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干擾孩子的正常思維,因為一個五、六歲的孩子還沒有能力能清楚地辨別你的說法是否是對的。
●孩子幼兒時往往說話不知輕重,說些“沒邊沒沿”不禮貌的話、做些不文明的事。如果家長這時硬給以規(guī)矩,就會壓抑孩子童趣地展現(xiàn),使孩子變成了“很懂事”的小大人不可愛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干脆就別管,不管可能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長。
●幼兒學畫還不懂得什么是畫法畫理,他們的一切知識都是*“實踐"得來的,是在“具體干”中學到的。
●兒童畫只是兒童成長中的一個過程,它有藝術(shù)性,但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shù)品,真正的藝術(shù)作品是創(chuàng)意可設計,效果可預見,是有很高思想性的。它是理性思考的產(chǎn)物,是思想和技巧的完美結(jié)合。而兒童畫有很大的隨意性,畫面效果是不可求的,畫到最后是個什么樣子,兒童自己也不知道。因而,從小就學成人的東西,想培養(yǎng)畫家的做法是不對的。在學畫的小朋友中可能有一部分人長大后要成為畫家,但我們培養(yǎng)的目標卻不是畫家。
●對于孩子的畫,家長不能要求太高,一堂課一幅畫想的、畫的與別人不一樣,有點獨到之處就算不錯,不能要求孩子處處都畫得比別人好,這是不可能的。
●孩子初試繪畫,雖然很喜歡,但對畫卻很陌生,多少還有些膽怯,畫面有可能不理想。如果家長這時對孩子的畫給予充分地肯定,就會給孩子注入力量和信心。孩子用心去做了,不一定能成功,但如果不讓孩子去嘗試,就永遠不會成功。
●有家長說俺不懂兒童畫,在家怎樣輔導孩子呢?如果是學齡前的兒童就好辦了,我可以給你開個“方”子,你只要在你孩子畫畫時準備好一大斗挺好、不錯、棒極了的“高帽子”不斷地戴在孩子頭上,孩子在你的鼓勵下,一定畫得很高興、很投入。孩子在這種精神狀態(tài)下完成的作品肯定差不了。專家們把幼兒的畫成為無錯誤學科,所以他們怎么“折騰”都不過份。
●別把兒童畫畫當個事,它跟小孩玩沙子沒什么兩樣。畫完了任你評說,玩完了扭頭就走,這就是兒童做事的天性,他們沒那么多規(guī)矩。
●考級實際上是成人強加給兒童的一種根本不符合兒童心理、生理的“練兵”活動??技壈言据p松自由的繪畫,不科學地分成各個等級,并把學生引向了不斷升級、過關(guān)上去,使學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偏離了孩子學畫是為了提高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辦學宗旨。級別的提升是老師和家長共同制造的假“成功”。
●幼兒園里選畫是看畫面是否干凈、漂亮、畫得像;專家選畫是看畫面是否有作者的真切感受和創(chuàng)造性,這就是兩種方法的不同之處,也是畫得“亂七八糟”的畫選上了,畫的干凈漂亮的卻落選的原因所在。
●孩子在畫畫時如果老是不滿意,光想修改修改或換張紙畫,說畫錯了,這說明孩子已到了轉(zhuǎn)形期,對他們自己所畫的真實性產(chǎn)生了懷疑,他們開始喜歡畫得很像并崇拜大人的畫,不再愿意畫兒童時期充滿幻想、異想天開,不符合比例、不符和邏輯、人比樓房都高的畫了。這時輔導老師應“白話、白話”規(guī)矩了。
●家長不要把美術(shù)老師的輔導作用想得太大,其實,一個孩子畫得怎樣關(guān)鍵取決于他自己,老師只能起個航船的舵手作用,使孩子在進步中不偏離方向。
