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的精華,10分鐘的干貨
作者:喬納·萊勒 (Jonah Lehrer)
類別:認知決策
英文原名《How We Decide》,我們?nèi)绾螞Q策。為何翻譯成中文,就變成這么夸張的名字?
本書討論的是,人們?nèi)绾巫鰶Q策。
作者的意思是,我們的決策既不能完全理性,又不是完全感性,所有的決定都是在特定現(xiàn)實情境中做出的。
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有一個著名比喻:意識就像剪刀,剪刀的一邊刀刃是大腦,另外一邊刀刃是大腦工作的具體環(huán)境。
為了弄清楚意識的剪刀是如何工作的,作者講了很多案例,如飛行員,橄欖球四分衛(wèi)、電視機導演、撲克玩家、職業(yè)投資人、連環(huán)殺手等。
一
四分衛(wèi)是橄欖球運動的超級核心,一個優(yōu)秀的四分衛(wèi)需要記住上百種進攻套路以及十幾種防守陣勢,需要短時間迅速做出關鍵決策。四分衛(wèi)就是“戴著墊肩的教練”。
美國職業(yè)橄欖球大聯(lián)盟(簡稱NFL),挑選四分衛(wèi)時,要求進行一項Wonderlic測驗。測驗的基本假設是,在數(shù)學和邏輯問題上表現(xiàn)越好的球員,就能做出更好的決策。
但實際上,球員在球場上的思考方式和做選擇題考試中的思考方式并不一樣。他們在比賽時,沒有那么多的思考時間。
所以,做決策靠的是理性還是感性?
作者從柏拉圖講到弗洛伊德,提到一個觀點,如果情感妨礙人們做出理性決定,是不是沒有任何感情,決策才是最好的?
一個1982年的病人,因為顱內(nèi)手術,切除了前額葉的一塊腫瘤,雖然智商幾乎沒有影響。但是他卻不能做決定了!原來10分鐘就可以完成的任務,現(xiàn)在花費數(shù)小時才能完成。他不斷糾結于很多無關痛癢的細節(jié)。比如用藍色的筆還是黑色的筆?這個人完全喪失了感情,對于任何挑逗性或者血腥的圖片都沒有情緒反應,就像一個木頭人。
完全理性,無法決策。
神經(jīng)學家約瑟夫·勒杜(Joseph LeDoux)說:“意識腦控制所有的注意力,但是意識只是大腦很小的一部分功能,而且意識是意識之下所有東西的奴隸?!?/span>
我們不是一直很理性,偶爾會沖動;而是一直很感性,偶爾會思考。
作者的意思是,我們?nèi)粘4蟛糠帧八伎肌睂嶋H上由情緒驅(qū)動。這個跟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的觀點非常一致,我們很多的思考都是頭腦中的“快系統(tǒng)”做出的。
二
多巴胺是很多成癮行為的化學基礎。
劍橋大學的神經(jīng)學家舒爾茨(Schultz)做的實驗,對多巴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實驗很簡單,他先弄出一個響聲,幾秒后,往猴子嘴里滴幾滴蘋果汁。起初,只有蘋果汁出現(xiàn)時,多巴胺神經(jīng)元才會放電。然而,一旦猴子知道響聲過后是蘋果汁,多巴胺神經(jīng)元就會在響聲之后就出現(xiàn)。
一旦記住這個簡單的模式,多巴胺神經(jīng)元就會對變化格外敏感。如果預測正確,響聲過后有蘋果汁,會釋放更多的多巴胺,體驗到“預測正確”的快樂。如果模式改變,響聲之后沒有了蘋果汁,多巴胺會降低放電率,猴子會因為預測錯誤感到不安。
對正確的決策產(chǎn)生積極的反應和印象,對錯誤的結果產(chǎn)生消極的感受,這是我們學習經(jīng)驗、吸取教訓的重要手段。
這方面神經(jīng)有問題的人,難以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所以他們會不斷重復同一錯誤。他們不能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哪怕這種行為會毀了自己。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也知道,大腦天生對錯誤的預測有更強烈的反應。這個理論也解釋了,為何炒股失敗的人,會對于股票投資記恨一輩子,很難再踏入股市。他們會把自己的慘痛失敗歸結為股市不能碰。
