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東漢明帝時,朝廷為了聯(lián)絡(luò)西域各國共同抗拒匈奴,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先到了鄯善國,這時匈奴使者也來到這里。對漢友好,還是對匈奴友好,鄯善國王一時拿不定主意。起初,對班超很敬重,隔了些時候,忽然對班超變得冷淡了。班超知道后,就召集手下的三十六個人說:“不人虎穴,焉得虎子?,F(xiàn)在只有把匈奴使者殺掉,鄯善國王才會誠心歸漢。不然,連我們的性命也難保了?!碑?dāng)天夜里,他們終于以少勝多,打敗了匈奴人,達(dá)到了預(yù)期的目的。“不人虎穴,焉得虎子”的原意即不進(jìn)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呢?成語“不人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歷艱險,就不能獲得成功。后來,人們常用這句話,說明一個人不下決心,不深入險境,不經(jīng)過艱苦的實(shí)踐,絕不能獲得勝利。
【原文】
《后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駭人聽聞
隋朝剛建立時,有一個叫王劭的人,他在北齊、北周都做過官。齊、周滅亡,隋朝建立,隋文帝楊堅(jiān)讓他當(dāng)了“著作郎”。到隋煬帝楊廣時,他還是“著作郎”。其實(shí)他這個”著作郎”徒有虛名,他沒有知識,光干歪門邪道的事。他經(jīng)常利用一些怪異現(xiàn)象、圖讖符命為皇帝占卜,胡說神龜腹下有“天下楊興”、皇后死是回到天庭等等胡言亂語駭人視聽。他靠謠言和欺騙競?cè)划?dāng)了二十年“著作郎”,人們對他所講的話都感到震驚和害怕。成語“駭人聽聞”,指人們對某些行為和講話非常震驚,也非常害怕。
【原文】
《隋書·王劉傳》:“或以此求媚帝。在'著作’將二十
年,采遇怪不經(jīng)之語及委巷之言……或文詞鄙野,或不軌不物,駭人視聽,大為有識者所嗤鄙……”
披荊斬棘
馮異是王莽的故將,穎川人。光武帝劉秀在攻打穎川時,遇到馮異堅(jiān)守,很長時間沒有攻下來。后來馮異被漢軍俘獲,經(jīng)親友介紹在東中鄉(xiāng)見到了劉秀,并投降了劉秀,此后一心一意為光武帝南征北戰(zhàn)。
有一次,劉秀一班人被王郎追趕,倉皇逃到饒陽(河南境內(nèi))的元蔞亭,又冷又餓,馮異想法設(shè)法弄來幾碗豆粥,大家雖然沒能吃飽,但恢復(fù)了體力。第二天劉秀還說“昨天馮將軍的豆粥,把凍餓問題解決了。”劉秀到洛陽南宮后,遇上大雨,馮異抱來柴草,鄧禹把柴草點(diǎn)燃,又給劉秀送來了一碗麥粥。馮異為人謙和,走路遇到別的將領(lǐng),他總是把車子停到路邊先行讓路。將領(lǐng)們在一起評論戰(zhàn)功,馮異則坐在別的樹下一聲不響,為此人們稱他為“大樹將軍”。后來馮異被拜為征西大將軍。建武六年,馮異到京師洛陽朝拜皇上,光武帝劉秀高興地對公卿大臣們說:“這是我起兵時的主簿,為我披荊斬棘,平定關(guān)中?!背烧Z“披荊斬棘”,原意為穿行荊棘或斬?cái)嗲G棘也要向前,現(xiàn)比喻清除障礙,開辟道路。
【原文】
《東觀漢江·馮異列傳》“是吾起兵時主薄,為我披荊斬棘,定關(guān)中者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