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摘錄自蔣家駿先生的原著《太極拳師門對話錄》——太極宗師洪均生先生言傳身教原始記錄。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上午到洪師家,我把從徐州帶來的茉莉大方茶葉,濃濃地泡了一壺,與洪師對飲,邊談太極拳的往事。最后聚焦在當年六月一日《體育報》上刊登的有關“太極拳纏絲勁”的辯論文章。
洪師說:“爭論的起因是上海的顧留鑫同志把纏絲勁的練法運用到‘簡化太極拳’中。吳式太極拳名家徐致一先生有不同的看法,撰文‘略談太極拳的纏絲勁問題’,在體育報上展開了辯論。我也參與了這場辯論,并寫了一篇文章,題目為‘對纏絲勁實質(zhì)的看法——與徐致一先生商榷’。”
對這一話題,我非常感興趣,就問道:“徐致一先生為什么不同意纏絲勁在簡化太極拳中的運用?”
洪公答:徐致一先生說:“我雖然不敢斷言陳式以外的各式都沒有纏絲勁,但我練了幾十年的吳式太極拳,一直就沒有練過帶著螺旋形的纏絲勁,卻是鐵一般的事實……”另外,他還引證楊式太極拳名家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太極拳十要”,其中也沒有提到纏絲勁,甚至連抽絲勁也沒有提到??偠灾?,徐老的觀點是:各式太極拳包括簡化太極拳都沒有纏絲勁的練法,只有陳式拳有。
問:老師對徐致一先生的觀點是否認同?您認為纏絲勁是陳式獨有,還是各式所共有?簡化太極拳也能用此練法嗎?
洪公答:我讀了徐老的文章后,有不同的意見,就寫了一篇文章,談了我個人的看法,作為學術性的討論。
我認為對這一問題的辯論,不在于某人練習某式拳法多少年,和有無名人拳論為依據(jù)。而應首先認清“纏法”、“螺旋”、“纏絲勁”究竟是什么?它對人體的生理方面是否有利?對技擊方面是否符合力學的原理?能起到什么作用?最重要的它是否符合太極拳運動的原理?如果符合以上條件,即使過去沒有,我們也應該加上;相反,如果違反了以上條件,即使過去就有,也應該減去。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是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
我早年學習吳式拳,又學陳式拳,曾研究各式太極拳譜,總結(jié)出各家所傳,雖然形式動作有所不同,風格各異,但都有共同基本規(guī)律,就是纏法的規(guī)律,也是物理學中的力學規(guī)律。
上海出版的《怎樣練習簡化太極拳》一書,在理論上吸取了各式的優(yōu)點,采取陳鑫先生的理論,取法“纏絲勁”,來豐富簡化太極拳。如果我們通過科學的試驗分析研究,認為纏絲勁非但不違反太極拳的原理,而是各式太極拳所共有的特點,那么,添上這一點,使初學者由不懂纏絲勁,而懂纏絲勁,為將來進一步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應該是件大好事,對于熱愛太極拳的人都應該大力支持。
問:老師一直以來給我們傳授的“腰身旋轉(zhuǎn)的基本功”,不就是這種纏法的具體表現(xiàn)嗎?此功法牽扯到整趟拳法,每一個動作的左、右旋轉(zhuǎn)都能用上,這是老師自己在實踐中體會出來的呢?還是當年陳發(fā)科師爺傳授的?
洪師微微一笑,沒有馬上回答我的問題,吸完一袋煙后,才慢慢地說:此身法旋轉(zhuǎn)的功法,是你們師爺所傳,是陳家原有的。我由學吳式拳改學陳式拳,沒有費什么勁,因為吳式拳的動作也都有螺旋,改習陳式拳架,并沒有對陳式的螺旋、纏絲感覺奇異,就連陳師也沒有特別地提出“螺旋纏絲勁”來,后來讀了陳鑫先生的《陳氏太極拳圖說》,才知道這就是“纏法”。因此,我練了三十多年拳,對“纏法”的理解,仍認為是各式太極拳所共有。
你師爺傳授我們?nèi)瓌輹r,總習慣舉起右手,以自轉(zhuǎn)來說明什么是順,什么是逆。陳師常說,太極拳的順逆纏法是通過大槍中的攔、拿練出來的。所以他花在大槍上的功夫遠遠超過常人,無論到了哪里,只要看見有一個類似大槍的棍子,他總會拿在手里擰幾下,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但是,陳師在教授我們?nèi)〞r,從來沒有談到過“公轉(zhuǎn)”和“自轉(zhuǎn)”。“公轉(zhuǎn)”、“自轉(zhuǎn)”、“反旋”、“正旋”的說法是我學習力學后加上的。目前我們所劃的正、反圈,也都是你們師爺所傳,我又進一步說明了它們的規(guī)矩。劃正圈,手高不過眉,低不過肚臍,指尖不能下垂;劃反圈,同樣是手高不過眉,低于胯齊,指尖不能下垂。
【按:就這一話題,我們談論了許多,可惜的是我沒有完整地記錄下來,當天晚上又沒有及時地整理,留下了永遠的遺憾??尚业氖?,后來,洪師把當年參與辯論的兩篇文章的手稿和徐致一、趙任情兩位先生刊登在《體育報》上辯論文章的剪報一并贈送與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我一直珍藏?!?/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