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1〕:小事吉〔2〕。
【注釋】
〔1〕睽:音kuí,卦名,下兌(?)上離(?),象征“乖背睽違”?!缎蜇詡鳌罚骸邦?,乖也”;《說文》謂“目不相聽”,指兩目相背,即“乖違”之意。
〔2〕小事吉:小,陰柔之稱,此處含“小心”之義。凡物相睽,必須以柔順的方法,小心尋求其中可合之處,才能轉(zhuǎn)“乖睽”為“諧和”;若剛斷強合,必難“濟睽”。故稱“小事吉”。卦中六五以柔處中應(yīng)剛,正合此象?!都狻芬莘唬骸靶≈^五,陰稱小,得中應(yīng)剛故吉?!?/p>
【譯文】
《睽》卦象征乖背睽違:小心處事可獲吉祥。
【說明】
“小事吉”之義,有兩種說法較為通行。一是認(rèn)為“小事”指細(xì)小之事。如孔穎達(dá)《正義》曰:“物情乖異,不可大事。大事謂興役動眾,必須大同之世方可為之;小事謂飲食衣服,不待眾力,雖乖而可?!币皇钦J(rèn)為“小事”指“以柔為事”。如《折中》引何楷曰:“業(yè)已睽矣,不可以忿疾之心驅(qū)迫之也;惟不為已甚,徐徐轉(zhuǎn)移,此'合睽’之善術(shù)也。故曰'小事吉’。小事,猶言以柔為事;非大事不吉,而小事吉之謂。”今取后說。
《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1〕;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2〕。說而麗乎明〔3〕,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yīng)乎剛〔4〕,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5〕!
【注釋】
〔1〕火動而上,澤動而下:火,指上離;澤,指下兌。此謂上下象含“乖睽”之義。《集解》引虞翻曰:“離火炎上,澤水潤下也?!?/p>
〔2〕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二女,指下兌為少女,上離為中女。此謂上下象猶“二女”共處,長成必各有不同的歸適之志。文意是配合前兩句并釋卦名“睽”?!墩x》:“中、少二女共居一家,理應(yīng)同志;各自出適,志不同行,所以為異也?!卑福墩壑小贩治觥岸敝笤唬骸岸又远嘁?,獨于《睽》、《革》言之者,以其皆非長女也。凡家有長嫡,則有所統(tǒng)率而分定;其不同行不相得而至于乖異變易者,無長嫡而分不定之故爾?!贝苏f可參考。
〔3〕說而麗乎明:說,即“悅”,指下兌為“悅”;麗乎明,指上離為明,為“附麗”。此謂上下象含有以和悅附麗于光明之義。《程傳》:“兌,說也;離,麗也,又為明,故為說順而附麗于明?!?/p>
〔4〕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yīng)乎剛:柔、中,指六五柔順中正;剛,指九二。此謂五以柔中下應(yīng)二剛。文意承前句,言當(dāng)以和悅、柔順之道小心處“睽”,以釋卦辭“小事吉”之旨?!冻虃鳌罚骸傲逡匀峋幼鹞?,有說順麗明之善,又得中道而應(yīng)剛。”《古周易訂詁》:“下卦兌說,上卦柔中,皆以小心行柔道者,彖之所謂'小事吉’者此耳。”
〔5〕睽之時用大矣哉:此句承前三句所舉天地、男女、萬物之例,說明事物雖“睽”卻有可同之理,沿順其理以求必能“合睽”,故嘆美當(dāng)“睽”之時可以廣施合睽之用?!冻虃鳌罚骸疤旄叩叵?,其體睽也,然陽降陰升,相合而成化育之事則同也;男女異質(zhì),睽也,而相求之志則通也;生物萬殊,睽也,而得天地之和,稟陰陽之氣,則相類也。物雖異而理本同,故天下之大,群生之眾,睽散萬殊,而圣人為能同之。處睽之時,合睽之用,其事至大,故云'大矣哉’?!?/p>
【譯文】
《彖傳》說:乖背睽違,譬如火焰燃動炎上,澤水流動潤下;又如兩個女子同居一室,志向不同而行為乖背。此時應(yīng)當(dāng)和悅附麗于光明,用柔順之道求進才能向上直行,還要處事適中而應(yīng)合于陽剛者,這就是小心處事可獲吉祥的道理。天地上下乖睽但化育萬物的事理卻相同,男女陰陽乖睽但交感求合的心志卻相通,天下萬物盡管乖背睽違但稟受天地陰陽氣質(zhì)的情狀卻相類似:“乖睽”之時有待施用的范圍是多么廣大??!
