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的是一個被認為是經(jīng)濟學和心理學跨學科的研究經(jīng)典——《稀缺》,作者是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哈佛大學行為經(jīng)濟學領(lǐng)域的重要人物。
《稀缺》這本書在未出版之前就入選了當時《金融時報》年度必讀十大商業(yè)書籍榜單。在這本書中,作者從行為經(jīng)濟學的角度論述了“稀缺”對于個人認知能力和執(zhí)行控制力的影響,同時從心理學的角度論證了為什么“稀缺心態(tài)”會導致個人頻繁地陷入到“低效、無能、非理性”的短視行為和認識盲區(qū)。
(一)
稀缺,本來是一個經(jīng)濟學的概念,解釋為客觀資源相對于主觀欲望的“有限性”,而在本書中,作者將“稀缺”的概念擴展到心理學,簡言之,一種“擁有的比需要的要少”的主觀感受。
稀缺對個人造成的影響,不僅是客觀實質(zhì)上的約束,也是一種心態(tài),作者稱之為“稀缺心態(tài)”。稀缺心態(tài)會俘獲個人的注意力,改變個人的思維方式,進而影響個人的思維決策和行為方式。
當稀缺心態(tài)進入大腦,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被它牽引和控制,由此我們的注意力會變得更加集中于某個方面,做事就會更有效率,這是稀缺狀態(tài)的一個好處,由于稀缺俘獲大腦,它會自動將干擾和誘惑等因素推到一邊,讓我們更加集中注意力解決眼前的難題,作者稱之為稀缺的“專注紅利”。
然而,這種“專注紅利”具有排他性,即,專注于某一事物意味著我們需要忽略其他事物,所以,稀缺讓人得到專注的同時,也讓人陷入了“管窺”(tunneling)之見——只能一門心思地專注于管理手頭的稀缺。管窺所導致的影響,改變我們做出決策的方式,管窺會放大其他事物的成本,同時縮小其他事物的利益。比如,那些必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時間成本被放大,而收益被縮小,如健身。這時,稀缺俘獲了我們的大腦,使我們不會對得失利弊進行謹慎的思考和權(quán)衡,所以,管窺的方式應對稀缺,有利有弊,即專注紅利和管窺之見。
(二)
錢的問題永遠糾纏著窮人,而時間問題永遠煩擾著忙碌之人。稀缺的深層次因素,是降低個人的心智“帶寬”,作者以“帶寬”來表示個人的心智容量,包括認知能力和執(zhí)行控制力。“帶寬”和“寬帶”,被占用的多了,可用的就少了,俘獲大腦產(chǎn)生注意力即意味著占用帶寬,所以,稀缺就會造成“帶寬”負擔。
稀缺除了俘獲個人大腦,形成“專注紅利”和“管窺之見”的影響以外,更深層的影響,一方面,稀缺導致人們的認知能力下降,削弱個人的分析、判斷和邏輯推理能力;另一方面,稀缺也會導致個人的執(zhí)行控制力下降,削弱他們抑制非理性行為和控制沖動的能力。換言之,稀缺讓人變笨且更容易沖動。
當稀缺形成了這樣的帶寬負擔時,個人就容易產(chǎn)生借用行為。通過借用視圖消除負擔,而這種行為意味著借用未來的資源去填補現(xiàn)有的空缺,即意味著給自己的將來預先挖了巨坑,所以導致,今天的稀缺就會造成明天更大的稀缺。這種現(xiàn)時的偏見,以未來的利益為代價,過高地估計當下的利益,放大現(xiàn)在的得失而忽視未來,使個人在稀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所以,稀缺形成的專注紅利和管窺之見,產(chǎn)生了管窺負擔,降低個人心智帶寬,會讓人陷入短視行為、限制個人視野,無法有效地規(guī)劃未來。
(三)
稀缺的本質(zhì)就是沒有余閑,為了解決稀缺,當然是從本質(zhì)入手。
余閑,即充裕感,“有錢人的生活,就是樸實無華,無聊且枯燥”的感覺,富有余閑,可以令人輕松避免選擇負擔、避免形式心智寬帶負擔。稀缺心態(tài)會引發(fā)一種思維方式:因為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俘獲了大腦,使人產(chǎn)生決策難題。所以,避免陷入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擁有余閑!尤其是要建立起應對突發(fā)事件的緩沖機制。改變心態(tài)才是脫離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窮人會一直貧窮,而孤獨者會繼續(xù)孤獨,忙碌之人會繼續(xù)忙碌。
無能可以導致貧窮,貧窮也可以導致無能。窮人的稀缺心態(tài),是導致他們無能的主要原因。窮人的認知能力和執(zhí)行控制力更弱,他們大腦中充滿了稀缺,根本沒用多余的心思去思考其他事情,窮人不僅缺陷,更缺心智帶寬。反言之,是心智帶寬負擔降低了他們的心智容量。
作者以此論述,窮人為什么窮。任何技能的習得,無論是社交技巧還是良好的消費習慣,有需要帶寬,如果窮人缺乏帶寬,那么他們就無法很好地掌握這些技能。作者認為,要從認知的視角,帶著稀缺的思維,去重新審視那些由于帶寬負擔過重所導致的貧窮后果。窮人專注于自身問題,會形成管窺心態(tài),會犯錯誤,他們?nèi)钡牟粌H是錢,還有心智帶寬。長期貧窮的窮人不一定是智力或努力程度的問題,也有可能是稀缺導致的惡性循環(huán)。
如何從稀缺走向富足?如何讓窮人擺脫貧窮?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