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講
為原書每一段話備注標引,給每一個標引詞群集類分;
按照一定規(guī)則將大類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論語》。
第八講 品評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非觀決定著他對自己和他人,以及事事物物的品評。
反之,從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以及事事物物的品評也可看出他的價值觀和是非觀。
這一講主要收集孔子對自己、對弟子、對外人及外物,以及他人對孔子的品評。
【自評】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span>
我們都知道孔子活了73歲??鬃拥倪@句話從他15歲講到70歲,是他在70歲以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
15歲,古人叫“成童”,是小學畢業(yè)該升大學的年齡。我國古代,只有小學和大學,沒有中學。孔子在虛歲15,也就是相當于今天初二或初三年級時這個年齡立志要做學問。
中國古代,15(虛)歲是一大坎,20(虛)歲也是一個坎。20歲,古人要為男孩兒舉行冠禮,即成丁禮,表志他已長大成人??鬃?9歲娶媳婦,20歲有孩子,但孔子都沒講,他看重的是30歲。
孔子講十五歲志于學,十五歲應該有一個儀式,應該是一個確切的年齡。但是后面講的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取的都是整數(shù),應該只是一個大概的年齡。
十五而志于學,又經(jīng)過十五年的學習,以“知禮”名,乃“立”??梢?,孔子回顧的是他一生中學習知識、提升思想的經(jīng)歷,無關于生活變遷和社會地位的起落。
荀子曰“人無禮不立”,一脈相承,所以孔子說的立不立,不在娶妻、生子,而在知禮。只有知書達理懂人事,才叫成人,才叫“立”。孔子30歲以知禮名,知禮乃“立”。
孔子35歲至50歲,一直在家讀書習禮,教書育人。40來歲,全力治學,越學越聰明,當然也就“不惑”(不為身外事物所迷惑)了。其實,哪個人能做到四十不惑呢?絕大部分人活一輩子還糊里糊涂呢。不惑的意思可能不是沒有疑惑,而是說搞不明白的事情就搞不明白吧,沒有必要費盡心思、絞盡腦汁去搞明白了。
什么是“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的斤兩,到底能干點什么,命中注定該干點什么。孔子出來做官是在51歲,正好在他“知天命”后。
什么叫“耳順”?60來歲的人,閱世既久,毀譽置之度外,別人愛怎么說就怎么說,可能就是“耳順”了吧?孔子55歲至68歲正在周游列國,處處碰壁,很不順心。但他很虛心,什么挖苦話兒都能聽得進去。
“從心所欲”且“不逾矩”,這是最高境界。分寸最難拿捏,人活著,就有規(guī)矩管著;人死了,才能徹底自由??鬃踊盍?3歲,70歲以后,人之將死,離自由也近了?;磉_的人,活明白的人,不只耳順,心也順了,物我兩忘,沒什么舍不得放不下的。
“從心所欲”,一謂“隨心所欲”,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二謂“縱心所欲”,放得開,想干啥干啥?!安挥饩亍笔菬o法中有法,怎么干怎么對頭,處處合乎規(guī)矩。雖有規(guī)矩,不礙自由。
【自評】
2.21 或謂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奚:疑問詞,為何。
孔子好當官,但是沒有官運。這個問的人真是討厭,哪壺不開提哪壺。
孔子引用《尚書》里的話“孝道難道只是指孝敬父母嗎?跟兄弟們友睦,對有位者施加正面影響,這都是孝道?!毙⒕锤改?、友愛兄弟、教書育人、立德立言,我所做的這些也是為政,何必非得當官,才叫為政?
家、國、天下,家是基層單位,治家也是從政,何必非得當官,才叫從政?
孔子答對得很機敏,話雖然是這樣說,但是心里苦呀。
【自評】
2.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span>
子張問可不可以預測以后十世的事?孔子說:“商朝因襲夏朝的禮制,刪減和增加的內(nèi)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因襲商朝的禮制,刪減和增加的內(nèi)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以后的朝代繼承了周朝的禮制,別說十世,就是一百世也可以預測?!?/span>
古人研究歷史,主要靠因果鏈,往是因,來是果,鑒往知來??鬃涌礆v史,主要看損益,即后朝的禮制比前朝的禮制,刪減了什么,增加了什么,除去刪減的和增加的,就是始終不變的東西。他是靠這種加減法來預測未來。
“十世”,每世按古人的說法一般是30年,十世就是300年,百世就是3000年??鬃拥浆F(xiàn)在還不到3000年,現(xiàn)在的事他可是預測不到的。不是孔子看不懂,只因時代變化越來越快。
但是孔子也說了,他的預測有一個前提“其或繼周者”。我們現(xiàn)在繼承周制的東西還剩多少?
【自評】
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span>
杞國是夏的后代所建,故城在今河南杞縣。
宋國是殷的后代所建,故城在今河南商丘。
孔子是以禮治史,禮是制度,也是精神。
孔子說:“夏朝的禮制我能說清楚,但是杞人不能夠證明我說的正確;商朝的禮制我也能說清楚,但是宋人不能夠證明我說的正確。”
文獻,與今人的理解不同,不光指檔案,還包括遺老遺少。
古代文化遺產(chǎn),有實物,有文字,還有活人(活人的口頭傳說和代代相傳的手藝)。
孔子非常自信,接著說:“這是因為文獻不足的原因,如果文獻足夠,我就能引用以證明我說的都是正確的?!?/span>
“征”是“旁征博引”的“征”。旁:廣泛;征:尋求;博:廣博;引:引證。
【自評】
3.15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弊勇勚?,曰:“是禮也?!?/span>
太廟:古代開國之君太祖之廟。這里的太廟指的是魯國的祖廟,即曲阜的周公廟。
鄹,zou,1聲,地名??鬃拥母赣H叔梁紇曾做過鄹邑的邑大夫。
當時孔子已有知禮的名聲,但是晉謁太廟,還是每事請教于他人,以至于有人懷疑他到底是不是像傳說中的那樣深知禮儀?