●孩子在認識事物上會因個性、興趣、年齡的不同也有所不同,不能看孩子在一個事上反映不如別人,就認定什么事都不如別人。孩子學畫有快有慢,悟性有高有底,這是正常的現(xiàn)象與智力無關(guān)。
●有家長說是否可以要求讓慢性子的孩子畫得快些,急性子的孩子畫得慢些,平衡、平衡。其實根本沒那個必要,急中也有精品,慢中更有巧匠,繪畫只能影響性格,但不能改變性格。
●欣賞兒童畫有兩個誤區(qū):一是用成人的眼光解釋兒童畫;二是把兒童畫當成一種專業(yè)技術(shù)看待。
●一般家長普遍認為能稱為技巧和專長的都要有基礎作鋪墊的,但兒童美術(shù)卻不是這個樣子,兒童畫畫跟兒童認知能力有密切關(guān)系。比如畫一個熱水瓶,認知能力高且有繪畫經(jīng)驗的孩子除了能畫準基本的比例外,還能畫一些熱水瓶上的花紋圖案等,使之造型更具體、更細致。認知能力弱實踐少的孩子畫得造型簡單、粗略單調(diào)。這與繪畫技巧關(guān)系不大。只要孩子見過知道就能畫出來,無須告訴他熱水瓶的畫法、步驟和比例、位置等。我們要求孩子是能畫出熱水瓶,而不是能畫像熱水瓶,畫得像與不像在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創(chuàng)造性上起到的作用是一樣的。所以,兒童學畫是不需要基礎的。
●家長有時看孩子畫的東西給自己想像的有很大出入時,就抱怨孩子怎么畫什么不像什么呢?教孩子畫畫是否需要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去規(guī)范呢?實際上兒童畫是不能作統(tǒng)一標準和要求的。比如畫鳥,每個小朋友畫的鳥都有鳥頭、鳥嘴、鳥脖子、鳥肚子、鳥尾巴、鳥翅膀等,這時你會驚奇的發(fā)現(xiàn),每個小朋友的鳥都畫得很好,且造型又都不一樣。你能說哪個小朋友的鳥畫得對,哪個畫得錯嗎?孩子眼里的像更多的是一種心理和精神需求,是一種神似,并不是生活中的真實反映。
●家長在向教師咨詢新的教育理念時,對新的教學方法都比較贊同,也都清楚舊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不利于孩子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提高。但一具體到孩子的畫時,家長又提出了一串串沒咨詢前提的問題。如:“太陽怎么涂成了藍色?”“大象身上怎么畫了那么多月季花”“這是畫的什么?一點也不像”等等。由此可見,一種觀念先入為主,在腦子里經(jīng)過長期沉淀后,就會形成思維模式的定式,是很難影響或改變的。教師的工作除了教好孩子外,讓家長了解認識新的教育方法和掌握一些正確的指導方法也同樣重要。
●大多家長雖然不太懂美術(shù)專業(yè),但看孩子的畫時卻好用“專業(yè)”的眼光去看。像比例對不對??!畫得像不像啊等!其實,孩子畫畫是覺得畫畫很好玩,并沒把畫畫當作一種專業(yè)去看待。這時孩子的畫是玩、畫不分,沒有什么區(qū)別。聽孩子說自己的畫,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可家長看到的只是綠一團、紅一團的彩色圈圈,并沒有具體的形像。這時的孩子對事物剛有蒙朧的認識,還不可能了解到事物的整體性。所以,家長不能要求孩子要畫像什么。
●兒童畫輔導有三個誤區(qū):一是在輔導過程中過于強調(diào)作畫的技巧,而忽視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找張范畫讓學生比著畫的做法對學生損害更大。二是教師錯誤地理解讓學生“自由地畫”的道理,在上課時隨便畫,不管不問不輔導,完全放任自流。這種“大撒把”式的“教學”完全失去了教師的引導、點撥作用,使教育沒有了實際內(nèi)容。事實上任何一種藝術(shù)的進步都是教育的結(jié)果。三是教師過于追求兒童畫的高品味、高層次的藝術(shù)效果和新材料新方法的運用,超出了兒童所能認知事物和想象的極限。這樣的教育方法往往好出現(xiàn)專家對孩子的畫倍加贊揚,驚呼孩子是大師,孩子聽后卻很盲然,不知自己“大師”在什么地方的結(jié)果。這樣所謂的高技巧是不能提升孩子藝術(shù)精神的。
