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天下道,仁義世間情。
《論語》第四篇第十章: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依從,適宜)也,無莫(不肯)也,義(適宜)之與比(相近)?!?/p>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沒有規(guī)定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規(guī)定一定不要怎樣做,而只考慮怎樣做才合適恰當,就行了。”
【悟讀】
仁義禮智信厚德載物,
溫良恭儉讓上善若水。
本章孔子再論一個人的仁義問題。主要存在四種不同的解讀。
其一,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沒有規(guī)定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規(guī)定一定不要怎樣做,而只考慮怎樣做才合適恰當,就行了。”
其二,孔子說:“君子對待天下的人,無妄加抵觸之念,也無貪慕之心,只是親近仁義的人?!?/p>
其三,孔子說:"君子在對社會判斷的過程中,不會有任何的嗜好或偏見,總是站在正確的一方。"
其四,孔子說,“君子之所以能立足于天下,是因為天下沒有不適合君子的生存環(huán)境,沒有君子所不能做的事情。君子待人接物不是以人為標準,也不是以事為標準,而是以道義為準則?!?/p>
無論哪一種解讀,都關乎君子處世的“仁義”問題。
弦高,春秋時鄭國商人。弦高與朋友去成周經(jīng)商,經(jīng)過滑國,半路遇到襲擊鄭國的秦軍。于是他冒充鄭國的使者,以四張皮革和十二頭牛犒勞秦軍,暗示秦軍鄭國已預知秦軍來襲。同時,他又急忙派人回鄭國稟告。秦帥孟明視以為鄭國已有準備,于是領兵順手滅掉滑國后返回,使鄭國避免了亡國。鄭穆公想要獎賞弦高救國的行為,弦高辭而不受,遠走他鄉(xiāng)。
君子以義走天涯。弦高面前擺著兩樣東西,一為利益——國家對他的酬謝;一為道義——國家的風氣。弦高拒絕了利益,彰顯了道義。
孟子說,仁人無敵于天下。他以周武王這樣極為仁道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極不仁道的人,輕而易舉的勝利予以了說明。
有德行的人不會因為私欲而傷害本性,
有智慧的人不會因為私利而損害道義。
仁義之人,對人對事,往往能做出正確的理性的判斷。故云,道義相伴,遍走天涯。
人生假如是一個園,那么,仁義就是半經(jīng)。半經(jīng)越大,園圈也越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