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游金塘大鵬島,參觀晚清民居,尋找兒時的感覺。補看了上次沒有去看的金家大屋,沈家大屋。
建于1903年的金家大屋
和其它大鵬島大屋一樣,這里住的居民很少了。東西廂房只住兩戶人家。中間正屋沒人居住。和西廂房邊上一位大姐說了一會話。她告訴我,她也是偶爾來這里,大部分時間住在寧波,過兩天馬上就回寧波兒子家。過年也會在寧波過。還告訴我,你要看大屋,往前走還有沈家大屋,省里專門派人來看過了,這里大屋一座都不能拆遷,要好好保護!現(xiàn)在經(jīng)費不夠,一共只撥下來100萬元錢,只夠修兩座大屋。后面還有一座沈家大屋正在維修。你可以去看看。
大屋外墻里邊西側(cè)有一個榫卯結(jié)構(gòu)的花棧,這是大鵬島所有大屋里最考究的一只花棧。可惜的是主人常常不在,花卉都枯萎了。
我在金家大屋里邊拍了幾張照片,就到對面東廂房,里邊有一位大姐,背有點駝,頭發(fā)雪白的,正在清理灶頭,廚房搞得很干凈。看到里邊至今仍在日常使用的燒柴火的大灶,以前這種大灶在江南地區(qū)極其普通,幾乎稍像樣的民居都有。
在上灶的老人
灶臺原味還在,但舊時的木鍋蓋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商品不銹鋼蓋代替,灶面也用上了現(xiàn)代產(chǎn)品——瓷磚。
見到這種灶,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因為這大灶幾乎和我小時候外婆家的大灶一模一樣。
大灶灶面上有里外二排五個孔。外排從左到右分別是大鑊、中鑊、小鑊。中、小鑊,分別是煮飯抄菜用,大鑊只在逢年過節(jié)或家里親朋匯聚時啟用。里排有二個小孔,是湯鍋,利用灶內(nèi)余熱燒水,炒菜的時候使用非常方便,從湯鍋里邊舀出一點水來,舀到炒菜的鍋里,防止菜燒糊,魚煎焦。菜燒好了用湯鍋里的溫水洗鑊會更干凈,效率會更高。
灶臺迎面鍋后有兩格多孔擱廊,會放一些油鹽醬醋廚房佐料,在上廚時候使用,非常順手。
擱廊的右邊繪有一個雕塑魚頭,起美觀裝飾作用,同時諧音意喻家中錢糧年年有余,天天有余,有飯吃不會挨餓受凍。
大灶的左邊是一柱方形煙囪。其作用是引風(fēng)增加氧氣,加速灶膛內(nèi)柴火燃燒。灶上方形煙囪的根部迎門面,設(shè)有一個漂亮的像框,框子里邊供俸的是灶王爺像,我們寧波俗話稱之為灶根菩薩。
迎面的灶臺煙囪上那個精美的亭閣里住著灶王爺
民以食為天,這灶根菩薩管吃,是非常神圣的。對這個灶根菩薩,我印象最深有兩個。一是快過年的時候,會有灶王爺生日。外婆要祭灶,拜灶根菩薩。在它的神位前,燒上幾柱香,點上兩枝蠟燭。同時在灶臺擱廊上,供上一些水果糕點。等蠟燭熄滅,清香焚完,祭灶完畢后。外婆就會把灶上這些祭灶果分發(fā)給我等兄弟姐妹享用,這也是童年的快樂之一。
還有一個就是神圣的出門辭家儀式在這里舉行。舊時我的長輩們出遠門學(xué)生意,用現(xiàn)在話來說就是找工作求生存,出門在外會謀生遇到非常大的困難,也是非常艱苦的,有三年學(xué)徒,四年半撐之說,出師很不容易。那個時候小孩十二三歲,十三四歲就出門了,在外面投靠親友去闖業(yè)謀生,那時求職很難,企業(yè)也都比較苛刻,一般學(xué)徒期間不能回家那是常態(tài),而且生活很艱苦。好多出門謀生的少年,會承受不了各種辛苦而提前回家,成為“回湯豆腐"。自己沒有面子,家人也沒有面子。因此,管我們吃的灶王爺,被賦予的神奇的力量。凡是出門學(xué)生意離家之前都會拜別灶王爺。拜好灶王爺以后轉(zhuǎn)身即走,一直走到看不見家之前,不能回頭往回看,要一念向前,如果回頭看了,在學(xué)生意時就會應(yīng)驗中途而廢,成為被人看不起的回湯豆腐。其實,讓出門在外的游子或謀生者一點不想故鄉(xiāng),那是空話,幾回回夢里故鄉(xiāng)行,這是一種正常的思維,這種祭拜灶根菩薩的儀式只是提醒游子,不要因思鄉(xiāng)而影響進取的正業(yè)。也許是這種風(fēng)俗文化,這種信念養(yǎng)成了寧波人勇闖天下永不言敗的耐力和性格。
