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的生前身后事
2013年4月,在揚州市蜀岡-瘦西湖景區(qū)內(nèi)出土的隋煬帝陵聚焦了世人的目光。
“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這是瓦崗寨首領李密聲討隋煬帝的檄文。楊廣是歷史上一位兼功過是非于一身的帝王。青年時的楊廣,平定突厥外侵,掃定江南叛亂,委以揚州總管,善治一方;弒父自立后,榮登大寶,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創(chuàng)設延綿千年的科舉制度;晚年因大興土木,重賦苛政,致使民不聊生,天下思亂。歷史是如此驚人的巧合:楊廣起于揚州,耽樂于揚州,命喪于揚州,隋煬帝陵亦歷經(jīng)多次遷徙。
一代帝王玉碎廣陵
楊廣熱衷出巡,曾三游揚州。每次出游,他都命人在沿途大造離宮別院。大業(yè)九年(613年)春,楊廣二征高麗,楚國公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省??h)督運糧草,眼見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義軍遍布中原,楊玄感遂興謀反之意,據(jù)兵反隋。楊廣見天下危亂,在醉生夢死間?!皵_擾不自安”,每晚都會夢中驚醒,疑有強寇掠殺,只有在宮女的安撫下方能入睡。
大業(yè)十二年(616年),楊廣開始了他的第3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楊廣到揚州后終日荒淫,郁郁寡歡,退朝則幅巾短衣,拄著拐杖在后宮四下漫游,不到天黑不肯回宮,“汲汲顧景,唯恐不足”。楊廣通曉天文卜辭,常備美酒,夜觀星象,并對蕭皇后說:“外間大有人圖儂,然儂不失為長城公,卿不失為沈后,且共樂飲耳!”楊廣已知身陷囹圄,但又無力改變現(xiàn)狀,只得借帝王之身聊以自慰。楊廣曾對鏡自照,回過頭對蕭后哀嘆:“好頭頸,誰當斫之?”蕭后甚為驚異,忙問何故,楊廣笑言:“貴賤苦樂,更迭為之,亦復何傷?!?br> 楊廣見中原兵燹,無心北歸,意圖以丹陽(今江蘇省南京市)為都城,退據(jù)江東。然江都糧盡,關中人久思故鄉(xiāng),見皇帝無意北歸,遂生叛心。竇賢率領部下西遁,被楊廣派遣的騎兵追殺,然士卒逃亡不輟。在人心思歸下,楊廣寵臣宇文化及、司馬德戡和裴虔通等人密謀反叛。司馬德戡領兵從玄武門入,楊廣聞亂,易服逃于西閣,可惜被宮女告發(fā),遂被叛軍活捉。馬文舉將楊廣引至寢殿,裴虔通和司馬德戡等人拔出明晃晃的大刀侍立一旁,楊廣嘆息道:“我犯何罪,為何如此對我?”馬文舉答:“陛下違棄宗廟,巡游不息,對外勤于征討,對內(nèi)極盡奢華,使壯丁死于刀刃,婦孺棄尸溝壑,百姓無以為業(yè),盜賊四起,專用佞臣,拒絕納諫,怎言無罪!”楊廣回應道:“我雖有負于百姓,但你們卻享受榮華富貴,何負之有?今日起事反叛,究竟誰為首?“司馬德戡說道:”溥天同怨,何止一人!“此時,楊廣愛子、12歲的趙王楊杲偎依在楊廣身旁,噤若寒蟬,慟哭不已,裴虔通遂將其斬殺,鮮血濺至楊廣衣襟。叛軍喊嚷要處死楊廣,楊廣說道:”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怎能以刀殺之!去取鴆酒來!“但馬文舉等人不同意,令楊廣坐下,楊廣自行解下綸巾,遂被叛將所縊殺。