●家長有時對美術(shù)教師的作用估計太高,認為學得好不好,關(guān)鍵在教師。其實,在美術(shù)教學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不單是教師,家長與家庭環(huán)境和孩子的素質(zhì)也是學好畫畫的重要條件。更何況有些東西是不可教授的,像靈氣、悟性、神韻、感覺、聯(lián)想、意會等。實踐表明:孩子只有在好的家庭教育和優(yōu)秀美術(shù)教師的輔導以及孩子優(yōu)異的素質(zhì)三方面條件、環(huán)境都具備時,兒童藝術(shù)潛能才能充分地得以發(fā)揮,孩子的心理、生理、智力、品德才能穩(wěn)定健康地全面得到發(fā)展。
●有的家長在教育方面知識欠缺,不能正確的對待孩子的特長,對孩子的期望“太高”名利思想太重。對孩子又缺少了解,孩子的長處是什么,短處是什么,孩子的能力怎樣,發(fā)展限度和心理承受力等全然不知,就知道孩子得了獎,家長臉上就有光彩。家長對孩子有個要求,有個期盼是對的,但要有個度的把握。太高孩子做不到反而失去信心,太低又會影響孩子的進取心,失掉了動力,不切合實際的期望最終會使家長們失望的。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對孩子畫畫的認識和處世原則、態(tài)度、方法,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如果家長在孩子學畫過程中,對孩子“幫助”太多,孩子長期生活在凡事聽家長“安排”按家長“指令”辦事的環(huán)境中,孩子的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就會受到抑制。隨著家長不斷加深的“關(guān)愛”,更會逐漸減弱或消失的。使孩子不能獨立的生活,變得過分依賴父母,從而失掉了孩子的自主性。要知道讓孩子無拘無束,隨心所欲地學畫對孩子來說是多么愉快,他們正是通過這個繪畫過程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滿足。這種感覺正是一個人獲得事業(yè)成功后有了成就感的雛形。家長要做的事就是設法保護好發(fā)展好這個“雛形”,使孩子在繪畫過程中,逐漸建立自信。有位教育家說得好,對孩子最大的幫助是不幫助。
●有的家長看孩子畫畫好用某幾種色時,就擔心起來,孩子怎么總是喜歡這幾樣色呢?是不是孩子在心理上有啥問題呢?其實孩子喜歡用什么顏色畫畫是他的個性和愛好決定的,這跟他的生活環(huán)境受什么教育和個人的喜好有密切關(guān)系,并不是心理上有什么問題。即使用審美的眼光去看,畫上的顏色種類多,也并不意味著色彩就豐富,畫上的顏色少就單調(diào)。有的版畫只有一兩種顏色,仍給人一種色彩豐富的感覺。孩子在畫什么、怎么畫、用什么材料和工具上家長不應管得太多。應鼓勵孩子凡事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對喜歡畫畫的孩子,家長應多做一些“觸景生情”的教育,幫助孩子盡快進入角色,使孩子的創(chuàng)作思路“漸入佳境”,激起孩子繪畫欲望。如在家里畫一盆好看的花,家長不是簡單地說去畫吧就算完了。一般五、六歲的孩子觀察能力、理解能力還比較弱。家長應正確地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去了解花的生長結(jié)構(gòu)、造型特點、習性、作用等,等孩子明白后再動筆。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過程,畫出的畫在理解和感受上與簡單地畫是不一樣的。這種現(xiàn)場的生動的畫前“情景教育”,由于家長的參與往往是孩子很有興趣并樂意接受,效果也最好。
