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墨
《人民日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要好鄰,同要好伴。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風景和思考的問題也有所不同?!?/p>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要好鄰,同要好伴?!边@古老的智慧如同晨鐘暮鼓,在歲月的長河中久久回蕩,警示著世世代代的人們。
孟母三遷的典故便是對這一智慧的生動詮釋。
孟子幼年時,居住之所靠近墓地,孟子便學起了喪葬之事;孟母覺得不妥,遷至市集旁邊,孟子又學起了商人做買賣;最后孟母將家遷至學宮附近,孟子開始學起了揖讓進退的禮儀之事,自此開始勤奮學習。
孟母深知環(huán)境對孩子成長的巨大影響,三次遷居,只為給孟子尋找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想象一下,人就像是生長在大地上的樹木,所處的環(huán)境便是滋養(yǎng)它的土壤。
若是一棵樹苗生長在一片繁茂的樹林之中,周圍盡是挺拔的松柏,那它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向著陽光奮力生長,它的枝干會學習松柏的蒼勁,它的葉子會沾染那一份堅韌不拔的綠意。
這片樹林就是“朱”,它散發(fā)著積極向上的氣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棵樹木。
就如孔子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p>
然而,若樹苗不幸扎根于一片滿是荊棘與荒草的地方,荊棘的尖刺和荒草的雜亂無章會不斷地侵擾它。
它的生長會變得曲折,或許為了搶奪那一點微薄的陽光和雨露,它不得不學會一些旁門左道,它的身姿不再挺拔,它的生長軌跡也充滿了無奈與妥協(xié)。
這里的荊棘與荒草就是“墨”,有著一種讓生命走向萎靡的力量。
這正應了“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的說法。
或許,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風景和思考的問題也有所不同。
住在陋巷的人,每日目睹的或許是破舊的屋檐下滴答的雨水,聽到的是孩子們因為窮困而發(fā)出的幾聲嘆息,他們思考的更多是如何得到溫飽,如何修補那千瘡百孔的生活。
而住在高樓大廈中的人,窗外是繁華的都市街景,車水馬龍、霓虹閃爍。
在社會這個大熔爐里,我們身邊的人如同鏡子,映射出我們自己的模樣。
若常與進取者同行,他們那為夢想全力以赴的干勁會感染自己,他們身上的陽光會驅(qū)散我們內(nèi)心的陰霾,讓我們不自覺地也加快腳步,向著自己的目標奮進。
可如果整天與消極墮落者相伴,他們那萎靡不振的態(tài)度就像一種慢性毒藥,漸漸侵蝕我們的意志,讓我們的眼神失去光芒,斗志被消磨殆盡。
岳飛精忠報國,其身邊圍繞著一群志同道合、忠誠勇敢的將士,他們在愛國的信念下共同抵御外敵。
相反,秦檜身邊盡是阿諛奉承、貪圖私利之人,他最終也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遺臭萬年。
這無疑表明與何種人為伍,會極大地影響一個人的發(fā)展方向和人生結(jié)局。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應該慎重選擇自己的“鄰”和“伴”。
我們不應忽視環(huán)境對自己的塑造力量,它不僅僅影響著我們的外在行為,更深入地滲透到我們的思想和靈魂中。
正如愛默生所說:“一個人的朋友就是他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
我們需要尋找那些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人,如同尋找純凈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氣一樣重要。
當我們意識到身邊環(huán)境的重要性時,也是在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要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汲取力量,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zhàn),以高遠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思考那些關(guān)于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深刻問題。
如此,方能在這紛紜多變的生活之海中,始終朝著光明的彼岸航行,讓自己的生命煥發(fā)出獨特而璀璨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