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向往太陽光下的茶吧,于是“曬太陽”的茶吧就成了我心中的愿望。實際上,多年來,除了自己一直借口“忙”于工作無暇去曬太陽泡吧外,重要的是自己還不習(xí)慣于成都人的思維和休閑方式??傆X得他們太閑,太浪費時間,甚至于感到他們一杯茶可以在茶館坐一天的生活方式是在浪費生命。而我自己則把生活安排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歲月就被我們在慌慌張張的忙忙碌碌中消磨掉了。
茶吧里的人坐得很近,彼此的說話內(nèi)容聽得明明白白,但是典型的成都人不管這些,他們依舊高談闊論。成都的語言文化很發(fā)達,在成都的茶館里,可以培養(yǎng)出藝術(shù)家,就好比北京培養(yǎng)說評書的一樣。成都茶館錚嘌鮒摹吧⒋頡幣帳跫依畈逑壬?。那謳散搭R逼涫狄歡問芯適露巫櫻由狹順啥急鏡氐撓哪屯粱?,取得了意蠚鍓慕的?guī)效果??杉镅苑⒋鐨枰肪撐嘌韞菥褪橋嘌镅緣牡胤健P磯嗟謀就亮饜杏镅?,峨H竅卻硬韞萘饜諧隼吹摹U餼褪淺啥嫉牟韞菸幕匠啥嫉氖芯幕牧饜小?/P>
太陽下的茶吧取消了富人和窮人的隔閡,因為在這樣的露天環(huán)境,大家都可以消費得起,而成都的本土富人很市井氣,且喜歡過去那樣休閑慣了的方式,因此坐在這樣的太陽茶吧里,什么人都有,中國人,外國人,相對窮的人和相對富的人。
太陽暖烘烘地照在臉上,可以看到所有人都被曬的很舒坦,悠然自得的表情和休閑的心態(tài)都體現(xiàn)了成都人對生命的享受達到了奢侈的地步,似乎他們有無窮的歲月和永遠的無所事事。以至于初來乍到的人會替他們擔(dān)心,如此緩慢的節(jié)奏,如此浪費著生命,他們靠什么掙錢和工作?
然而,成都人就是這樣世世代代地生活著,工作著,悠閑著,不去理會外面的世界,也不被咖啡屋那樣的“洋盤”味道同化。所有外來的咖啡屋、比薩、西點,都沒有把成都本地世代的鍋盔、素面、茶館和休閑方式取代。而所有到了成都工作學(xué)習(xí)生活的外地人,卻都被太陽底下的茶館文化所同化。
“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陸羽《茶經(jīng)》)。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農(nóng)業(yè)之神,最先使用茶,是作為解毒的方子。“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神農(nóng)為幫人民治病去痛,親嘗草木而多次中毒,終于尋茶得以解毒。并取名為“荼”,(今之茶)。除了解毒,人們又發(fā)現(xiàn)茶的其它藥效,“茶葉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壺居士《食忌》還說:“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至明朝隱士羅廩《茶解》仍說:“茶通仙靈,久服能令升舉。然蘊有妙理,非深知篤好不能得其當(dāng)”。說神農(nóng)發(fā)現(xiàn)茶或是托古,能羽化輕身的茶,也許正是竭力尋找長生之藥的奉道之士所發(fā)現(xiàn)。“茶乃養(yǎng)生之仙藥,延齡之妙術(shù)”,被譽為“草木之仙骨”?!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載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這種長生不死的丹木,當(dāng)然是想成仙得道者的追求。自莊子闡發(fā)神仙“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后,“仙能飛行云中,神化輕舉”“老而不死”,就一直鼓舞著世間的執(zhí)著追求者。被稱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們,或認為飲露能身輕騰飛,或認為服食草木能飛身輕舉。