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在兒童之際,寫下這個話題,是為了與老師家長們共勉。
【案例】哭鼻子的男孩
還是從一個孩子的案例說起吧。案例說完,再說主題。
案例中的男孩,姑且稱他“小夏”。
一天,剛上班,一個男孩就邊哭著邊走進來,找我訴苦:“繆校長,他們都欺負我,老師也欺負我!”
我問:“你是哪個班級的?你叫什么名字?誰在欺負你?”
男孩告訴我說,他叫夏XX,是四年級的。班上的孩子都不喜歡他,都討厭他,都不和他玩;李老師不公平,總是喜歡XXX、XXX,都說他不好!
我又問:“你覺得是什么原因造成,老師、同學都不喜歡你,都欺負你呢?”
小夏同學停止了哭聲,似乎在靜靜地思考這個問題。也許,他從來沒有思考過發(fā)生這樣事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憋了半天,最終他只用三個字來敷衍地回答了我——“不知道”。
其實,每個學校、每個班級都有這樣的學生,當他自身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總不知道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且把一切緣由都推到旁人身上去。
一切皆有因果。我還是從“人格統(tǒng)一性”這個角度來切入。
于是,我接著問:“你家里有幾個小孩,爸爸媽媽欺負你嗎?對你公平嗎?”
小夏說:“媽媽對我好的;爸爸不好,有時發(fā)脾氣了,就可能打我。”
我又問:“爸爸為什么要打你呢?”
小夏說:“因為我學習不好。”
“你語文、數(shù)學成績怎么樣呢?”我又問。
“語文能夠及格,數(shù)學有時會不及格?!?/span>
接著,我對小夏說:“今天,你能到我辦公室來告訴我這些,說明你是一個敢于表達、肯上進的好孩子。但是,真實情況是不是和你說的一樣,我要了解一下。我要給你提一條建議,作為一個四年級的男孩,如果總是為一點小事就哭鼻子,不像一個男子漢的樣子。希望下次你來我這里說話時,要做到文明禮貌,你能做到嗎?”
男孩點點頭,走了。
隨后,我與班主任李老師進行了溝通。了解到小夏同學,智力上沒有什么問題。家庭狀況是,父母都是公職人員,家庭經(jīng)濟善也不錯,只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媽媽比較溺愛孩子,爸爸平時不太管孩子,要是遇到孩子錯誤或成績差了,就要發(fā)脾氣。在班上,他總搞點“動靜”,弄得大家都不喜歡他,避著他。所以一些選舉什么的,也就沒他的份了,所以他總覺得大家對他不公平,都在欺負他。
從家庭、生活、學習、交往等多個方面來考察兒童,這樣才能真正認識兒童。這是從奧地利著名教育心理學家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得到的啟示。這也讓我想到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為什么挨訓的孩子站不直,為什么孩子總要遲到、總要說謊偷竊、總要忘帶東西?孩子的種種“問題”如果不用“人格統(tǒng)一性”理論去解釋,你永遠也弄不明白!》,這篇文章題目比較長,但反響還不錯。
【話題】什么是教育學的眼光與方式
上面我們通過一個案例來理解“問題兒童”的產(chǎn)生的原因。但是,我們僅僅知道了這些還不夠,關鍵是如何來改變他。
這就是本篇我要說的話題——
從專業(yè)的角度來思考和談論孩子是危險的!建議用教育學的眼光和方式去介入。
一、什么是“教育學”的眼光
因為任何教育都具有兩面性,教育是把雙刃劍。
一方面,我們必須懷著愛心觀察、關心、照顧著他們,但這也意味著教師在參與其中有著很多很高的主觀性;
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懷著一顆“無為而治”、“審慎寬容”的態(tài)度,全面地、整體地看待孩子的局限性和可能性——這也是上面我提醒大家保持距離、有所保留的原因所在。
如果我們把兩個方面結合,而且結合得非常好,我們就說你具有了“教育學的眼光和方式”了!