●有的家長很是擔心孩子畫已畫過的題材,認為畫過的題材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提高。其實,畫的題材只是某種環(huán)境下的情景限定,并不是重復的畫某一件具體的東西。畫以前畫過的“情景內(nèi)容”并不意味著有完全相同的造型因素。如畫逛超市,每個孩子都會對超市有著自己的理解。孩子因其觀察角度和對物的感受不同、興趣不同也會有不同的畫面組合與選擇。就是畫完全相同的題材,這學期與上學期畫的超市由于觀察認識能力上的提高,畫面也會更加完整豐富的。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畫的樹都往一邊倒。如池塘兩旁的樹往兩邊倒,池塘下邊的樹頭朝下,畫的房子沒有墻,里面的人看得一清二楚,以為孩子的腦子有啥問題。畫上有這種現(xiàn)象只會出現(xiàn)在六、七歲以下的孩子作品上。由于孩子年齡小,還不懂得自然界有透視現(xiàn)象,長大了自然會明白的。這時家長沒必要非得從理性上去認識它,從科學的角度上糾正它。家長要干的活就是如何引導、啟發(fā)幫助孩子完成一個奇思妙想的思維過程。
●家長總想讓孩子多畫一些,再多畫一些。以為,只有畫得多了,才能“學出來”。于是就有了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家長硬是規(guī)定每天必須畫一幅畫,如果孩子不按家長的要求去做,就會受到類似取消買東西或到親戚家做客的懲罰。家長自覺不自覺的把“管理”孩子變成了“管制”孩子。孩子在這種精神壓力或負擔的情況下是不會畫好的。即使從藝術(shù)的角度講,學生也只有帶著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想法在比較隨意、寬松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某種東西時,藝術(shù)才能悄然而來,按“規(guī)定”辦事,不光不能產(chǎn)生藝術(shù),更起不到愉悅孩子心靈的作用。
●如果家長真想幫助你孩子畫畫的話,請你不要管孩子的具體畫法和形式。你的一切努力都應建立在如何擴展孩子的視野和提高孩子畫畫的興趣上。即使你一時還看不懂孩子的畫,也沒有必要非得跟孩子“交真”一定要弄清畫的什么東西。孩子認為的一切繪畫形式家長都應支持孩子去嘗試。如果孩子對你的“幫助”表示不滿或者是反感時,這時你應該立即停止對孩子的“幫助”。哪怕是你認為當初的愿望是最美好的。
●請家長不要購買類似填空、填畫的多功能簡筆畫和蒙紙學畫之類的書。你想,照著別人的畫畫下來,再按印著的輪廓線涂上顏色,這樣的畫怎樣能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性呢!孩子的奇思妙想、異想天開又在什么地方得到體現(xiàn)呢!孩子如這樣畫久了,會使孩子錯誤地認為學美術(shù)就是比著畫,畫得像就是畫得好,涂色均勻別超出線外就是最棒!這種書的誤導作用,就是壓抑了孩子的想像力、磨滅了創(chuàng)造性,牽著孩子的鼻子使孩子甘心情愿的順著書中的路子走下去。偏離了孩子學畫宗旨是提高孩子總體素質(zhì)的軌道,是非常不可取的。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畫水粉畫時,不是對孩子的畫給予充分地肯定,而是一見面就指責孩子把顏色弄到臉上和衣服上。