“或食元氣,或茹芝草”(《神仙傳?彭祖?zhèn)鳌罚?,尋藥食草者不計其?shù)。“玄中草木不知黃,甲子初開浩刼長”,“我生求羽化,云中采藥蔬”。“采藥層城遠”,“窮遍一根蓮”。“巖崖產(chǎn)靈藥,等閑人顧稀”。崇山峻嶺、深溝野壑到處留下道士尋藥采藥的身影和足跡,草木仙藥眾多,茶也應(yīng)在其中了。養(yǎng)生是成仙的基礎(chǔ),李白詩“神農(nóng)重養(yǎng)生”,葛洪《抱樸子?論仙》說:“以藥物養(yǎng)生,以術(shù)數(shù)延命”,他還說:“先服草木以救虧損”。茶專家陶弘景在《茶錄》記云:“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可見遠古的仙人早已服之。唐末劉貞亮在總結(jié)茶的“十德”中,得出“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養(yǎng)身體”。東漢的葛玄就親自開墾了一個“茶圃”,種茶飲茶以養(yǎng)生。道教服食至后來,越分越細,計有草木類,金石類等。
茶在養(yǎng)生的功效中重要是養(yǎng)形,人稱道教飲茶講求茶之功皆出此理。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煩去膩,凡肉之在齒間者,得茶漱滌之,乃盡消縮”(明?顧元慶《茶譜》),而牙齒卻漸漸堅實。四川蒙頂茶功效更神奇。唐武宗宰相李德裕,乃茶道中辨水高手,烹茶一壺澆到肉上,放進銀盒密封,第二天一驗,肉已化了水。故明屠隆說:“茶之為飲,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道教以方仙道為首的養(yǎng)形派,認為神依形生,形靠神立,養(yǎng)命固形形神皆合方為康健。因此重視醫(yī)藥煉養(yǎng),服食是其主要方術(shù)之一,“乃服藥有益,乃成仙”。草木是外養(yǎng)之精華,茶當(dāng)然為首選之藥。道教始祖張道陵也曾在“昌利山采服五芝眾藥,在隸上山始授弟子養(yǎng)形輕身法”。
茶有上述這些功效,能成仙能藥用能養(yǎng)身,在講究禮儀的中國,將茶飲獻上與人共享,寓祝愿祈盼于儀禮之中,客來敬茶,遂成為我國各民族的一種禮儀禮俗。在日本,甚至把茶道相迎,作為國賓級禮遇。茶最早為禮據(jù)說也與道教有關(guān),一些論風(fēng)俗起源的書載:獻茶給客人的儀式源于涵谷關(guān)關(guān)尹喜,他在老子西出涵谷關(guān)時,奉獻一杯金色的仙藥。這在道經(jīng)《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也載有:“老子出涵谷關(guān),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獻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所以道士朱權(quán)(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著《茶譜》道飲茶者:“凡鸞儔鶴侶,圣人羽客,皆能志絕塵境,棲神物外,不任于世流,不污于時俗。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道出道教飲茶之真趣。西周時,“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巴以珍茶作貢于周朝,尹喜以貴物敬貴人,成為禮茶首創(chuàng)。