二、 為什么從“專業(yè)”的角度思考和談論孩子是危險的
因為各種原因,我們現(xiàn)在不少老師、不少家長在看待兒童的問題上,往往失之偏頗。要么就是“比較”這個孩子比你好哪個孩子比你差;要么就是“貼標簽”,孩子有一點什么事情,特別是犯了兩次錯誤,便被冠以“問題兒童”、“小偷”、“不受人歡迎的”、“不守紀律”等等諸如此類各種標簽。有些做法,看似專業(yè),實則值得商榷。這種“專業(yè)”是要打一個引號的。
在我看來,對任何孩子的發(fā)展,我們都要重視,而且要重視到每個個體。
但是,孩子的發(fā)展既要積極介入,同時又要有所保留——這就要求我們既要走近孩子,又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對于上面那個哭鼻子的男孩子,之后老師們做了什么呢?
我與班主任李老師進行了多次交流與研討,目的只有一個,這個孩子總體上還是不錯的。一次“問題”只有放在班級這個集體中去慢慢化解才行。
首先,是為他個子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要求所有的人,對待他像對待其他人一樣,不準歧視,不準躲避。同時也跟這個男孩子約定,如果有什么不好地方,要耐心傾聽大家的意見,互相取得諒解。
其次,讓他為班級做事,比如做個管理的小干部,讓他體會到做到這些工作工作是不容易的,是需要耐心與寬容的,是需要方法與智慧的;同時,又讓他為老師做事,比較收發(fā)本子,批改一些簡單的學生作業(yè),讓他體會老師的辛勞,也讓孩子站在站在另一個角度去理解老師、看待老師。
再次,定期召開專題班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大家暢所欲言。專題班會上,大家必須運用下面的句式進行坦誠交流,不準生氣,不準互相詆毀。如“XXX,你最近在XX方面做得不錯,我覺得特別值得表揚!”“謝謝你的鼓勵,我會更加努力!”“XX,我給你提一條意見,好嗎?”“謝謝你的建議,我一定會認真反思,不斷改正!”等等。
在這樣的學習、生活氛圍之下,小夏同學漸漸改變了不少。
我每每課堂巡視時,遇到小夏同學,也會問上一句“小夏,最近怎么樣?還有沒有覺得在什么地方不公平了?”“還有沒有覺得有人欺負你?”“還有沒有不理睬你呢?”,我聽到的消息也是漸次變好,這倒是令人欣喜的。
特別是在最近的一次聽課活動中,李老師課末之際,我即興走到課堂里,想問問孩子們“你們這堂課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大膽發(fā)言,想不到的是,小夏同學,也積極舉手參與討論與交流,而且發(fā)言質量很高,得到我的大力表揚,他笑得燦爛,美美坐下——我放心了,因為終于看到了一個小學生“該有的模樣”。
上面的案例讓我們絲路人更加堅信,我們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教師關注學生的方式一定要有“教育學”的意味,對孩子懷有特別的興趣,讓他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視與關注;
二是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遠遠地看著他,默默地愛護他,讓他感受到同時又不覺關注過度,就像果農(nóng)對待枝頭上生長周期不同的果子,靜待他們慢慢生長與成熟;
三是一定要從整體、綜合上去著眼孩子的發(fā)展,要讓他長出自己獨有的“新枝”;又要通過確立某種標準和規(guī)范,創(chuàng)設某種“心心相印”的氛圍,用教育者用自身的影響力和整個集體的感染力去熏陶,幫助孩子深入認識自我,不斷完善自我。
【推薦】你一定要去讀范梅南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
知道上面這些理念還夠,你必須去讀一本原著馬克思·范梅南的教育著作《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這本書理論與實踐結合得很好,邊讀邊實踐,你一定會真正悟到“教育學的眼光與方式”。
下面我就摘錄一下范梅南的金句奉獻給大家——
教育學就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教育學的影響是情境性的、實踐性的、規(guī)范性的、相關性的和自我反思性的。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對孩子施加影響的活動或過程,但影響有魅力,才能更加顯現(xiàn)出教育的力量!只有每天與孩子們接觸,才能獲得最新的素材,以及教育的靈感
作為一名父親和一名教師,我與教育家們一直保持著個人的聯(lián)系,與自己的孩子以及別人的孩子保持著不斷的接觸,并從中獲得靈感和活力。
兒童不是空空的容器,他們來到學校不只是讓教師通過特別的方法給他們灌輸課程內(nèi)容。而且,來上學的兒童必定來自某個地方。老師需要了解一下孩子們帶來了些什么,他們目前的理解程度、心境、情緒狀況如何,他們是否已準備好了應付學科學習和學校世界。
良好的老師所應具備的以下最基本的素質:職業(yè)使命感,對兒童的喜愛和關心,高度的責任感,道義上的直覺能力,自我批評的開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對兒童主體性的機智的智慧性,闡釋的智力,對兒童需求的教育學的理解力,與兒童相處時處理突發(fā)事件的顯性果斷性,探求世界奧秘的激情,堅定的道德觀,對世界的某種洞察力,面對危機時刻樂觀向上,最后,幽默和朝氣蓬勃也很重要。
……
馬克思·范梅南的這些教育學的格言,回答了“教育是什么”“兒童是什么”“教師應該成為使我校的老師”等原本性極強的問題,因此值得我們細細研讀,更需要我們?nèi)セ癁樾袆印?/span>
不僅僅如此,范梅南總在提醒我們,作為教育人,從教育學的角度上來看,最重要的問題始終是——
兒童對這一具體的情境、關系或事件的體驗是怎樣的?
