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診的臨床意義
中醫(yī)整體觀指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脈象的盛、衰、正、乖,都是氣血邪正的外在表現(xiàn),通過診脈可以了解氣血的虛實、陰陽的盛衰、臟腑功能的強弱,以及邪正力量的消長,為治療提供依據(jù)。
脈診的臨床意義,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辨別疾病的病位和病性
病位:寸口脈的寸、關(guān)、尺三部,在左分屬心、肝膽、腎,在右分屬肺、脾胃、腎。若某部脈象發(fā)生特異變化,則應考慮其相應臟腑發(fā)生病變的可能。
舉例:兩手尺部脈見微弱,多為腎氣虛衰;右關(guān)部見弱脈多為脾胃氣虛;左寸部見洪脈多為心火上炎或上焦實熱等。
病性:
定義:指病證屬寒或?qū)贌?,以及痰飲瘀滯等?/span>
舉例:數(shù)脈、洪脈、滑脈、長脈等,多見于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
遲脈、緊脈等,多見于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shù)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說明各種脈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證的病理特性。
2、分析疾病的病因和病機
舉例:
①《金匱要略·水氣病篇》曰:“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此為風水。”外感風邪則脈浮,脈洪為氣實,風氣相搏,肺失宣降,不能行水,水氣溢于肌膚,致全身浮腫。此文即是以脈象浮洪闡述了風水形成的病因病機。
②《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篇》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标栁㈥幭沂侵复绮棵}微弱,尺部脈弦急,陽微為胸陽不足,陰弦為陰邪內(nèi)盛,說明上焦陽虛,下焦陰邪沖逆于上,導致胸痹而痛的病機。
3、判斷疾病的進退和預后
舉例:
①外感病脈象由浮轉(zhuǎn)沉,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由沉轉(zhuǎn)浮為病邪由里出表。
②久病而脈象和緩,或脈力逐漸增強,是胃氣漸復,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氣虛或失血、泄瀉而脈象虛大,則多屬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征兆。
③熱病脈象多滑數(shù),若汗出熱退而脈轉(zhuǎn)緩和為病退;若大汗后熱退身涼而脈反促急、煩躁者為病進,并有亡陽虛脫的可能。
判斷要點:對病證進退預后的判斷尤應注重脈之胃氣,還要重視脈之神氣、脈之腎氣,凡無胃、無神、無根之真臟脈的出現(xiàn),均屬病情危重,預后不良。
(二)脈癥的順逆與從舍
脈癥順逆:是指脈與癥的相應與不相應,以判斷病情的順逆。一般而論,脈與癥相一致者為順,反之為逆。
①順證:暴病脈來浮、洪、數(shù)、實者為順,反映正氣充盛能夠抗邪:久病脈來沉、微、細、弱者為順,說明正雖不足而邪亦不盛。
②逆證:新病脈反見沉、細、微、弱,說明正氣虛衰;久病脈反見浮、洪、數(shù)、實等,則表示正氣衰而邪不退,均屬逆證。
脈癥從舍:脈與癥有時表現(xiàn)不一致者,其中必有一方反映疾病本質(zhì),另一方則是與本質(zhì)不一致的假象。若癥真脈假,則舍脈從癥;若脈真癥假,則舍癥從脈。
1、舍脈從癥
定義:是在脈癥不相符的情況下,醫(yī)生經(jīng)過分析,認為癥狀反映了疾病的本質(zhì),而脈象與疾病本質(zhì)不相符,即癥真脈假。
舉例:癥見腹部脹滿疼痛、拒按,大便燥結(jié),舌紅苔黃燥,而脈遲細者。
此癥狀所反映的是燥熱內(nèi)結(jié)腸腑的本質(zhì),而脈象所反映的是因熱結(jié)于里,阻滯血脈運行的遲細脈,是假象。
2、舍癥從脈
定義:是在脈癥不相符的情況下,醫(yī)生經(jīng)過分析,認為脈反映了疾病的本質(zhì),而癥狀與疾病本質(zhì)不相符,亦即癥假脈真。
舉例:傷寒,熱閉于里,癥見四肢厥冷,而脈滑數(shù)。
此脈所反映的是真熱的本質(zhì),而癥所反映的是由于熱邪內(nèi)伏,格陰于外,出現(xiàn)四肢厥冷,是假寒。
此時應以反映疾病本質(zhì)的脈象作為臨床辨證依據(jù),而舍棄與疾病本質(zhì)不符的癥狀表現(xiàn),稱為舍癥從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