正由于茶在當(dāng)時彌足珍貴,周朝專設(shè)掌茶官達24人,其職能是:掌以時聚茶,以供喪事。茶又成為幫國大禮的祭品。茶是通靈達仙之物,《尚書》云:“祭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茶作為祭天地、祭神靈、祭祖先的祭品奠物也就順理成章。《睽車志》記載“米元章知無為軍,喜神怪……每得時新茶果之屬,輒分以饋神”。連民間小神也不例外,唐羅隱《送灶詩》:“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以茶為祭祀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是齊武帝永明十一年七日詔曰:“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shè)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咸同此制。”齊武帝以節(jié)儉著稱,以茶和茶飲作祭品實祭祀之革新,與道教守素崇儉思想為一轍,此前也當(dāng)應(yīng)有以茶為祭之事。晉《神異記》記載:余姚人虞洪到山中采茶,遇一牽著三頭青牛的道士,告訴他叫丹丘子,并指給大茶樹的地點,虞洪回到家后,以茶奠祀丹丘子。道教的齋醮科儀中普遍用茶,青城山十供中茶為其一,南宋《上清靈寶大法》云:“上帝三寶前,列茶湯”。道教香、花、水、果、燈五供中,水一般也有用茶為之。清代在祭祀真武大帝時,就用白色的瓷杯盛茶作供品?!堆怨υO(shè)醮全集》還有獻茶詞:“夫此茶者,蒙頂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瑤臺而獻上”。以天下第一蒙頂茶,獻供瑤臺諸神,茶真乃道教甘露靈液。茶可通達大道仙界,因此在道教的追薦科儀中也有“三奠茶”。
茶之形成文化,應(yīng)歸功于唐代陸羽。他所作《茶經(jīng)》使“天下益知飲茶矣”。“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xué)事新茶”。人們景仰贊譽他:“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把他奉為“茶仙”。“誠有功于人者也”,把他祀為“茶神”。如此功在社會功在人民,當(dāng)然成神成仙,被人敬之祀之拜之。
陸羽一生剛直,卓而不群,經(jīng)歷坎坷,但不愿入仕為官。用心血和汗水鑄成千古不朽之《茶經(jīng)》。今人對《茶經(jīng)》的寫出,中肯地概括為“據(jù)于道,依于佛,尊于儒”。本文只闡列與道教之道緣。
陸羽生于盛唐時期,出生于楚地競陵(今湖北天門)。玄妙神秘,自由大膽,風(fēng)格獨特的楚文化中,老莊哲學(xué),屈宋詩歌,莊子散文等南方文化影響廣被(茶文化中有著濃烈的南方文化色彩),也影響著陸羽,這從他著《茶經(jīng)》、交朋友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從他人生軌跡中清楚地看出來,可說滲透了道教(道家)的影響。
唐代李姓王朝以老子為祖先,為表“奉天承運”,又封其為“太上老君”。唐朝政治開明,政通人和。雖推行三教一風(fēng)的圓融政策,但奉行的是道先佛后,玄宗后以《道德經(jīng)》為諸經(jīng)之首,每家必備道教之“四子真經(jīng)”,并為文人考試內(nèi)容。玄宗還親受道箓,成為道士皇?。其夯e畹劬蔥蟹齔值瀾痰墓摺L粕緇崦致偶康某緄婪瘴?。挂曅唐一代,總无人不受禐懹懏影响。文士政盔r簿е掠茫暗爛髦盡H宓辣閿苫磯樗抻凇叭宓蘭孀邸?,由痘洟而互补。矙蹦化初孰H滴菸幕乃跤?,而隐逸思蠔V滴娜聳看蠓螄襖獻慕峋Вㄒ叨轡勒擼朗渴且荻游櫚鬧鞲桑K癡呷迥嬲叩潰牘儻謇牘儻饋T凇懊硤彌稀蓖餿迥詰潰緣闌?。阔I右浴白砸廾瘛蹦恕耙印保源籩腔壅卟恢諍未λ?,为衷溹“揖夡H谷ā薄耙緣酪腫稹鋇娜聳克瞿健5朗棵峭司佑諞?,不某C?,贵己养生,绍O虬潦油鹺潁蛑背閃誦牧樽雜桑晃錁?,訙u撓詰納襝傷枷氳南笳鰲A鬃傭莢拊唬骸耙臃叛?,身中清,番F(xiàn)腥ā?。禐懱稌?zāi)化日f霓谷荊橙寮沂碩鷗σ殘闖觥吧嫌形道短歟毓獗硤ǎ儐閿衽?jié)}砝鏘扇死礎(chǔ)鋇氖?。文嚷柨大夫噎h(huán)矯嬋釋朧擻諧?,噎h(huán)矯姘靡櫻是簀幸3ど?。託枥士交往是时尚蕟涕操,更能显示竾亦不俗。而品矖栧饮,正蕢q朗棵淺縞兇勻?,憾d瞎笊燈庸檎嫻娜松諶ぁ?
