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第十二
12.18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section>季康子為魯國竊盜之風的囂張而擔憂。于是求問于孔子,期盼謀得治盜的良策妙法??鬃訉λf:“君子為政待民當克己復禮。現(xiàn)在竊盜之風興起,其根源在為政者丟掉了克己復禮,放縱了自己的欲望,從而聚斂無度,使得百姓不堪重負,被迫去竊盜。要根治竊盜之風,為政者就必須克己復禮以守正,施行仁德禮義教化之道,使得百姓衣食豐足無憂。這樣百姓自然會被感化,知禮守節(jié)而恥為盜。因此,只要你能做到克己復禮不放縱欲望,即使用賞鼓勵人們?nèi)ジ`去盜,也不會有人丟棄廉恥去干偷竊茍且之事?!?/p>漢字“盜”甲骨文從?從皿。?字之本義為口液外流,皿是食器,會貪欲盜竊之意。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認為:“盜字從皿?聲,古讀?如誕(涎),……《說文》訓?字為'慕欲口液’。甲骨文?者,有的以手拂液形,有的象口液外流形,故后世形容人之貪饕,以垂涎為言?!谝簽?之本,引申之則為水流泛濫無方,水流泛濫無方又與后世盜竊之義相因。”初義當為垂涎食物而占為己有之意,此時的占有并沒有后世的搶占、奪取之意識,只是一種原始天然的動物之本性。后指垂涎他人器物而占有的偷竊之意,此時盜已經(jīng)慢慢有了武力搶占之意。本義為偷竊占有,或指偷東西的人,引申指強盜。又引申指用不正當?shù)男袨橹\取。注意盜與偷、賊的關(guān)系。古代“盜”指小偷;“偷”指茍且;“賊”指強盜。《說文》:??:盜自中出曰竊。從穴從米,??、廿皆聲。廿,古文疾。??,古文偰。千結(jié)切。《玉篇》:竊:千結(jié)切。穴也,盜也。又淺也。且結(jié)切。竊盜也。漢字“竊”從穴從米、??、廿,會盜得財物自穴中外出之意;米謂財物,故從穴從米。竊物非速不可,故從廿,取其疾義。張舜?在《約注》中按道:“竊與盜,渾言無別,若析言之,則盜大而竊小。凡乘人所不知而暗取之曰竊。因引申有私義。”本義指乘人不知而暗中取而占有的行為,引申指盜賊。又引申指用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占有,或非分地享有。又偷竊是在暗中進行,故又引申指暗自,偷偷地。前一章通過季康子問政,讓人們從“政者,正也”中把握為政者“克己復禮為仁”的正道,從“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中體悟為政君子的克己、正己之德才是為政之正道。本章承接前章為政者欲正人先正己的教導,通過“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讓人們把握為政者正己,當從節(jié)欲克己開始。并從中體悟君子的為政之道在于“克己復禮為仁”,唯有以仁德之心關(guān)愛百姓,感化民眾;以禮樂之行教化百姓,凈化社會,才能化民成德,重塑民風,回歸天下無盜的太平盛世。季康子為魯國竊盜之風的囂張而擔憂。于是求問于孔子,期盼謀得治盜的良策妙法??鬃訉λf:“君子為政待民當克己復禮?,F(xiàn)在竊盜之風興起,其根源在為政者丟掉了克己復禮,放縱了自己的欲望,從而聚斂無度,使得百姓不堪重負,被迫去竊盜。要根治竊盜之風,為政者就必須克己復禮以守正,施行仁德禮義教化之道,使得百姓衣食豐足無憂。這樣百姓自然會被感化,知禮守節(jié)而恥為盜。因此,只要你能做到克己復禮不放縱欲望,即使用賞鼓勵人們?nèi)ジ`去盜,也不會有人丟棄廉恥去干偷竊茍且之事?!?/section>本章需要注意的是“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僅僅是孔子提出的治盜方案,期望季康子能從他的言說中覺醒。百姓為盜,起因于執(zhí)政者的多欲,使得百姓不堪重負,被迫為盜。要根治竊盜之風,執(zhí)政者就必須從克己復禮開始,約束自我,節(jié)制欲望,減輕百姓負擔,以此重塑無盜諧和的社會風氣。有人將本章解讀為:季氏家族竊奪魯國政權(quán),季康子自己就是竊國竊家的大盜,孔子的回答一點不給面子,直捅季康子的致命之痛處:因你季康子本身就是一個亂臣賊子,是厚顏無恥的盜國大盜,百姓效仿你而為的是小竊小盜。這種解讀雖是事實,但不是本章的章義。因為《論語》編者將其言論編入《顏淵》篇,是對為學崇道的后學弟子進行教導的,讓后學的人們體悟“克己復禮為仁”實踐工夫的不可缺位,把握為政者正己,當從節(jié)欲克己開始。因為《論語》從開篇起,就是教人為學修身的,目的是讓人成為君子,成為一名能夠“克己復禮為仁”的為政者,因而不可能讓后學的弟子丟掉克己修身的主旨,去譴責別人、指責別人。查閱《素說<論語>》請在公眾號中 回復”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