實際上孩子臉上身上弄上了顏色正說明孩子畫畫時是非常投入的。家長一方面想讓孩子隨心所欲地去畫,一方面又怪孩子弄臟了手臉和衣服。這兩個事比較起來哪一個是更重要的呢?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是不可能同時解決好又畫得大膽、又弄不臟衣服這個問題的。如果孩子畏懼家長不能弄臟衣服的囑咐,那么孩子畫畫時就會非常謹慎,在這種精神狀態(tài)下畫出的畫,“激情施放”當然與孩子無緣了。
●家長看到孩子沒入美術(shù)班時還畫啥像啥,進了美術(shù)班卻畫不像了,怎么越畫越倒退了呢?原來孩子畫畫一般都比照著書涂畫,現(xiàn)在畫的是想像畫,教師的教法不一樣。孩子入班后就會打亂原來的畫法,新的方法又沒掌握,這時就易出現(xiàn)思想混亂、觀念不清,畫出的作品往往失敗多于成功,甚至不知應該怎樣畫,這是正?,F(xiàn)象。家長要允許孩子有一個適應老師的過程。對于孩子這時的畫家長不要急于批評和下結(jié)論,再等一等,再看一看,如果一段時間孩子的畫仍沒改變,請與教師交流溝通,尋求解決辦法。
●有的家長怕孩子看不懂《少兒美術(shù)》雜志就不給孩子訂,其實每個孩子都能看得懂,只是在“怎樣看”上與成人不一樣。成人總想以文字解釋繪畫(不懂美術(shù)的家長),孩子們看畫是不需要作任何注釋或解說的。實際上畫本身就是不用翻譯的國際語言,更何況書中畫的作者和他們是同一年齡段和生活在同一時代,所經(jīng)歷的事大致相同,畫的內(nèi)容也是發(fā)生在孩子身邊的一些事。孩子的年齡大多處在識字階段,認識理解文字的能力還比較弱,他們不可能像成人那樣比較理智的思考著去讀畫,但這并不影響孩子去欣賞、鑒賞作品。就像不懂英語的成人欣賞英語歌曲,雖然一句也沒聽懂唱的是什么意思,但歌曲的曲調(diào)或優(yōu)美或抒情或苦澀或悲壯的旋律都會深深地打動了你,這能說明你沒聽懂音樂嗎?藝術(shù)的東西,只可意會的多,能言傳的少,意會就是看懂了。
●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觀察,是美術(shù)課重要內(nèi)容之一。觀察不是看而是思考,只有認真思考的東西才能稱得上觀察。
●教兒童畫彩畫與教成人有明顯的區(qū)別。成人注重理性,兒童更重感覺;成人講究體積、光影、立體感,兒童注重隨意地快樂涂鴉,玩得高興就行。所以,在彩畫的畫法上,兒童有著更大的自由空間。如果用教成人的所謂“正規(guī)教育”一套方法來教孩子,那就是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
●學畫的方法是可學的,而學畫需要的靈性、悟性是不可學的。理性知識是可教的,感性知識是不可教的。理性知識永遠干不了感性知識的活。
●學畫的孩子大多在智商上差別是很小的。高品位的兒童畫與低俗的兒童畫的產(chǎn)生,關(guān)鍵取決于教師的眼光。從這個意義上說,好的輔導老師還是很重要的。
●只會忙于教學事務,不懂或不注意學習“充電”的教師,永遠成不了優(yōu)秀教師;只會被動學習,不懂的主動學習的學生,永遠成不了好學生。美術(shù)上的教與學也是如此。
●只有不敢畫的孩子,沒有不會畫的孩子。
●一個好的兒童美術(shù)教師,必須具備七個條件。一是懂專業(yè)、有眼力,自己的畫畫得不錯。二是懂教育,會教學。三是懂孩子發(fā)展心理學。四是懂生理學。五是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和理論水平。六是有實踐的基地,親自帶班教課。七是做事用心、用功,責任心強,長年堅持不懈。家長們看一下教你孩子的教師是這樣的嗎?