楊廣死后,后人商議楊廣謚號,楊廣之孫楊侗被東都洛陽留臣段達等人擁立為帝,改元皇泰,是為皇泰主?;侍┲鹘o楊廣定謚號為“明”,所謂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叛將竇建德給楊廣定謚號為“閔”,所謂慈仁不壽曰閔;李淵篡位建唐后,定謚號為“煬”。胡三省在《資治通鑒》的注中說:“楊廣謚陳叔寶曰煬,豈不知己不令終,亦謚‘煬’乎?!逼鋵崱盁北臼菞顝V送給南唐后主陳叔寶的謚號,結果自己被后人冠以此謚,真是歷史的一大諷刺。古代《謚法》言:“好內(nèi)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碧聘咦胬顪Y以楊廣在位期間“遠賢臣而近奸佞,荒國政而好淫色”,以此為其謚號。
陵墓的多次遷徙
歷史上有關隋煬帝陵的傳聞可謂眾說紛紜,撲朔迷離。究其緣由,是其陵墓不斷遷徙所致。據(jù)《隋書·煬帝紀》記載:“(隋恭帝義寧)二年三月……上崩于溫室,時年五十。蕭后令宮人撤床簀為棺以埋之?!彼鍩墼诮甲钥O后,史載煬帝梓宮暫厝江都宮西院流珠堂內(nèi)。宋代司馬光所纂《資治通鑒·九十七卷》亦載:“蕭后與宮人撤漆床板為小棺,與趙王杲同殯于西院流珠堂?!睋?jù)此,煬帝初葬之所當在江都宮西院的流珠堂。至于為何草葬于此,實為情勢所逼。彼時,叛軍騷亂,要誅殺煬帝。趁此危急時刻,蕭后命人匆匆將煬帝與幼子楊杲的遺體入殮,以漆床板為棺,草草掩埋。一向自視甚高的煬帝入葬得如此倉促,可謂慘淡凄涼,但在當時人人喊殺的情況下,至少可避免被戮尸的下場。
隋煬帝雖被指為獨夫民賊,但仍有舊部感念其恩,江都太守陳棱即為其一。陳棱深為煬帝器重,至江都后被擢升為右御衛(wèi)將軍。煬帝死后不久,宇文化及率領部下離開了江都,叛亂稍息。陳棱遂召集部下,重為煬帝發(fā)喪。發(fā)斂時,煬帝容貌尤生,眾人嘖嘖稱奇。據(jù)《資治通鑒·一百八十六卷》所載:“隋江都太守陳棱求得煬帝之柩,取宇文化及所留輦輅鼓吹,粗備天子儀衛(wèi),改葬于江都宮西吳公臺下,其王公以下,皆列瘞於帝塋之側。”陳棱奉煬帝梓宮于江都宮成象殿吳公臺下,隋室王公以下宗室臣子也都按序葬于煬帝墓旁。吳公臺最初為吳王夫差的宴游之處,后為南朝劉宋時沈慶之攻打竟陵王劉誕時所筑的弩臺,陳朝名將吳明徹圍攻北齊敬子猷,增筑臺以射城內(nèi)。在陳棱看來,將煬帝遷葬于成象殿的吳公臺,方可告慰天靈。
煬帝陵的二次遷徙約在唐初。歷經(jīng)隋末農(nóng)民起義,各路群雄四起,尤以李密為首的瓦崗寨義軍及李淵為首的關隴唐軍勢力最大。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李淵威逼隋恭帝楊侑禪位,稱帝建唐,改年號武德,定都長安。唐軍平定江南后,遷煬帝陵于雷塘。李淵之所以再次遷煬帝陵,或顧念其與楊廣的表兄弟情誼,或慮及其皇位乃是廢恭帝所得,不想給人造成亂臣賊子的篡位者形象,總之,唐高祖李淵于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以帝王之禮將煬帝再遷葬于雷塘,即今揚州市邗江區(qū)槐泗鎮(zhèn)西北部。
雷塘在漢代被稱為雷陂,東漢建安二年(197年),廣陵太守陳登在蜀岡西山一帶興建水利設施,先后疏浚上雷塘、下雷塘、小新塘,并開鑿陳公塘。不過,關于“雷塘”一名還有一段傳說:相傳,遷徙煬帝棺柩至雷塘,唐軍以帝王之禮下葬,引得天雷震怒,一聲巨響擊碎了煬帝的棺柩,更將煬帝尸體掀出棺外,而雷擊之處,水漫成塘,棺柩連葬3次,連遭3次雷擊,最后改用平民之禮才得以安殮。這3處遭雷擊而成的陂塘便被百姓喚為“上雷塘”“下雷塘”和“小新塘”。雷塘源于雷擊而成塘一說不足為信,卻表達了百姓對煬帝的憎恨。盡管如此,后世文人多將煬帝與雷塘相提并論。唐代羅隱的《煬帝陵》詩云:“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陳業(yè),只換雷塘數(shù)畝田?”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蕭后病逝,唐太宗詔令以三品之禮“送至江都與煬帝合葬”,借機對煬帝陵墓重新整修一番。