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圍觀,就是一群并不認識的民眾,因為某件突發(fā)事件聚集在一起“看熱鬧”。 人們都有參與社會事務的需求,而圍觀正好能夠滿足這種需求。
也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從眾心理而圍觀,所謂的從眾心理,其實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圍觀一方面可以撫慰我們那顆孤獨的心,另一方面可以給予我們置身群體的安全感,是一種很不錯的體驗。
獵奇的癥候:天天有八卦,事事皆娛樂
之前文章出軌,一夜間引發(fā)全民八卦狂歡。圍觀的已不止是處心積慮的娛樂媒體人,還有坐觀其變的百萬微博粉絲。文章的聲明微博轉發(fā)評論數超過300萬,超過了王菲的離婚微博所創(chuàng)下的記錄,創(chuàng)造了新高。
這種全民的圍觀熱情,除了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成就霸業(yè),90年代鄧麗君去世,以及21世紀初中國足球打入世界杯、張國榮去世之外,類似的情景實在屈指可數。
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圍著事件的主人公,跳起狂歡的舞蹈。包括那些更小的周邊話題:汪峰的頭條、某明星是否婚變……圍觀的人群振振有詞,似乎比當事人更清楚命運之神畫定的路標。
任何一件發(fā)生在普通人身邊的事,到了明星身上,就能成為圍觀群眾們的群體性時尚話題,進而被膨化,進入持久的回響。這正是“圍觀時代”里公眾人物才具備的標志。
因為網絡的匿名、快速和簡易,使得網絡圍觀能夠迅速掀起。但是網絡圍觀來的兇猛,也可能迅速被淹沒。同時,一系列的戲劇性娛樂八卦,也容易沖淡本該受到高度關注的公共事件。
現(xiàn)實的圍觀和虛擬的圍觀,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圍觀的成本不同,虛擬的圍觀成本明顯要低得多。成本的低廉,其實也意味著網絡圍觀的脆弱性,人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各種娛樂八卦、口水爭論所吸引和分散。
理性的吶喊:用理性圍觀改變中國
幾年之前,網絡上流行一種說法叫“圍觀改變中國”。在網絡社會之中,圍觀當然能夠改變中國。因為,每一起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事件,都需要有人來圍觀。只有有了圍觀,才會有關注度。
相對現(xiàn)實中的圍觀,對于網絡上的“虛擬圍觀”,很多人更為樂觀。當官員的名表被眼尖的網友發(fā)現(xiàn)曝光,甚至高官被審判也能微博直播的時候,人們的確有理由相信:一個更為透明、公開、公平的時代的到來。
不同觀點的分歧,甚至爭吵,看起來紛亂嘈雜,似乎是一種失控的無秩序。但是比起把社會當成被壓制的沉默者這種情形來說,開放自由的話語空間,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種不小的進步。
因為被壓制的沉默只是一種虛假的統(tǒng)一,而爭議意味著直面分歧的現(xiàn)實,這是邁向問題解決之路的第一步。圍觀已然成為一種有中國特色的力量,它比行動略弱,但比麻木遠勝。公民社會,某種程度上正是從圍觀開始。
圍觀的力量正在此。之所以輿論能夠起到監(jiān)督的作用,不是說輿論本身有什么強制力,而是誰的心中都有關于公平、正義、常識的底線,超出這個底線的事情通過輿論暴露出來,最怕的就是舉國皆知。
圍觀所起到的正是這個效果,圍觀的眼睛是無所不在的,任何荒唐事都有可能引發(fā)一次大規(guī)模的注視行動。能讓人敬畏并改正,圍觀就是有益的。但是這種進步存在的前提是,圍觀者要保持理性。
結語
公民社會、文明社會的構建,不僅僅需要圍觀的眼睛,還需要良知和勇氣。在網絡之中,我們仍然需要“圍觀改變中國”的信念。
然而,在現(xiàn)實之中,我們應該拒絕圍觀,只有勇敢地伸出我們的雙手,幫助我們看到的所有弱者,包括暈倒的老人,才會讓社會擁有溫度。圍觀并不是壞事,只要帶著腦子,無論是小心思,還是大悲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