陸羽生當(dāng)其時,雖曾一心學(xué)習(xí)正統(tǒng)儒學(xué)之道,最終卻癡迷于茶的研究,人尊稱為處士(處士: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謂處士),最終寫成《茶經(jīng)》流傳于世,道教的影響反映在他的茶學(xué)和交往之中。陸羽的好友里面,有女道士李冶,喜琴棋書畫,尤擅格律詩,稱為“女中詩豪”,曾被玄宗召入宮中月余。陸羽與皎然、靈澈等人組織詩社,李冶為其一員。李冶多病孤居太湖小島,陸羽專門泛舟前去探視,李冶以詩作答足見友誼至深。還有與之交往甚多的張志和,屬著名道家人物。陸羽的好友書法大家顏真卿、曾舉薦他為官。顏年輕時因病入膏肓,得遇一道士救活,并勸其要多飲茶養(yǎng)生。顏在茶鄉(xiāng)湖州為官時,留下不少與茶有關(guān)的美名佳譽。陸羽在27歲就深入道教植茶圣地茅山,與茅山提倡以茶養(yǎng)生的陶弘景不無關(guān)系,后來在《茶經(jīng)》中多次提到陶先生,28歲時就寫出了《茶經(jīng)》前身《茶記》。他著的《茶經(jīng)》所列茶人,大部分為道教(道家)人物。著作中羽化飛升、神仙典故,“精”、“儉”、“靜”、“德”等茶飲的精髓思想,無不體現(xiàn)道教博大深遂的文化底蘊。他所設(shè)計的茶爐,取之《易經(jīng)》八卦配以五行,上刻“伊公羹、陸氏茶”。伊公就是遠古的仙人,不食煙火只以羹食。在爐身上還刻出“曲水”和道教三山之一一方丈。他49歲受任朝廷“太子文學(xué)”太常寺太祝(祭祀官)而堅決不就,淡泊名利,不為名累,奔波于大山河流,精于茶事勤奮茶業(yè)。在江西洪州玉芝道觀,寫出“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競陵城下來”,如此清心道遠的詩言,可謂其一生的寫照。就在唐代,民間已把陸羽奉為茶神,《新唐書?陸羽傳》“羽嗜茶,著經(jīng)三篇。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煬突間祀為茶神”。河北唐縣出土了一尊白瓷陸羽像,陸羽頭戴道士荷花冠,雙腿趺坐似盤腿,一幅道士像,特別是面部,如童稚小兒。世人解釋頗多,然放在道教就不難理解,戴道冠盤腿坐已成供像。“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一個成仙得道者的像,當(dāng)然是返老還童,面如稚子。自陸羽后,中國的茶才有了新的文化內(nèi)涵。
提到茶文化,當(dāng)然不能忽視佛教(主要是禪宗)對其的影響,這也是當(dāng)今茶文化研究者所樂道的。“禪茶不分家”“茶禪一昧”,“吃茶去”幾乎是茶人皆知。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魏晉起始,佛教便有人以道教理論來宣傳佛家學(xué)說,援道入佛。禪宗更將老莊思想內(nèi)容吸收并發(fā)揚,“中國禪宗思想實直承莊子學(xué)說(現(xiàn)代學(xué)者肖疌夫語)。故老莊與禪皆為主靜,道虛佛空。老子的“無為”和佛家的“般若”相契合,便成為文人學(xué)子新的理論導(dǎo)向和心靈追求。“釋迦與老君同流,真性與元神雜出”,影響著文人雅士們的審美意識和生活情趣。特別是隨唐,佛教天臺宗大興,其眾多宗派大都受道教影響,非佛非道非儒或即佛即道即儒,道士講佛法,和尚注道經(jīng),正符唐代“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唐代眾多的人鐘情茶,是時代背景社會風(fēng)尚和茶的品性相契合分不開的。茶生于靈山峻嶺,承芳露,秉清靈,稟玄幽,草木仙骨,野稀之物,與此物相伴,回歸自然物我兩融。獨品對啜之間滌除玄鑒,學(xué)道參禪,談玄悟真,實為老莊玄學(xué)流風(fēng)遺韻。雖然儒家禪宗創(chuàng)造了茶的儀式,佛家把茶事更加程式化,宗教化。