《象》曰:上火下澤,睽〔1〕;君子以同而異〔2〕。
【注釋】
〔1〕上火下澤,睽:釋《睽》卦上離為火、下兌為澤之象?!都狻芬魉唬骸盎鹦匝咨希瑵尚詽櫹?,故曰'睽’也?!?/p>
〔2〕同而異:猶言求同存異。這是說明“君子”觀《睽》象而悟“合睽”之理,謀求事物之“大同”,并存不可同之“小異”?!都狻芬魉唬骸按髿w雖同,小事當(dāng)異。百官殊職,四民異業(yè);文武并用,威德相反:共歸于治。故曰'君子以同而異’也。”
【譯文】
《象傳》說:上為火下為澤,象征“乖背睽違”;君子因此謀求大同并存小異。
【說明】
程頤用《禮記·中庸》“和而不流”一語,說明“同而異”的道理是:“于大同之中,而知所當(dāng)異也”(《程傳》),甚切《大象傳》意。李中正曰:“《彖》曰'異而同’,所以成濟睽之功;《象》言'同而異’,所以明用睽之理。”(《泰軒易傳》)馬其昶依此發(fā)論云:“持一說建立一宗教,必強人之同于己,徒黨怨怒攻擊,甚且釀成兵禍:是皆不知'君子以同而異’之理。南郭惠子問于子貢曰:'夫子之門,何其雜?’嗚呼!此孔子之所以為大也。”(《重定費氏學(xué)》)馬氏援據(jù)孔子授徒為說,正揭明孔子的“有教無類”與《大象傳》“同而異”在義理上的相通,至為可取。
初九,悔亡〔1〕;喪馬,勿逐自復(fù);見惡人,無咎〔2〕。
【注釋】
〔1〕悔亡:初九處《睽》之始,猶初與人“乖睽”,位卑無應(yīng),不立異自顯而廣和于人,則其“悔”自消?!锻踝ⅰ罚骸疤帯额ァ分酰酉麦w之下,無應(yīng)獨立,'悔’也;與人合志,故得'悔亡’?!?/p>
〔2〕喪馬,勿逐自復(fù);見惡人,無咎:見,《正義》:“謂遜接之也”。此以兩層相似的喻象,說明初九的處睽之道:“喪馬”喻乖睽,“勿逐”靜俟“自復(fù)”則“睽”消;“惡人”亦喻與己乖睽,和顏相接,待其自改從善則“睽”亦消。喻旨均明初九必須退、順勿動,居易俟命,“乖睽”自得消失?!洞笠拙冋f》:“失馬逐之,則逾逐逾遠(yuǎn);惡人激之,則愈激愈睽:故勿逐而聽其自復(fù),見之而可以免咎也。處睽之初,其道當(dāng)如此;不然,'睽’終于睽矣?!?/p>
【譯文】
初九,悔恨消亡;馬匹走失,不用追逐,靜候其自行歸來;遜接與己對立的惡人,不致咎害。
《象》曰:“見惡人”,以辟咎也〔1〕。
【注釋】
〔1〕辟:通“避”?!咀g文】《象傳》說:“遜接與己對立的惡人”,是為了避免乖睽激化的咎害。
【說明】
初九處“睽”的原則見于兩方面:一是“和同”,即孔穎達(dá)所謂“和光同塵”,不“標(biāo)顯自異”(《正義》)。一是“守靜”,即何楷所謂:“靜以俟之,遜以接之,泊然若不見其'睽’者。夫惟不見其'睽’,而后睽可合?!保ā墩壑小芬?/p>
九二,遇主于巷,無咎〔1〕。
【注釋】