●我不是崇洋媚外者,但確實有好多文學、藝術(shù)作品,外國的就是比中國的好。如:外國的兒童畫重個性、重創(chuàng)造,中國的兒童畫重方法,重技巧;外國的動畫片給孩子快樂(如貓和老鼠),中國的動畫片老是想讓孩子受教育;外國的科幻片有想象力,離奇怪誕,看著好玩,中國的科幻片太理性、不熱鬧;外國的作品說話單刀直入,明明白白,中國的作品說話拐彎抹角,含蓄的費好大勁也弄不清楚表達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如電視廣告);外國的作品敢說,思想開闊,放得開,中國的作品太小心,思想保守,太局限;外國的文學影視作品,構(gòu)思奇特、不可預后,中國的文學和影視作品看了前面的就知道了后面的,作品死板、雷同還形式化。有一個外國的朋友說,中國的知識分子,你問他什么他知道什么,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
●有家長問我都是怎么教?其實我的教法很簡單:我的教法就是沒教法。
●學畫的天份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后天的培養(yǎng)與努力。
●有的孩子上美術(shù)課“三天打魚、兩天涼網(wǎng)”,經(jīng)常隨意不來,這樣,老師就很難教了,效果也不好。事實上,什么知識都有連續(xù)性,畫畫也需激情,更需要情感的孕育和投入。越畫才能越喜歡畫,越畫才能畫好畫。只有常畫的人才能找到激情,只有懂得激情的人,才有這份心境進入角色找到感覺。孩子畫畫也是如此。
●有人說畫家、音樂家、作家氣質(zhì)都高。有人說文藝理論家氣質(zhì)高。有人說書讀多了氣質(zhì)便高。也有人說氣質(zhì)是天生的,不識字的也有高氣質(zhì)的。我以為氣質(zhì)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下的“混合物”。培養(yǎng)孩子也應是這個道理。
●孩子畫畫的特點是:越不會畫的,畫得又多又快;越會畫的,畫得又少又慢。
●在色彩感覺上,老師和家長都不應該把自己認為好看的顏色強加在孩子身上,代替孩子的感受。如畫一盆花,家長有可能很清楚地看到花的葉子是深綠色的,可孩子怎么把葉子畫成藍紫色了?其實,色彩受個人偏好及光源與環(huán)境影響所致。家長應尊重孩子的感覺。藝術(shù)只講畫面的和諧與情緒的表達,不求畫得是否與真的一樣。一個班的孩子把同一物體畫成好多模樣是正常的事。
●幼兒畫畫的突出特征是:膽大得出奇,從不懷疑自己的技巧,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誰都不如他自己畫得好。這樣只有成功的喜悅沒有失敗痛苦的心理,不正適合幼兒健康的成長嗎?
●孩子畫畫與技巧關(guān)系不大,之間的差別在于畫面內(nèi)容的安排上。同樣的情況下,主次分明、畫面豐富、內(nèi)容多、滿、形像感強、表達清晰的畫優(yōu)于畫面空泛、主次不清、形體呆滯、整體感差的畫。這是教師最應該下功夫的地方,也是檢驗教師實際指導水平的地方。
●學畫能提高孩子的智力,好像大家都認可這個說法。但什么是智力,至今全世界的心理學家們對此都沒有一個公認的、統(tǒng)一的定義。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智力就是個人綜合性能力。它包括學習能力,思維能力,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兒童發(fā)展心理學·2003年版)。
●孩子畫的畫,能稱得上真正的兒童畫,在我們這個有著很深傳統(tǒng)文化背景*“邏輯思維”“記憶”時代打“勝仗”的國家里,是很難得到發(fā)展的。假兒童畫一直在我們國家唱著主角。那些受舊審美觀念影響較深的,成人幫著想的,幫著畫的,按成人意識做的都屬于假的兒童畫。
●好多小朋友只想畫畫,不想學畫。究其原因就是學畫不自由,規(guī)矩太多,框框太多,“學問”“技巧”太復雜、太難。孩子們覺得不好玩、沒意思。如果我們做教師的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多尊重孩子的一些想法,把這些“學問”變成孩子喜歡的方法,讓他們大膽地隨意地“折騰”一下,“瘋狂”一下,那又何妨。既然加拿大人能創(chuàng)造“瘋狂科學”,李陽能創(chuàng)造“瘋狂英語”,這些理性的東西都可以瘋狂起來,那么,我們的藝術(shù),更何況是兒童的藝術(shù),為什么不能“瘋狂”一下呢?說不定孩子們還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叫作“瘋狂畫法”的藝術(shù)呢?