神經(jīng)學家做的著名的衣阿華博弈任務(Iowa Gambling Task),很好的說明了情緒腦的重要作用——
給玩家四副牌,其中兩幅風險較高,另外兩幅風險低勝率高。玩家一般要經(jīng)過50張牌后才會鎖定某副低風險的牌,但要經(jīng)過80張后才能解釋自己為何偏好這副牌。也就是說,玩家獲得理性認知需要很長時間。
但關鍵的是,僅僅10張牌之后,玩家的手伸向不好的那副牌時,都會“緊張”。盡管玩家此時對于那副牌更有利一無所知,但是他們的情緒腦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精確的恐懼感。
所以,作者認為,專家的思考風格都有直覺的成分??ㄋ古亮_夫平時認知研究自己的比賽,比賽時“憑嗅覺,憑感覺”;斯坦完成電視拍攝之后,回家努力看剪輯,每次都要找出30處以上的錯誤;布雷迪花大量時間看比賽錄像,研究傳球決定,但在場上都是靠感覺和直覺傳球;還有邁克爾賴利少校,花費了多年時間做基本訓練,所以才能在雷達屏幕出現(xiàn)幾乎無法分辨的亮點時,準確判斷出那是導彈而不是自己方的飛機。
平時練本領,上場靠直覺。
為什么必須靠直覺呢?因為對于專業(yè)選手,如果還需要通過理性思考每一個步驟和動作,反而會出現(xiàn)很大的問題。作者之后舉了好幾個例子。
一個是歌劇明星,本來平時可以毫不費力的唱出的高音部分,即使成功演唱過上百次,但是因為有一次她突然產(chǎn)生了自我懷疑,突然感到底氣不足、喉嚨收緊、脈搏加速。之后每次表演到這里,越來越焦慮。演員把這種毛病叫做“窒息”(choking)。
還有就是高爾夫選手維爾德,眼看勝利在望,卻接連打出臭球,最后和成功失之交臂。因為當他開始思考揮桿的細節(jié)時,他就不會揮桿了。當技術嫻熟的專業(yè)運動員,突然又像初學者一樣,刻意的注意自己的動作細節(jié),就會發(fā)生“窒息”。
這就是《老喻的人生算法課》中的第二段-切換。用老喻的話來總結,就是“一切腦力勞動,最后拼的都是體力;一切體力活動,當然只是那些看起來以體力為主的活動,最后拼的都是腦力”。
三
賭博游戲為何超級誘人?這一章提到了:費城76人對的“熱手”效應,股票隨機游走,卡尼曼提出的“損失規(guī)避”,證券市場中的“處置效應”等,這些在別的書中都看到過,在此先不詳述了。
四
1949年,蒙大拿的曼恩峽谷,道奇帶領一些消防員去滅火。但是大火迅速朝他們撲過來,大家紛紛逃命。道奇感覺到大火越來越近,他沒有跑,而是停下來,在面前的草地上先點了一把火,燒出一塊空地,然后躲在空地里。幾分鐘過后,道奇從灰燼里爬了起來。
恐慌讓人只關注本能。
前額葉皮層,這是主宰人類理性的關鍵部分。自控力主要來自于此。所有意志力薄弱、沖動等不良行為,都來在于該部分受到損害。書中講了瑪麗等案例,因為頭腦中長了腫瘤,破壞了前額葉的功能,從一個自律模范的人,就變成了墮落、沖動、易怒的不良青年。
按照神經(jīng)學家馬蒂諾的說法:“并不是人越理性情緒體驗越少,而是理性的人能夠更好地調(diào)節(jié)情緒?!?br>
作者也提到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發(fā)現(xiàn),那些忍住不吃糖的小朋友,懂得用理智腦控制自己的沖動。他們通過用雙手捂住眼睛、看著其他地方,或者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東西上……這些讓孩子抵抗誘惑的技巧,也能讓這些孩子專心寫作業(yè)。
自控,是本領。越早懂得自控的孩子,越可能有成就感。
五
思考越多,選擇越糟糕。
