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知道那種經(jīng)常在灶臺上見到的蟲子的大名,我老家叫“灶公雞”,北方一些地方叫“灶馬”。據(jù)說“灶公雞”是客家地區(qū)的叫法。我老家那一帶并不是客家,但說起淵源不是陜西、河南就是江西,應(yīng)該與歷史上的客家人大遷徙有關(guān)。
我覺得還是叫“灶公雞”比較恰當,這種小蟲子長得既不像馬,叫得也不像馬。每天一大早就在灶臺上,像公雞一樣蛐蛐蛐地叫鳴,扮演的就是廚房里司晨的角色。
我曾經(jīng)以為灶公雞就是蟋蟀,它跟蟋蟀長得實在太像,比孫飛虎與蔣介石還像。估計與蟋蟀屬于同一個家族,但蟋蟀生活在野外,灶公雞的“家”在廚房。小時候祖母講過蟋蟀和灶公雞為什么落得不同待遇的故事,好像是灶公雞干活勤快,最后終成善果,蟋蟀練精學懶最后被逐出家門。這類民間傳說都有一個亙古不變的邏輯:好心有好報,害人的都沒有好結(jié)果。但故事的情節(jié)我怎么也想不起來了。
灶公雞不只是勤快,還超級“懂事”。廚房里最常見的兩種動物就是灶公雞和蟑螂。人們愛憎分明,討厭蟑螂?yún)s不討厭灶公雞,原因是灶公雞“行為檢點”,你幾乎見不到它們出現(xiàn)在餐桌或廚柜里,不會叮食剩飯剩菜。相比之下,蟑螂簡直就是個無賴,隨處可見,廚柜、案板、地上、天井、廁所……到處亂爬不算,還特別“沒有教養(yǎng)”,到處拉屎。每次過年前大掃除,都會從廚柜或盛放食物的竹籮里掃出一堆讓人惡心的蟑螂屎。而這么可惡的東西偏偏命硬得讓人絕望,掃把打不死,鞋子踩不死,任你噴藥灑粉也無法趕盡殺絕。
相比蟑螂的可惡,灶公雞總是矜持地固守在灶臺上,與世無爭,不惹是生非。我懷疑它是灶王爺豢養(yǎng)的寵物。灶王爺既然會吃人嘴軟,也一定會有一些癖好。但我不知道灶臺到底是灶王爺?shù)谋由碇?,還是它本身就是灶王爺,就像祠堂里的菩薩,到底是那些泥胎木偶,還是附在上面的什么東東。神靈是最難說得清道得明的。不過,灶臺在家戶戶都有著崇高地位。因為灶王爺每年過年前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屋主人做的壞事好事,所以大家都對它恭恭敬敬?,F(xiàn)在看來,灶王爺不過是一個利用了信息不對稱謀取私利的“機會主義者”。當然這主要不是它的錯。上掌三十六天,下轄七十二地,管著神仙佛圣、人間地府一切事的玉皇大帝,居然沒有意識到這種機制上的問題。不知道是否因為他要聽取成千上萬的灶王爺年終報告,忙不過來。
這樣的灶臺你一定見過
我小時候正當大破“四舊”,對灶王爺?shù)墓Ь床]有燒香貼紅紙那一套,只是廚房里一些奇怪的規(guī)矩。農(nóng)村小孩學會煮飯開始,或多或少知道這些規(guī)矩,特別是家里要是有一個老人,經(jīng)常耳提面命,不知不覺把這些規(guī)矩傳承下來。
在農(nóng)村,六七歲的小孩會燒火煮飯十分平常。這跟聰明無關(guān),純粹出于需要。因為大人要出門干活,每天回到家里不用再燒火煮飯是最省心的事。親戚朋友見到彼此的小孩,經(jīng)常問的一句話就是“識煮飯末?”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就夸獎小孩識事了,能幫到家里了。會燒火煮飯就像現(xiàn)在高中生的“成人禮”。