●其實,教孩子能畫得像很容易,有一套死板且很有效的方法。教師可安排孩子你就這樣畫,別問為什么,就會出現(xiàn)“立竿見影”的效果。教學也就顯得容易和簡單多了,教師也就省事多了。但這個方法剝奪了孩子思考、探索、實踐的權(quán)力。這樣的教育肯定不是好的教育。
●孩子因家庭教育、生活環(huán)境和個**好的差別,在認識理解一件事物時,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不是講幾次就能做到的,這需要幾個“回合”的反復學習過程才能解決。如果教師講幾句,孩子就能做到,這反而不正常,至少教師有“灌輸”知識的嫌疑。
●有的家長認為,給孩子講的知識越多越好,越早越好,越深越好,其實不然。當孩子的生理、心理還沒發(fā)育到一定程度,認識能力還達不到時,多講不如少講,早講不如晚講,深講不如淺講。孩子的身體發(fā)育及認知程度,決定了孩子接受知識的能力,這不是教師能解決的問題。一個年齡段有一個年齡段的任務和要求,過早過晚都不好。高水平的指點在于教師能用詼諧、有趣的語言,敏銳的審美眼光,根據(jù)孩子的情況,審時度勢、因材施教。指點不在于多,而在于準。
●家長看畫往往看作品是否干凈、漂亮、畫得很像,教師看畫往往看作品是否有孩子的個性風貌,在認識和看法角度上有很大差別。但孩子畫畫的事實是:畫面干凈的不如臟的;像的不如不像的;看著順眼的不如涂得“亂七八糟”的;有法的不如無法的;講理的不如不講理的;精心描繪的不如亂涂的;正確的不如錯誤的(指合理性);畫面上啥都說清楚的不如畫面上啥都說不清楚的;色彩鮮艷的不如色彩灰不溜丟的;有技巧的不如沒技巧的;畫得熟練的不如畫得生的;比例對的不如比例錯的;畫得香甜的不如畫得苦澀的;畫面清晰的不如畫面朦朧的;想獲獎的不如啥也不想的(太想贏的人往往不能贏);胸有成竹的不如漫不經(jīng)心的;畫一張成一張的不如畫幾張才成一張的;好“成功”的不如好“失敗”的(成功指畫畫已有一套死板方法)等等、等等。用傳統(tǒng)的老觀念和老眼光去看孩子的畫,錯誤率幾乎是百分之百。
●每個孩子由于個性、悟性和愛好不同,就會對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反映。這些都是不可教授的。所以,家長不要拿自己孩子的作品與別人比,只能自己與自己比(與自己比越比越喜、與別人比越比越氣)。即便是一個孩子的作品也不是第二張就一定比第一張強。比,也只能在一個大的時間范圍內(nèi)。事實上,一個孩子的真正進步,也是經(jīng)過失?。剿鳎晒@樣一個反復認識、實踐的過程。我們家長不但要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也應能接受孩子的失敗。失敗更需要家長肯定、支持、鼓勵。但有的家長看畫得好就喜,看畫得不好就臉難看,還打孩子屁股,這是不對的。
●家長不要看孩子畫的是什么,要聽孩子說畫的是什么。在這里原本應是“視覺藝術(shù)”的東西,會因作者是幼兒變成“聽覺藝術(shù)”了。聽孩子說這是什么,那是什么,讓大人看什么都不是。但孩子正是從這些什么都不是的圈圈、道道開始認識這個世界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