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邵子之書》曰:邵康節(jié),看這人,須極會處置事,被他神閑氣定,不動聲氣,須處置得精明。他氣質(zhì)本來清明,又養(yǎng)得來純厚,又不曾枉用了心。他用那心時,都在緊要上用。被他靜極了,看得天下之事理精明。嘗于百原深山中辟書齋,獨(dú)處其中。王勝之常乘月訪之,必見其燈下正襟危坐,雖夜深亦如之。若不是養(yǎng)得至靜之極,如何見得道理如此精明!
靜觀明理是邵雍對待世界、人生的一個基本態(tài)度,他通過觀物自樂自得。
一、圣人觀物
人之所以能靈于萬物,是他的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能收萬物之味。
聲色氣味是物之本體,目耳鼻口是人之用處。
本體與用處相交,人物之道就具備了。
人若不能用萬物,即未盡人道。
觀物,天地為物,人也是物。
凡人是人,圣人也是人。
知人,物之至。圣人,人之至。
物之物,至物。人之人,至人。
圣人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物觀萬物,一世觀萬世。
圣人能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
圣人能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jìn)退古今,表里人物。
圣非神,凡人可以向往圣人,并有可能成為圣人。
凡人成為圣人,關(guān)鍵在于能否一心觀萬心。
圣人為大我之體現(xiàn)。
二、得理反觀
觀物不是以目觀之,而是以心觀之,更要以理觀之。
萬物都有理,都有性,都有命。
理,窮之而后可知。
性,盡之而后可知。
命,至之而后可知。
這三知,天下之真知。
圣人無過,能明萬物,能不隱萬物之形。
水能一萬物之形,不如圣人能一萬物之情。
圣人能一萬物之情,是圣人能反觀。
所謂反觀,就是不以我觀物,
不以我觀物,就是以物觀物。
以物觀物,又怎么有我在其間呢!
觀物不是用目觀物,是用心觀物,更是用理觀物。
用理觀物,客觀地觀察萬物運(yùn)行的規(guī)律。
觀物得理,在于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窮理、盡性、至命,是學(xué)為圣人的大事業(yè)。
向往圣人的人,就是要在物理、性命本原上展開思維。
性、理、命之間是共通的,
在我身上就是性,在物身上就是理,事物的客觀性就是命。
性為天性,命為天命。
盡心知性以知天;存心養(yǎng)性以事天。
理窮而后知性,性盡而后知命。
認(rèn)識性、理、命,就是真知的表現(xiàn)。
以物觀物就叫性,以我觀物就是情。
圣人能夠反觀,就是不以我觀物,而是以物觀物。
圣人善于反觀,物我兩忘。
以物觀物,就是真正地如實(shí)地看到事物本來的樣子。
觀物,不能有自己主觀情感。
觀物,易地而處,則無我。
超越私我,一種公正的態(tài)度,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用不同角度理解問題,這樣做就是無我。
無我即客觀公正。
三、以物觀物
以道觀性,以性觀心,以心觀身,以身觀物,會互相傷害。
性有剛?cè)嵘茞骸⒉畈积R,是道不能盡性。
性有仁義禮智之善,心卻千思萬慮、出入無時,是性不能盡心。
心欲如此,而身卻不能如此,是心不能檢身。
以身觀物,是不能盡其情態(tài)變化。
所以,容易互相傷害。
觀物要忘記情累,所以:
以道觀道,以性觀性,以心觀心,以身觀身,以物觀物,萬物可得。
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萬物可知。
性是仁義禮智,是道在人的表現(xiàn)。
心統(tǒng)性,身主心。
物,身之質(zhì),身之用。
以物觀物,是好人之所好,惡人之所惡。
好就是好,惡就是惡。
好惡是客觀事實(shí),不以自己的好惡影響判斷。
如果以自己的好惡來律人,就變成以身觀物了。
邵雍的觀物哲學(xué)是主張人本主義、客觀主義。
觀物,要把天地萬物消融在人之中。
觀物,擯棄主觀意識,堅(jiān)持客觀判斷。
這種靜觀的、冷靜的、客觀的態(tài)度,就構(gòu)成了邵雍認(rèn)知世界的基本態(tài)度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