而執(zhí)著的道士們,仍守著自然無為沖寂超然的歸趣。即不十分看重茶的程式,也不探究其中的技巧。沒有法則才是道教順乎自然的最高法則。無怪乎,茶至宋代,制作龍團鳳餅極盡工巧“無以加矣”。而崇儉抑奢苦己利人的全真派祖師邱長春詩曰:“虛心實腹唯求飯,待客迎賓不點茶”(點茶是宋代一種繁復(fù)的飲茶方式)。元代全真派興起,道風(fēng)流行,茶人受道家冥合萬物道法自然的影響,開辟了茶人與自然融合的飲茶風(fēng)氣。給茶文化回歸道趣重返自然趨于簡約打下基礎(chǔ)。明朱洪武下令取消龍團貢茶,以散茶沖飲,遂開千古茗飲之風(fēng)至今。其子朱權(quán)便說:“茶乃天地之物,巧為制作,反失其真味,不如葉茶沖泡,能遂自然之性”。他還在所作《茶譜》中表明了以茶明志風(fēng)高節(jié)清的精神。一時間,宗隱逸的茶者皆循道教“藥解延年,草解忘憂”之旨,追求的是“自種瓜,自種茶,爐內(nèi)煉丹砂,看一卷《道德經(jīng)》,講一會漁樵話,自在然”的玄趣。
與陸羽至交的詩僧皎然,人稱“茶僧”。人們把他作為佛教茶的代表。但我們看到皎然的文風(fēng)宗道家簡約樸質(zhì)自然之道,看其詩如看《西游記》,雖云佛事,實為道本。“丹丘羽人輕玉食,采茶飲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宮人不識”。以仙人食茶羽化,譽仙茶之珍奇,盡是道家玄語,再看其最著名的一首茶詩:“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 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cè)餄{”。在詩結(jié)尾處這樣寫道,“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說只有神仙才懂得茶道的真諦。通篇詩述道教言辭意象,識清明真,于其說是深諳茶意的詩,不如說是一篇深諳道意的華章,因此像皎然這樣的詩僧,還寫過純粹道教升仙的《步虛詞》也就不足為奇了。
禪宗把中國茶文化傳入日本,形成今天代表日本國民精神的“茶道”,誠如日本著名大師學(xué)者岡倉天心所說:“佛教中,大量吸收道教教義的南宗禪,創(chuàng)造了用心良苦的茶的儀式……正是這個禪宗儀式終于在十五世紀(jì)發(fā)展成為日本的茶道”。他最后直接說到:“茶道是道教的化身”。日本茶道如此,中國的茶文化又何嘗不是,被稱為茶“亞圣”的盧仝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碗茶詩”,堪稱千古絕唱。這位不愿為官,一生以茶為伴的“茶癡”這樣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fēng)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fēng)雨”。詩錄至此,兩腋生風(fēng),茶通仙靈的吃茶境界已然道出。中國茶文化的內(nèi)核,與道教就是因緣難解。
川蜀是中國茶的原始產(chǎn)地。《云笈七簽》中有“若要湯藥、杏仁、姜蜜及好蜀茶無妨”的記載。川蜀名茶首推蒙山蒙頂茶,“茶中故舊是蒙山”(白居易《琴茶》)。道教也把蒙山茶作為供品。蒙山茶自唐朝開始到明清,一直為貢茶,為茶史中罕見。蒙山茶也作為佛教產(chǎn)茶對社會的一大貢獻。但蒙山頂?shù)膹R相傳建于漢代,初為道觀,后改為佛寺。有關(guān)蒙山茶是這樣記載:“漢代甘露祖師爺姓吳名理真者手植,至今不長不滅,共11株”。漢代初為道觀而吳理真祖師爺為漢代人,從稱謂姓名來看都似道教中人,實可再稽考。
青城山道觀苦丁茶的制作史有記載。而青城道教秘制“洞天貢茶”早在唐代即享盛名,《茶經(jīng)》《茶譜》皆有錄?,F(xiàn)成為“青城四絕”之一。青城山還有一種茶稱為“猴茶”,1938年張大千居士上青城山,觀中道友招待大千就用此茶并換得畫幅。這種青城野茶,生于懸崖峭壁之上,人不能及,每年早春由道觀訓(xùn)練的靈猴攀巖采摘下來,故名“猴茶”,年產(chǎn)不過斤余。