〔1〕遇主于巷,無咎:主,指六五,因居尊應(yīng)二故稱。此言九二當(dāng)“睽”之時,失位不安,本有咎害;但陽居陰位,守謙順時,又處中道,終能于不期然間與所應(yīng)之六五遇于巷道,“睽違”遂合,故獲“無咎”?!锻踝ⅰ罚骸疤?睽’失位,將無所安;然五亦失位,俱求其黨,出門同趣,不期而遇,故曰'遇主于巷’也?!?/p>
【譯文】九二,在巷道中不期然遇合主人,必?zé)o咎害。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譯文】
《象傳》說:“在巷道中不期然遇合主人”,說明九二未曾違失處睽之道。
【說明】
九二“小心”處睽的方法,在于剛而能柔,行不失中。所謂不強求合睽,其睽自合,足見其濟“睽”之小心順理。
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1〕。無初有終〔2〕。
【注釋】
〔1〕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曳,音yè,拖曳;掣,音chè,牽制;天,當(dāng)作“而”(見“說明”),古代“髡發(fā)”之刑,即剃削罪人的鬢發(fā);劓,音yì,古代割鼻之刑。這三句取三種喻象,說明六三處《睽》下卦之終,與上九正應(yīng)卻睽違難合情狀:三陰柔失位,上下兩陽近比,造成心理威脅,猶如二“曳輿”于后、四“掣?!庇谇埃挥忠蛏暇胚h(yuǎn)在外卦之極,恐其對己猜疑乃至施加懲罰,故恍如己身受“天”、“劓”酷刑。辭義主于表明六三居內(nèi)睽違至極,處境艱難,并由此產(chǎn)生恐懼、疑慮?!侗玖x》:“六三、上九正應(yīng),而三居二陽之間,后為二所曳,前為四所掣;而當(dāng)睽之時,上九猜狠方深,故又有'髡’、'劓’之傷?!薄?〕無初有終:猶言“初睽,終合”。此謂六三雖睽違不堪,但篤情專戀上九,二、四非正應(yīng)難以牽制,終致上九疑消而歡合。《本義》:“然邪不勝正,終必有合?!?/p>
【譯文】
六三,似乎看見大車被拖曳難行,駕車的牛受牽制不進;又恍如自己身遭削發(fā)截鼻的酷刑。起初乖睽,終將歡合。
【說明】
爻辭“天”字,諸家訓(xùn)釋不同。如:(一)《釋文》引馬融曰:“剠鑿其額曰'天’?!薄都狻芬莘弧镑纛~為'天’”,同此。指在罪人額上刺字為罰。(二)胡瑗認(rèn)為:“'天’當(dāng)作'而’字,古文相類,后人傳寫之誤也。然謂'而’者,在漢法,有罪髡(音kūn)其鬢發(fā)曰'而’?!保ā吨芤卓诹x》)(三)俞樾認(rèn)為:“天”當(dāng)作“兀”字,謂《玉篇》引古文“天”作“[插圖]”,以形近,故“?!庇灋椤疤臁?。并據(jù)《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釋文》云“刖足曰'?!保杂?xùn)其義(《群經(jīng)平義》)。今取胡氏說。