孔子聽說了,說這正是禮的精神實質(zhì)呀。就是說我知道這事情按禮制、按原則應該怎么做,但是也要同別人商量,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具體問題也得具體分析,而不能獨斷專行,不能僵化固執(zhí),這正是禮的要求。
【自評】
3.23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以成?!?/span>
語:告訴。
大師:tai,4聲,樂官之長。魯大師,不是管理電腦的那個“魯大(da)師”,而是指春秋時期魯國掌音樂的官員。
翕:xi,1聲,合、聚、協(xié)調(diào)。
皦:jiao,3聲,明晰。
繹:yi,4聲,連綿不絕。
孔子跟魯大師講他聽音樂的感受:“音樂我是可以聽懂的:剛開始演奏有點拘緊,放不開;繼續(xù)演奏,放開了,聲音就純正、清晰了,余音裊裊,最后完成?!?/span>
這是孔子在專家面前班門弄斧,有自得之意,也可以算作請教。但是專家并沒有留下任何評論,沒有稱贊,也沒有否定。沒有嗎?反正沒有留下來??鬃拥牡茏踊蛟賯鞯茏記]有記錄,那就可以基本肯定孔子沒有得到魯大師的認同。
藝術欣賞是很個人化的東西,一個人的感覺跟另一個人的感覺都不可能一樣,更有一些感覺是不可言說的??鬃訌姸f之,表達出來的跟他真實的感覺肯定也有一定的出入。魯大師的感覺跟孔子的感覺又不一樣,所以不置可否也很正常。
【自評】
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span>
參,shen,1聲,是曾子的名,曾子的字是“子輿”。
貫,貫穿的意思。
門人,指曾子的弟子。
忠?。褐沂潜M心誠意,為自守之德;
恕是尊敬對方,為待人之德。
恕,不等于“寬恕”,如今所謂寬恕,強調(diào)的是“寬”。
“恕”和“仁”,恕是如其心,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仁是人其人,拿人當人。
【自評】
15.3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span>
孔子問子貢,你以為我是博學而什么都記得住嗎?子貢說,是呀,難道不是這樣嗎?
孔子說,不是,其實,我是靠“一以貫之”。
知識雖多,就像錢幣一樣,但我有一根穿錢的繩,有一條貫穿性的線索,如原理、原則,無非“忠”、“恕”二字也。
謝氏曰:圣人之道大矣,人不能遍觀而盡識,宜其以為多學而識之也。然圣人豈務博者哉?如天之于眾形,匪物物刻而雕之也。故曰“予一以貫之”。
朱子曰:子貢之學,多而能識矣。夫子欲其知所本也,故問以發(fā)之。
【自評】
5.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病N崤c女,弗如也?!?/span>
孔子最喜歡顏回,不僅是因為顏回能安貧樂道,也是因為顏回悟性高。
愈,超過、勝過的意思。
望,比。
與,贊同。
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誰悟性更好呀?”子貢說:“我怎么敢跟顏回比呀?他是聞一知十,我勉強能算聞一知二?!蓖瑢W之間是同輩,所以也稱名。
孔子贊同子貢的觀點:“你是比不上他。我們都要有自知之明呀,我們倆都比不上他。”
【自評】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span>
左丘明是孔子稱道的前賢,魯人。
“恭”和“敬”不一樣,“敬”是敬人敬事,特別是敬上?!肮А笔侵缸约海赞o莊重,神色端正。足恭,是外表看上去十分恭敬。
匿怨而友其人,是心里恨得咬牙切齒,表面上卻同你打得火熱,稱兄道弟。
花言巧語哄騙你,把你往溝里帶,卻表現(xiàn)得對你十分恭敬;內(nèi)心里恨你恨得咬牙切齒,表面上卻和你稱兄道弟不分彼此。這兩條都很虛偽,左丘明以之為恥,孔子也以之為恥。
但,我們身處復雜的社會,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是不能選擇身邊的人的,那怎么辦?對你不喜歡的人都要表現(xiàn)出來不喜歡嗎?不都得戴上面具虛與委蛇[ yí]嗎?
【自評】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span>
古時九夫為井,四井為邑,一邑一般有三十二戶人家。
十室之邑,是指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還不足一個邑。
“忠信”之人,是指老實人,忠人之事,守信于人。
(什么是公正?怎么才能做到公平?有一條標準很重要,就是不讓老實人吃虧,上位者須多為老實人考慮、爭取、傾斜。)
孔子也講忠信,論忠信,孔子相信有很多人能做到。
孔子十五而志于學,一生孜孜不倦,并以此為傲。
論好學,孔子當仁不讓,一點兒也不謙虛。
“學勤好問”是為“文”,孔子對這個“文”是很在乎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