大灶的后面便是灶口,柴火堆。面對灶口邊上有個小孔,放有點火的火柴,又稱自來火。大灶分三個口,近煙囪一個口專燒大鑊,外面二個口燒其余二鑊二湯鍋。舊時生活艱辛,燒菜燒飯同時進行,沒有現(xiàn)在那么多菜,每餐有一二個新燒的菜就很不錯了,大多都是龍頭烤筧菜股臭東瓜之類,燥蒸咸菜在飯鑊里蒸一下,等飯燒熟開鍋時,澆上一勺菜油,伴一下,就是上好的家常菜了。
但是如果來客多,大聚會,沒有大灶那是萬萬不可的,大灶燒食快,出菜快,燒二三桌菜快得很,一會就成。
能大能小,能源不會浪費,設(shè)計合理,也許是大灶在江南地區(qū)流行的主要原因。
大灶燒火口
燒飯后的灶膛還有余火,灰還沒扒出來。
大灶迎門中間有個小孔,約七~八公分直徑,這是一個風(fēng)箱孔。為提高大灶燃燒的效力,往往邊上會放一個風(fēng)箱,一邊拉風(fēng)箱,一邊燒火,助燃灶膛里邊的火焰燃燒,同時更容易控制火候。
大灶中間的園孔是風(fēng)箱風(fēng)管連接孔
與大灶相匹配的工具有長火鉗,火釧,灰耙,灰斗。
燒火工具長火鉗和火釧
與大灶相匹配的設(shè)備還有灰缸或灰柜。舊時的自然經(jīng)濟,物資匱乏,從外面進屋的一切物資都經(jīng)過勞動。這些柴火燒過后,產(chǎn)生的灰,會專門放到一個缸里邊或柜里邊,聚集起來出售,定期的會有人來兌灰換便(平時大小便會收集到屋邊上的便缸里),我至今還記得招呼兌灰換便的吆喝聲。滿滿一缸灰能換好些錢。在沒有化肥的年代,農(nóng)民們要靠柴灰、動物肥料來改變土質(zhì),提高作物的收獲率。
灰缸的重要作用除了囤積柴禾灰,還是一個利用余熱好地方。我記得那時候,好多年早餐一直是從灰缸里盛出來的。當大灶燒完晚餐以后,灶堂里邊柴灰中有好些尚未完全熄滅的余火,為安全起見,必須把灶膛里邊的熱灰用灰耙扒出來,放到灰缸里。灰缸里面有個陶罐,口小內(nèi)膛大,便于最大面積接觸外面的柴禾灰,我們稱它為燉飯瓶。把大灶里面含火星熱灰,均勻地放在燉飯瓶的周邊,同時伴放些鋸沫,木屑片,稻草節(jié)團之類,上面再蓋上冷灰,防止熱灰形成明火過快燃燒。這樣,熱灰中的火星在冷灰下面,附著鋸沫木屑草節(jié)團,在墩飯瓶周邊慢慢的燃燒,到第二天起床,燉了一夜的食物就成了早餐。那時燉飯瓶里的常用食物是蕃薯干粥。這可是我生命延續(xù)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養(yǎng)份。
放柴灰的灰柜,靠墻的三個陶罐是用來在灰柜里煲粥暖水的,我們稱之味燉飯瓶。其實不光是燉飯,煲粥,煲肉,暖水都可。
與大灶相適應(yīng)后來逐步發(fā)展的,有煤球爐,有煤餅爐,煤油爐(俗稱五更機),現(xiàn)在有了煤氣灶,電磁爐,微波爐,太陽能灶等等,近幾十年來的灶具廚具發(fā)展,改變了人類幾千年來的生活習(xí)慣,使人們生活越來越方便,然而,看到了久違的大灶,觸景生情,讓你回憶起兒時的一幕一幕,難忘的情景。
離開了金家大屋,去看了不遠處大鵬27村修葺一新的沈家大屋,雖然修復(fù)老屋多按修舊如舊的修復(fù)計劃執(zhí)行,但是無論是工藝、材質(zhì)都與當初建房時不一樣,在一些非常平常的地方,都會不知不覺的留下了今人工藝的痕跡。就像金家大屋灶臺上的灶面,已經(jīng)鋪上了瓷磚,絕不是當初的石灰石粉抹面,這是一樣的道理?,F(xiàn)在好多地方都會搞得不倫不類,面目俱非。著名的舟山定海三毛故居,和改革開放初期的情景就已經(jīng)大相徑庭。怪不得一些資深的旅游者,都喜歡看原汁原味的,接近破敗的舊房子,而不愿意看留下太多今人改造痕跡的新房。
在修建中的沈家大屋
沈家大屋內(nèi)景(一)
沈家大屋內(nèi)景(二)
一切都在悄悄的,飛速的變化,和上次來金塘大鵬島,才半年左右時間,在渡口旁邊已經(jīng)豎起了一批不銹鋼的廣告牌,正在編撰美麗的故事。現(xiàn)代化旅游正在興起。原汁原味的大鵬島正在快速的變化和消失中,一切都會變得千篇一律,毫無特點可言。勤勞的一代一代的后人不斷地在一代一代前人作品上,涂改修補,變成今人的作品。用涂改修補者的觀點去訴說以往的歷史,過去的痕跡。
歷史就是這樣。
小吟一首頌這江南大灶:
兼程風(fēng)雨越千年,香火傳播美味鮮。
精制佳肴誰主唱,江南大灶獨承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