《象》曰:“見輿曳”,位不當(dāng)也;“無初有終”,遇剛也〔1〕。
【注釋】
〔1〕遇剛:指三與上九應(yīng)合?!咀g文】《象傳》說:“似乎見到大車被拖曳難行”,這是六三居位不妥當(dāng)所致;“起初乖睽,終將歡合”,說明六三終必與相應(yīng)的陽剛遇合。
【說明】
六三以陰居內(nèi),睽違至極而生憂懼;上九以陽居外,睽違更甚,故所生猜疑、幻覺更為強烈。兩爻頗可對照理解。
九四,睽孤〔1〕;遇元夫,交孚,厲無咎〔2〕。
【注釋】
〔1〕睽孤:九四處“睽”之時,孤立無應(yīng),三、五兩陰雖上下比近,但各有專主,故獨顯“睽孤”之象?!锻踝ⅰ罚骸盁o應(yīng)獨處,五自應(yīng)二,三與己睽,故曰'睽孤’也?!?/p>
〔2〕遇元夫,交孚,厲無咎:元夫,指初九,陽大稱“元”,猶言“大丈夫”?!秮硎弦鬃ⅰ罚骸霸?,大也;夫者,人也。陽為大人?!贝顺星熬淞x,謂九四當(dāng)“睽孤”無應(yīng)之時,不強求陰陽交應(yīng),適逢初九亦獨處失應(yīng),兩剛引為同志,相交以誠;故雖有“乖睽”之“厲”,終能“無咎”?!锻踝ⅰ罚骸俺跻酂o應(yīng)特立,處睽之時,俱在獨立,同處體下,同志者也;而己失位,比于三、五,皆與己乖,處無所安,故求其疇類而自托焉,故曰'遇元夫’也。同志相得而無疑焉,故曰'交孚’也。雖在乖隔,志故得行,故雖危無咎也?!?/p>
【譯文】
九四,乖背睽違,孑然孤立;遇合陽剛大丈夫,交相誠信,雖有危險卻能免遭咎害。
《象》曰:“交孚”無咎,志行也。
【譯文】
《象傳》說:“交相誠信”而能免遭咎害,說明其志向在踐行濟睽。
【說明】
初處下位,陽而能退;四居陰位,剛而能柔:兩者均稟謙和之德,交相孚信,終能化“睽”為“合”??梢?,九四與初九是以“求同存異”的信念,履行濟睽之志。
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1〕?
【注釋】
〔1〕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宗,宗族內(nèi)部(見《同人》六二譯注),此處指九二應(yīng)五,猶如“宗親”;噬膚,咬噬柔脆的皮膚(見《噬嗑》六二譯注),此處喻柔順平易的“濟睽”途徑。這三句說明六五不當(dāng)位,本有悔;但居尊柔順,下應(yīng)九二,二正以和順適中的“噬膚”之道期待遇合,往應(yīng)必?zé)o咎,故獲“悔亡”?!墩壑小罚骸?睽’之時'小事吉’者,徑情直行則難合,委曲巽入則易通也。如食物然,嚙其體骨則難,而噬其膚則易。九二遇我乎巷,是'厥宗’之來'噬膚’也;我往合之,睽者不睽矣。此其所以'悔亡’也,何咎之有?”
【譯文】
六五,悔恨消亡,它相應(yīng)的宗親者(像)咬噬柔脆皮膚(一樣地以和順之道期待遇合),前往有何咎害?