有沒有電飯鍋的日子,用鐵鍋燒火煮飯是一門技術(shù),知道下多少米要放多少水,燒開后要掀開鍋蓋用筷子“通”(插)幾下,再燒上幾把火——燒三把容易夾生,燒五把可能就糊了。好漢不提當年糗,許多人都有過小時候把飯燒糊或煮夾生的糗事。不過燒糊了也有辦法,趕緊撿幾塊火炭丟在飯面上,就能把糊味去掉,當然這還取決于大人鼻子的靈敏度和對孩子的寬容度,要想神不知鬼不覺是不可能的。煮飯的最高境界是鍋底煮出一層半黃未焦的飯皮,掀開蓋,一股香味直沖鼻孔和天靈蓋。
我六歲上學前就能“幫到家里”,關(guān)于灶臺的規(guī)矩是祖母教的,但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講不出道理。我有時因為點不著火,氣得用燒火棍或吹火筒在灶臺亂敲一氣,她即刻會制止我。要是我順手把柴刀撂在灶臺上,她一定會拿下來放到墻角。至于把砧板放到灶臺上切菜或剁骨頭,更是讓祖母不爽要嘮叨半天的事情。
說回灶公雞的事。因為灶公雞的緣故,有一次我極大地褻瀆了灶王爺。我說過我一直誤把灶公雞當成蟋蟀,想捉兩只看它們打架。但灶公雞十分狡滑,沒有人的時候,它們紛紛出動,在廚房里開Party,唱卡拉OK,熱鬧非凡;但人一走近,它們就作鳥獸散。哦,它們不是鳥獸,它們“作昆蟲散”,躲進灶臺或煙囪的縫隙里,大概以為借助神祉的庇護能躲過一劫。
那次煮飯時,我發(fā)現(xiàn)灶臺的磚縫里躲著一只又肥又大的灶公雞,用一根草梗把它趕了出來,它卻輕伶一跳,蹦到了煙囪上,又躲進了磚縫里。我夠不著煙囪,想也不想,一下子把腳踩到灶臺上,趴近煙囪用草梗探進磚縫要驅(qū)趕它出來。
我“信腳”踏到灶臺上的舉動,應(yīng)該是受父親的影響。當過兵的父親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建房不擇日,過節(jié)不拜神,對一切禁忌和迷信嗤之以鼻。家里有一段時間養(yǎng)豬,煮豬潲加米糠攪拌或舀潲水,他常常一步跨在灶臺上,大有一種把灶王爺踩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腳的氣勢。后來看到電影里軍官踏在戰(zhàn)壕邊舉著望遠鏡觀察敵情的照片,總讓我不合時宜地想起父親煮潲時的情形。
正當我聚精會神對付灶公雞時,身后傳來一聲厲喝:“哎喲,灶頭你都敢踩!快落來!”走進廚房的祖母看到我把腳踏在灶臺上,大驚失色叫起來。我很不情愿地跳下來,她還在痛心疾首地喋喋不休:“講你不聽,不能踩灶頭的,不識事!”
那次我沒能捉到灶公雞,但后來還是逮住了兩只。它們被我從磚縫里趕出來,在灶臺上蹦跶,像孫悟空一樣跳不出如來佛的巴掌,被我乖乖抓住。灶公雞顏色灰白,肚子很大,腦袋上有兩根長長的須子,比身體要長得多。它的翅膀很短,我無端聯(lián)想到晚會上的男士穿著捂不住屁股的燕尾服。我把捉到的兩只“蟋蟀”放進桶里,用草梗撩撥它們,它們卻像被逼迫上場的兩名拳手,始終不肯互相撕咬,無精打采,彼此視若無睹。
父親走過來看到水桶里兩只蟲子,哈哈大笑:“這個不是蟋蟀,是灶公雞,它們怎么會打架呢!”
(摘自我的新作《我的動物故事》)
(文章均為原創(chuàng),個人轉(zhuǎn)載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申請許可,公賬號或媒體欲轉(zhuǎn)載,敬請加微信lsq19650206聯(lián)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