湖北武當(dāng)山盛產(chǎn)名茶,至今仍為佼佼者。道人亦種茶。史載“太和山出騫林茶,木之并者,芽茁如陽羨,能滌煩熱,道流所珍”。“初泡極苦澀,至三四泡,清香特異,人以為茶寶”,后“供明王朝宗室享用”。
安徽休寧齊云山產(chǎn)綠茶,“祁紅屯綠”者是。至今山上道士還多種茶。“白岳黃芽”名聞遐邇,其味鮮醇濃甘。古時休寧有松蘿制茶法“自是天家清供,名曰片茶”,一般為道教供茶。
廣東羅浮山有高山“云井茶”。蘇東坡贊曰:“縱復(fù)苦硬終有錄,汲黯少戇意饒猛”。另有道士常年養(yǎng)身飲用的“云霧甜茶”非紅茶非綠茶,味甘性涼,入口香味四溢,還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
山東嶗山海拔千米處有一天茶頂,半空懸崖中生出棵野生茶樹,相傳此茶可療百病,至今仍是枝繁葉茂。另道教引種嶗山茶,也成為道家一絕。其它如南岳衡山,湖北木蘭山,江蘇茅山(茅山茶不久前受到中央領(lǐng)導(dǎo)人贊譽),等道教大小名山宮觀,洞天福地所產(chǎn)名茶不勝枚舉。
道教所涉茶事甚多,如唐代著名道士葉法善,在浙江松陽卯山修煉,利用卯山優(yōu)質(zhì)水土種茶,制成形似竹葉,色澤綠潤的茶葉取名“仙茶”,因品質(zhì)上佳,為唐高宗珍愛,列為貢茶。如佛教天臺山乃茶禪之地,為茶葉東渡日本起過重要作用,日本茶祖榮西從天臺山帶回去茶種,并著《吃茶養(yǎng)生論》,述茶為“養(yǎng)生之仙藥,延齡之妙術(shù)”的道家棲要。天臺山種茶起源,乃是東漢道士葛玄(葛仙公)首開植茶之風(fēng)。如清代名士梁章鉅在武夷山天游觀與道士靜參談茶事,無比欽佩,回后寫道:“非到山中鮮以為顛人語也”,高度評價靜參對武夷山茶特勝品第的精通。如現(xiàn)代道士藝術(shù)家阿炳,拉琴一輩子,喝茶也是一輩子,他的那首《二泉映月》(人稱二泉仙曲),就是多次在二泉茶室喝茶受師父啟迪,發(fā)自心靈的不朽名曲。以至后來每當(dāng)他要演奏此曲前,總要喝上一盞釅釅的濃茶。道士與茶緣不一而足。
廟會是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搖籃,很多宮觀在廟會期煮茶迎賓。隨著廟觀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不少廟觀本身或周邊,都開始設(shè)茶舍茶寮,專供香客品飲,如上海城隍廟、成都青羊?qū)m、二仙庵,四川青城山,武漢長春觀等。很多社會上的茶樓茶肆,也將茶房裝飾成仙家樓閣,以“八仙”“仙家”“群仙”為名的茶館比比皆是,好的茶葉也以“仙茶”“神仙茶”“仙芽”“神品”相稱。紅樓夢中妙玉所奉之茶名曰“老君眉”??梢姷澜逃绊懙牧黠L(fēng)澤被,人們品茶也就是要品味一下神仙般的感受。
日本學(xué)者說:“道教對亞洲生活的主要貢獻是美學(xué)領(lǐng)域”。飲茶藝術(shù)是道教生命價值的神圣體現(xiàn),反映在中國茶文化中的是一種動態(tài)的道教精神,“這種和平藝術(shù),造就著一種民族精神”。人們總是誤以為道教人是在消賒生命,殊不知他們真正在創(chuàng)造生命力。道教在茶文化中的影響如此深刻,正如岡倉天心大師所說:“道教是針對現(xiàn)世即我們自身”,“掌握了生活藝術(shù)的人便是道教所謂的‘真人’。”飲茶作為一種養(yǎng)生方式,貫穿著道教“以德治命”的理念。當(dāng)今,一些人們物質(zhì)生活不斷提高,而欲望卻無限膨脹,心態(tài)既浮燥又不穩(wěn)定。在宗教應(yīng)與社會相適應(yīng)的今天,道教是否應(yīng)積極提供心靈養(yǎng)生的途徑和食糧。外國人稱中國的茶是“文化大使”,我們中國道教也是否應(yīng)該挑起這副“文化大使”的擔(dān)子,走向社會走向世界呢!