日遠年湮,或因人為或因自然,唐初修建的煬帝陵早已荒蕪,不為人知,直至清代考據(jù)家阮元重新考證出煬帝陵墓,并出資對其再做修整。阮元,清嘉道名臣,一代文宗,江蘇儀征人,自號雷塘庵主,據(jù)其考證雷塘系隋煬帝陵所在。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大學士阮元為其立碑建石,并請時任揚州知府的大書法家伊秉綬題字,伊遂以隸書題“隋煬帝陵”于碑心,墓碑的右側為“大清嘉慶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撫阮元建石”,左側為“揚州府知府伊秉綬題”。阮元在其《修煬帝陵記》中追述了此次煬帝陵墓的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嘉靖維揚志》于雷塘之北畫一墓碑,碑刻‘隋煬帝陵’四字。距今非久,不應迷失。乃問城中人,絕無知者。嘉慶十二年,元住墓廬,偶遇北村老農(nóng),問以故址。老農(nóng)言:陵今故在,土人名為皇墓墩,由此正北,行二里許耳。乃從之,行至陵下。陵地約剩四五畝,多叢葬者,陵土高七八尺,周圍二三畝許。老農(nóng)言,土下有隧道、鐵門西北向,童時掘土尚及見之。予乃坐陵下,呼村民擔土來,委土一石者,與一錢。不數(shù)日,積土八千石,植松百五十株,而陵乃巋然。復告之太守伊君,以隸書碑,刊而樹之?!泵骷尉改觊g刊行的《嘉靖維揚志》載有隋煬帝墳墓并附有墓圖,同時還繪有石碑一座,碑上有“隋煬帝陵”四字,后來墓碑不見,墓地亦佚失。阮元僅憑明代地方志及當?shù)仃壤峡谥兴Q的“皇墓墩”推斷此為隋煬帝陵,是有待考證的。
橫空出世的煬帝陵
2013年4月14日,揚州市邗江區(qū)西湖鎮(zhèn)一處房地產(chǎn)項目施工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兩座古墓。據(jù)出土的文物與墓志銘顯示,其中一座墓主為隋煬帝楊廣,另一座尚待發(fā)掘,專家推測墓主很可能是隋煬帝的皇后蕭氏。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引起了全國考古專家的矚目。隨后,揚州市文物部門召開新聞發(fā)布會,正式通報了隋煬帝陵出土的消息,即位于揚州市邗江區(qū)蜀岡-瘦西湖風景區(qū)內(nèi)的西湖鎮(zhèn)司徒村。據(jù)專家考證,此兩墓應為隋末唐初中小型的磚室墓,兩墓占地面積只有二三十平方米。兩墓中的西側一號墓初步判定為煬帝陵寢,東側二號墓的主人則可能為蕭皇后。兩墓均為普通平凡的磚室墓,墓葬形制十分簡陋,由墓室、耳室、甬道組成,但并未發(fā)現(xiàn)隋煬帝的棺槨和骨骼遺存。
專家為何斷定此墓就是隋煬帝的陵寢呢?因為墓地出土了表明墓主身份的墓志銘,上面刻有“隋故煬帝墓志”“隋大業(yè)十四年”“流珠堂”等字樣的銘文佐證,同時還出土了鎏金銅鋪首、金鑲玉腰帶等十幾件文物,其中4件做工精致的鎏金銜環(huán)鋪首,每件重量約達6斤。所謂鋪首,乃是貴胄門宅上的環(huán)形裝飾物,紋樣為獸面,以饕餮、獅子、老虎、螭龍等兇猛動物為多,鑲嵌在大門上作為門環(huán)底座,有鎮(zhèn)兇辟邪的寓意。此外,以金鑲玉腰帶為陪葬品是當時一般民眾或官員所無法達到的墓葬規(guī)格,凸顯出墓主地位的尊貴。種種跡象表明,該墓很有可能是隋煬帝的真正陵寢。不過,此次發(fā)現(xiàn)的陵寢是否就是史書所載的遷葬地“吳公臺”?兩座墓的關系究竟如何?此處距阮元所考證的雷塘相隔不遠,雷塘、司徒兩地究竟有何關聯(lián)?這些謎團都有待日后一一揭示。
摘自《百科知識》2013年第12期 作者:王莉 董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