我們不妨從以下范梅南列舉的“教育事件”去看出點什么。
·桑德拉做完了作業(yè),然后顯得自豪地將作業(yè)交給老師。
· 在閱讀課上比利大聲地朗讀課文,但有幾處單詞發(fā)音錯了。
· 斯蒂芬尼建議老師體育課在室外上,不要在體育館里上。
· 邁科問奶奶:“您能和我一塊來下棋嗎?”
· 老師介紹完一個新概念并布置了作業(yè)之后,又注意到吉米不知道怎樣做。
· 安東二年級第一天放學回家之后向父母親宣布說他“恨”他的老師。
· 簡妮對爸爸說:“我不想因為要求您這樣……來傷害您的感情,可是,從現(xiàn)在起,您和媽媽在進我的臥室之前能不能先敲一下門?”
· 愛彌沒有理解老師正在給學生傳授的新知識。
· 蘇抱怨杰克弄斷了她的鉛筆。
· 羅比拒絕參加科學實驗課,因為他覺得殺害活的生物,還進行解剖,很令人惡心。
· 所有的孩子都在專心聽課,惟有大衛(wèi)似乎不能集中注意力。
·父母親很擔憂,因為已經(jīng)是深夜了,而威利還在抱怨不能入睡。
·老師發(fā)現(xiàn)肯尼在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yè)這個問題上又沒有說真話。
·老師吸引了班上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注意力,可就是彭似乎沒有興趣。
·這個老師通常對他班上孩子的行為感到很高興,可是杰瑞又和另外一個孩子打架了。
·凱姆8歲了,可她又尿了床。
· 艾琳學了10年音樂,可她突然說不再想上音樂課或練習小提琴了。
· 陳在學校里寫的詩很有感染力,老師被深深地感動了。
· 瑪麗淚流滿面,向班主任老師訴說她覺得班上沒有一個人喜歡她。
·媽媽發(fā)現(xiàn)她7歲的兒子約翰從她的錢包里拿了錢。
·老師注意到當其他孩子取笑凱斯、把他撇在一旁、不讓他和他們玩時,阿蘭就會像好朋友一樣和他在一起。
·蘇克問媽媽他是否可以去看電影。盡管這部電影已定為兒童不宜,他的朋友有許多已經(jīng)看過了。
· 到了春天,二年級的絕大多數(shù)孩子在閱讀方面都獲得了一些進步,可就是克里斯似乎毫無長進。
·瑪修是九年級的學生;班主任老師很擔心,她的同事們已經(jīng)寫了報告要交瑪修除名,因為他不服管束,也不愿意下功夫學習。
對于上述這些我們?nèi)粘K究找姂T的教育現(xiàn)象,讓我們暫時不要陷入對作為指向孩子生活的教育學進行抽象的思考,而是從這些簡要地描繪的情境中,去體會一下教育事件背后潛在的東西,從日常生活中的體驗去傾情理解所有的可能性,感同身受之后,你再去行動或不行動。
至此,我已經(jīng)說得夠多了。
最后,我想用一張圖來表達我們對“教育學眼光”的理解、態(tài)度、思考與行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