可以想像,在公路運輸極不發(fā)達的時候,這條天然水路是何等重要和繁忙,而雙江鎮(zhèn)便是這水通道的重要碼頭。
隨著水上運輸?shù)牡蛄?,作為碼頭和著名茶葉集散地的雙江鎮(zhèn)成為了歷史。就像一位歷盡了繁華的美人走進了平常人的日子,如今這里只是一個普通的四川小鎮(zhèn),寧靜而樸素,甚至顯得有點冷清。但是,在它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你仍能找到昔日雙江鎮(zhèn)的若干痕跡。 雖然四川人素以吃苦耐勞著稱,但是連女人也去當(dāng)搬運工,還是讓人感到有點意外。這足以說明過去雙江鎮(zhèn)的貨運業(yè)務(wù)是何等繁忙。
昔日的繁榮逝去得并不遙遠,這里應(yīng)該還有更多歷史的見證。我們找到了一位老人的倉庫。偌大的房子,顯得有點空曠,生意的清淡可想而知。
或許僅僅是出于習(xí)慣,這位老人還在頑固地堅持著這古老同時也日趨冷落的職業(yè),也許再過幾年,雙江鎮(zhèn)就再也沒有代人存放物品的地方了。我們應(yīng)該感謝這位老人,因為他保留了一點雙江鎮(zhèn)的過去時日。
當(dāng)然不會僅僅是這些。無論歲月怎樣改變著世界,過去的一切總不會徹底湮滅。
橋上的茶館已經(jīng)蕩然無存,眼前只有空蕩蕩的大橋和大橋下靜靜流淌的江水。但是我們仿佛聽見了那些茶館里的人聲鼎沸,看見了那些出入驚濤駭浪的水手和那些精明的商人與粗豪的船主們,看見了江面上林立的帆檣。然而,這一切都是想像,眼前只有一只擺渡的小船,在慢慢駛過江面。
但是這只小船可以把我們領(lǐng)進歲月的深處。
雙江鎮(zhèn)的意義,在于它是最早被記錄的茶葉交易市場。時間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當(dāng)時著名的文學(xué)家王褒到成都看望亡友的遺孀楊惠。仆人便了對女主人熱情款待王褒表示不滿,王褒一怒之下從楊惠手里買下了便了,并寫下一份要求極為苛刻的“工作守則”,這便是茶學(xué)史上的重要文獻《僮約》。
“奴當(dāng)從百役使,不得有二言。晨起早掃,食了洗滌。居當(dāng)穿臼縛帚……烹茶盡具……武陽買茶……關(guān)門塞竇勿與鄰斗……奴不聽教,當(dāng)笞一百。”
“烹茶盡具”,說明當(dāng)時茶已成為普遍性的飲料,而“武陽買茶”則表明當(dāng)時已經(jīng)有了專門的茶葉市場。武陽就是今天的雙江鎮(zhèn),它作為茶葉集市的歷史足足延續(xù)了兩千年。
仿佛是一夜之間,堆積如山的茶葉不見了,穿梭往來的船只消失了,只剩下這寧寂的小鎮(zhèn)和滔滔不絕的江水,和這只擺渡的小船。
武夷巖茶的悠久歷史 |
武夷山何時有茶?據(jù)當(dāng)代茶葉專家陳椽等考證,我國茶葉在二世紀(jì)時由西南向東南傳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武夷巖茶最早被人稱頌,可追溯到南朝時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之于唐朝孫樵(約825-約885年)寫<的《 送茶與焦刑部書》。孫樵在贈送武夷巖茶給達官顯貴的一封信札中寫道:"晚甘候十五人,遣侍齋閣。此徒皆請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品,慎勿賤用之!"孫樵在這封信中,把出產(chǎn)在"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的茶,用擬人化的筆法,美稱為"晚甘候"。"晚甘候",甘香濃馥,美味無窮之意。"候",用尊稱。"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對武夷山的贊語。當(dāng)時崇安尚未建縣,武夷山屬于建陽縣,故信中稱"建陽丹山碧水"。