無論是選擇草莓醬,還是海報,甚至是房子,研究表明,思考的越多,想的越多那些無關痛癢的因素,反而會忽略最重要的,結果做出的選擇往往是最糟糕的。
人們會因為價格不同,對于一樣的產(chǎn)品,有著不同的感受。同樣的阿司匹林,價格貴的感覺就更好使;價格高的紅酒更好喝,即使兩個紅酒是一樣的;可口可樂就比別的可樂更好喝……
為什么想的越多,決策反而越糟糕呢?因為人腦這個機器,非常耗能。
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讓被試分別記住7個數(shù)字和2個數(shù)字,然后到很遠的另一個房間復述出來。真正的實驗不是測試記憶力,而是自控力。在過道上,會放一個桌子,擺著一塊誘人的巧克力蛋糕和一碗水果沙拉。記憶7個數(shù)字的測試者中有59%選擇了蛋糕,而記憶2個數(shù)字的只有37%選擇蛋糕。
用一個更有挑戰(zhàn)的記憶任務讓大腦耗能,人們就更容易屈從于誘惑,選擇卡路里更高的點心。巧克力蛋糕對于成年人來說,就像是4歲孩子的棉花糖。用專家的話說,“他們的自我控制,被5個額外的數(shù)字擊垮了?!?br>
信息過多,為什么會讓人更難做出正確決策?作者也談到了情境依賴、心理賬戶、錨定效應等很多心理學書籍都會提到的經(jīng)典案例,這里就不贅述了。
六
越過兩章,直接看一看輸牌的數(shù)學家。
德州撲克有很大程度靠運氣。不像國際象棋,都是完全信息透明的博弈游戲。德州撲克高手需要兩方面能力,一是數(shù)學,二是藝術。
數(shù)學就是計算每一手牌的勝率,找到最小化風險、最大化收益的下注方式。但另一方面,撲克高手又需要洞察人性,了解對手。
現(xiàn)實世界充滿巨大的不確定性,僅僅依靠確定性的計算,不足以應對這個不確定的世界。所以,要想成為人生贏家,必須找到自己的人生算法。就像老喻說的,學習撲克高手,而不是象棋高手。
量化那些能夠量化的,不能量化的那部分交給直覺。
班熱作為一名物理學家,他說:“我早就能夠快速算出沒手牌的賠率了,但是直到最近,我才開始在世界撲克大賽上表現(xiàn)出色,我猜我在其他方面的技能越來越嫻熟了,就是那些無法量化的方面。”
英國的思想家以賽亞柏林(Isaiah Berlin)用兩種動物比喻兩類專家:刺猬和狐貍。
刺猬碰到危險就會縮成一團,它只會一種防衛(wèi)策略。狐貍的手段就更靈活,會不斷調(diào)整策略。
像刺猬一樣思考的專家,總是在收集符合自己要求的論據(jù),他們?nèi)菀追复_定性毛病,認為自己的思想無懈可擊。相反,狐貍則一直抱著懷疑的心態(tài),他們接受不確定性,包容不同意見,他們廣泛收集資料。最終,狐貍做出的決定更好,預測更準。
但是,只有開放的心態(tài)還不夠。狐貍更可能思考自己的決定過程。內(nèi)省,是最有效的優(yōu)化決策的手段。
專家,就是犯了所有該犯的錯的人。
要想成為專家,必須經(jīng)歷時間的歷練,不斷犯錯然后吸取教訓,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沒有捷徑。
就像老喻說的,要縮小自己的認知半徑和能力半徑,才能更有效的試錯。
一旦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之后,在該領域遇到問題時,就必須相信自己的情緒腦了。
最后
為什么中文翻譯變成了《為什么大猩猩比專家高明》?恐怕是譯者認為,有時候人類會過度思考,會過度關注無關痛癢的非關鍵信息,從而導致決策失誤。還不如黑猩猩。
其實,人類遠沒有這么愚蠢,大猩猩也沒有那么聰明。即使大猩猩投飛鏢選中的股票,可能比多數(shù)的專業(yè)的基金經(jīng)理的業(yè)績還好,那可能也只是統(tǒng)計的結果。
人類的理性腦,是千百萬年來進化的結果,功勞無可替代。作者只是進一步思考,我們具體如何做的決策?是否只有理智腦才最有效。
認識自己,是人生永恒的命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