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說起大詩人李白,然后就覺得杜甫也應該定期懷念一下,可是天舒從來對杜甫的詩作找不著啥感覺,在一定程度上這得歸罪于上學時候經常特別粗暴地把文學家什么的都用二元法分類,比如李白就分到浪漫主義里邊去,雖說恐怕李白也會寫了一些反映現實的詩,而與之對立的自然就是現實主義,說實話我不覺得這倆主義就能將大家一清二楚地劃分站隊,但是沒辦法,考試的時候你要是答錯了就沒分,哪怕你列出杜甫的幾十首浪漫主義作品也不行,書怎么寫,你就得怎么說。
因為熱愛浪漫主義,所以冷落了現實主義,這是天舒的錯,為了彌補這個過失,天舒還專程跑去成都參觀了著名人文景點杜甫草堂,而且這個次序都排到了首位,本來作為棋牌愛好者,成都大名鼎鼎的蜀蓉出版社在心目中排名第一的,可鑒于該出版社已經沒落了,(聽說已經變成了什么出版集團,關鍵也找不著),草堂就成為了首位,這已經足見天舒的膜拜之心。
可是如果讓天舒說句實話,這草堂其實還真沒啥可看的,不知道是否因為在新西蘭轉悠的經驗不適用,反正覺得人又多,又吵,加上天氣很熱,轉了一圈也沒找到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的敬仰之情,只覺得那條浣花溪尚且不錯,水汽充沛,緩緩潛流,后來還是趕緊跑到人民公園去喝茶了,嗯,還是圍在桌前一杯緊似一杯地飲茶,即便周遭吵嚷一點也覺得甚好,如此現實主義,相信詩圣也不會怪罪。
記憶里唯一最美好的就是季節(jié)合適正在紛紛墜下的金桂花,香氛流轉,庭院芬芳。
下面藍色文字不是天舒自己創(chuàng)造的,僅作圖片說明之用。
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在成都的故居。杜甫為了躲避安史之亂,帶著一家人,從隴右(甘肅南部)來到成都,在好友嚴武的幫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修了茅屋居住。杜甫在這里居住了四年。
嚴武是唐朝中期大臣、詩人,也是杜甫的朋友。杜甫居成都期間,嚴武多次勸其出仕,杜甫婉言謝絕。后來,因感其誠意,友情難卻,入嚴武幕府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我們有的時候稱呼杜甫為杜工部。
就是在這個破舊的草堂中,杜甫創(chuàng)作了240余首詩歌。一些比較有名的詩歌,如《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夜喜雨》、《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江畔獨步尋花·其六》(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在杜甫離開成都之后,草堂便被傾毀了?,F今看到的草堂,是五代前蜀時由詩人韋莊重新修葺的,后草堂屢次經歷戰(zhàn)火,現有的建筑大都為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年),清朝嘉慶十六年(1811年)所興建。
詩史堂是中軸線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體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詩歌,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生活畫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杜甫被后世尊為“詩圣”,他的詩歌被稱為“詩史”, “詩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廳的正中陳列著一尊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以寫實的手法來刻畫的杜甫塑像。
柴門是中軸線上的第四重建筑,也是最小、最簡樸的建筑。它原本是杜甫營建草堂時所造的院門。因為低矮簡陋,詩人作了如此命名。門上匾額“柴門”二字是著名畫家潘天壽所書。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頂的亭子,內樹有一石碑,鐫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筆力渾厚,筆姿秀潤,是果親王允禮所書。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親王送達賴進藏,經過成都,特拜謁草堂,留下此手跡。
其實細想,中國人是頗有詩意的一個民族,喜歡詩,崇尚詩人,如此甚是美好。
浣花溪,宜浣花洗劍。
以此小文向千年之前的詩圣禮以溫暖的敬意。
前一篇:《2021年天舒送出的第一份新年禮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