《象》曰:“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譯文】
《象傳》說:“它相應(yīng)的宗親者正(像)咬噬柔脆皮膚(一樣地以和順之道期待遇合)”,說明六五此時前往必有喜慶。
【說明】
六五所以“悔亡”,不但在于九二相應(yīng),更在于二能小心尋求平易和順之道期待遇合;因此往必“有慶”,兩相歡聚。《彖傳》“得中而應(yīng)乎剛”,正與此合。
上九,睽孤,見豕負(fù)涂,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后說之弧〔1〕;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2〕。
【注釋】
〔1〕睽孤,見豕負(fù)涂,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后說之?。乎埂⒐?,均喻上九猜疑六三已變態(tài)化為丑形;說,通“脫”。這幾句說明上九以陽處《睽》之極,與六三違離至久,孤獨煩躁,妄生猜疑,遂釀成種種幻覺:或見其變豬負(fù)涂,或見鬼車奔馳,當(dāng)舉弧欲射之際,又猛然發(fā)現(xiàn)非鬼而罷。辭義與六三相應(yīng),表明上九睽極所產(chǎn)生的心理變異?!冻虃鳌罚骸吧现c三,雖為互應(yīng),然居'睽’極,無所不疑,其見三如豕之污穢,而又背負(fù)泥土,見其可惡之甚也。既惡之甚,則猜成其罪惡,如見載鬼滿一車也;鬼本無形,見載之一車,言其以無為有,妄之極也。”又曰:“先張之弧,始疑惡而欲射之也;疑之者妄也,妄安能常?故終必復(fù)正。三實無惡,故后說弧而弗射?!?/p>
〔2〕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婚媾,喻上、三兩爻的正應(yīng)關(guān)系;雨,古人認(rèn)為是陰陽二氣交和之物,此處喻上、三“睽”極終至相合。這三句承前文之義,說明上九猜疑既消,知三非“寇”,實為良配;故前往必“遇雨”獲“吉”?!冻虃鳌罚骸?睽’極而反,故與三非復(fù)為寇仇,乃婚媾也?!庇衷唬骸瓣庩柡隙婧蛣t為雨,故云'往遇雨則吉’。往者,自此以往也,謂既合而益和則吉也?!?/p>
【譯文】
上九,睽違至極,孤獨狐疑,恍如看見丑豬背負(fù)污泥,又見一輛大車滿載鬼怪在奔馳,先是張弓欲射,后又放下弓矢;原來并非強寇,而是與己婚配的佳麗;此時前往,遇到陰陽和合的甘雨就能獲得吉祥。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1〕。
【注釋】
〔1〕群疑:《程傳》:“始'睽’也,無所不疑,故云'群疑’?!?/p>
【譯文】
《象傳》說:“遇到陰陽和合的甘雨就獲得吉祥”,說明上九的種種猜疑都已經(jīng)消失。
【說明】
從人類的心理規(guī)律分析,睽違與猜疑,惡夢與苦戀,往往有一定的聯(lián)系。馬其昶指出:“今見道途之間,豕負(fù)載、鬼乘車,皆疑極所生幻象?!保ā吨囟ㄙM氏學(xué)》)上九既有此狀,六三的“輿曳”、“牛掣”,身遭“髡”“劓”,也未必不如是。當(dāng)此睽極而“群疑”紛生之際,只能心平氣和地加強了解,以“柔道”緩緩疏通,才能消疑合睽,復(fù)相親和。三、上兩爻“無初有終”,“遇雨”獲“吉”,正體現(xiàn)這一道理。
【總論】
人情物理,總是好合不好離,喜聚不喜散?!豆旁娛攀住贰靶行兄匦行校c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文選》卷二十九)幾句,是較有代表性的嗟傷睽違離別的詩歌藝術(shù)反映?!额ァ坟匀∶肮员愁ミ`”,卦旨卻在于揭示如何化“睽”為“合”的道理。卦辭謂:“小心處事可獲吉祥”,即表明事物雖“睽”,必有可同、可合之處,用柔和細(xì)致的方法順勢利導(dǎo),乖背能消、睽違終合。卦中六爻雖均在“睽”時,但未嘗一爻久睽不合?!墩壑小芬T當(dāng)可曰:“內(nèi)卦皆睽而有所待,外卦皆反而有所應(yīng):初'喪馬勿逐’,至四'遇元夫’,而初、四合矣;二委曲以求遇,至五'往何咎’,而二、五合矣;三'輿曳’、'牛掣’,至上'遇雨’,而三、上合矣。天下之理,固未有終睽也。”可見,諸爻均以“小心”、“委婉”之道,并收“濟睽”、“合睽”之功,所謂“委曲巽入則易通也”(《折中》)。從各爻的義理中,可以明顯看出《周易》作者對于事物“同”“異”、“睽”“合”辯證關(guān)系的認(rèn)識;《彖傳》稱“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正闡發(fā)這一意義。至于《大象傳》所明“求大同存小異”的旨趣,則是對“小心處睽”這一抽象概念的具體發(fā)揮,從而使《睽》卦蘊含的“對立統(tǒng)一”的哲學(xué)因素進一步顯露出應(yīng)有的色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