因此說孫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產(chǎn)。從此,"晚甘候"遂成為武夷巖茶最早的茶名。清明閩北人蔣蘅寫的《晚甘候傳》一文中,更是通篇以擬人化的筆法,酣暢淋漓地為武夷巖茶寫傳。他寫道"晚甘候,甘氏如薺,字森伯,閩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奧。甘氏聚族其間,率皆茹露飲泉,倚巖據(jù)壁,獨得山水靈異,氣性森嚴(yán),芳潔迥出塵表……大約森伯之為人,見若面目嚴(yán)冷,實則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難茹,久則淡而彌旨,君子人也。"該傳沿用了前人對武夷巖茶的美稱--"晚甘候",以擬人化的筆法記述了它的姓名和表字,姓甘,名如薺,字森伯。作者巧妙地用了《詩經(jīng)》中的典故,予武夷巖茶以姓名:甘如薺?!对娊?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云:"誰謂茶苦?其甘如薺!"《晚甘候》作者匠心獨具,為甘甜美味的武夷巖茶取了出典于《詩經(jīng)》的尊姓大名,令人解頤生津。傳中還把武夷巖茶的"茶品"擬人化為"人品",贊之曰:"君子人也!"足以與周敦稱蓮花為"花之君子"相媲美。
唐代詩人鄭谷有詩云:"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草獻地仙。飛鵲印成香蠟片,啼猿溪走木蘭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詩人不但高度評價武夷茶,而且說明武夷茶從研膏轉(zhuǎn)為蠟片,且印有飛鵲等裝飾圖案。值得提及的是,中國第一茶圣陸羽在晚年慕名來到武夷山,寫有《武夷山記》,對武夷君的神話傳說,表示興趣,遂記之。雖然此記已佚,但是從其他的書、志的注釋中,尚能見到片言段語。該記當(dāng)是陸羽在晚年蟄居江西上饒時、于《茶經(jīng)》的成書之后若干年所撰,因此也是《茶經(jīng)》上未見武夷茶記載的原因之一。為此肯定武夷茶在唐代已有之,且名度很高,深得文人贊賞,引人垂將老矣的陸羽慕名而來。
自唐代孫樵稱武夷茶為"晚甘候"后,歷代多有謳歌其者。宋朝陶谷著《茗錄》寫道:"湯悅有森伯頌,蓋茶也,方飲而森烈嚴(yán)乎齒牙;既久,四肢森然,二義一名,非熟夫湯甌境界者,誰能目之。"森伯既是超群的好茶,而要能體會森伯的佳妙之處,非熟練的評茶者寞屬。那么,誰是"森伯"的知遇者呢?《晚甘候傳》云:"森伯之祖,嘗與王肅善。"于是,王肅可以肯定是早期與武夷巖茶(森伯之祖)神交的一位雅士了。宋朝葉清臣在《述煮茶小品》中也說:"王肅癖于茗飲"這也說明他算得上一們精于品茶的人。南北朝時期,王肅的父親王奐在南齊任尚書右仆射(中書郎,宰相的助手),很可能得到進貢的武夷巖茶禮品。因此,當(dāng)代著名茶葉專家陳椽據(jù)此論證:"武夷茶約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時已初具名度。而北宋大文學(xué)家蘇軾寫的一篇散文《葉嘉傳》,也是以擬人化手法記述武夷巖茶的一篇佳作。文章把茶樹這種嘉木譽為"葉嘉",意為"茶葉嘉美"。蘇軾為之立傳,遣詣京師。從《葉嘉傳》里,我們又可以推測說武夷茶早在約二千年前的漢朝就可能有之,但由于這篇散文略帶虛構(gòu)成份,且有唐代陸羽(733-804)《茶經(jīng)》在漢帝之前之誤,所以不宜作為信史。至于武夷巖茶早在何時問世?不妨當(dāng)作"武夷巖茶之謎",讓今人去考證。在未有確實答案之前,權(quán)以范仲淹的詩句:"武夷仙人自古栽"作為浪漫的"定論"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