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忽然問自己,我是誰?
我也是這茶杯里的一片茶葉嗎?
我配當這茶杯里的一片茶葉嗎?
一片修行的葉子
文/江子
依我說,福建安溪的鐵觀音,是中國茶的譜系里,天生帶有佛性的生命體。
不然,何以其他的名茶,得名往往來自于所生長的地名,或者因其讓人產(chǎn)生美好感受的形,如曰龍井,曰毛尖,曰瓜片,曰雪芽,曰壽眉,曰太平猴魁,曰天柱劍毫……而鐵觀音卻仿佛是佛門弟子,被賜予了與佛門有關(guān)的名?
鐵觀音,這個由鐵與觀音這兩個本就風牛馬不相及的詞組合生成的奇妙的名詞,自有一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味,一種由恨生愛、由深淵到云端的曲意語境,一種沉重又輕逸、混沌又澄明的氣質(zhì),一種閱遍人間苦難的悲憫情懷。
安溪人對鐵觀音的得名有兩種解釋。
一種說,清乾隆元年(1736),安溪西坪南巖村有個讀書人叫王仕讓,經(jīng)常與朋友在南山之麓自己筑就的一個書軒談詩論畫,或者在夕陽西墜之時在書軒之旁流連忘返。一日,王仕讓見層石荒原間有一株看起來特別的茶樹,就把它移栽到了書軒并對之精心培育。乾隆六年,王奉詔晉京,通過關(guān)系轉(zhuǎn)獻此茶給乾隆皇帝,乾隆飲后大悅,以其烏潤結(jié)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鐵觀音”。
另一種說法,是清雍正三年(1725)前后,安溪西坪松巖村有個茶農(nóng)叫魏蔭信奉觀音,每日早晚必在觀音佛像前敬獻清茶一杯,數(shù)十年不輟。一夜,魏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在一溪澗邊的石縫里發(fā)現(xiàn)一株枝葉茂盛、葉片閃閃發(fā)光的茶樹。第二天,他按夢中指示前往尋覓,果然在一個叫觀音侖打石坑的地方發(fā)現(xiàn)一株與夢中所見一模一樣的茶樹,就將茶樹挖回種在家里的一口破鐵鼎里。第二年春天采摘此樹茶葉制作成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茶質(zhì)特異,香韻非凡。魏蔭以為是觀音所賜,又因種植在鐵鼎之中,就命名為“鐵觀音”。
第一個故事,滿含書香,似乎是驗證鐵觀音的文化基因。第二個故事是說,鐵觀音乃是天賜之物,被民間對菩薩的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信仰澆灌而成。
兩個故事都美好祥瑞。而且,都寓示了這一點:這是一片天然帶有佛性的葉子。
同時,人們愿意把鐵觀音的佛性,歸功于安溪這地方的靈性。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當然也養(yǎng)一方草木?!鞍蚕?,從字面上說,安靜之溪也。它當然更適合做隱士向往的歸隱之地,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桃源,修行人的修行之所。
它不像“赤壁”“荊州”“燕趙”這樣的地方,僅從發(fā)音就感受到一種不祥的干戈之氣,一種關(guān)隘才有的兇險意味。
安溪在音調(diào)上是平緩的,低速的,安靜的,小聲氣的。而安溪的歷史和地貌,正與安溪的語調(diào)和字義相同。它歷史上少有戰(zhàn)火,少有重大歷史事件。
今年七月,我去了安溪,但見到處是連綿起伏蒼蒼郁郁的山。山勢不高,可植被蒼翠,滿山的樹木碧綠皆有如新漆。
如此的水土自然就讓草木天生帶有佛性。我看到了安溪的山上到處是整整齊齊的茶園。已經(jīng)過了采茶的季節(jié),可毫不影響我對這塊土地的春天想入非非。我想既然乾隆皇帝認為鐵觀音味香形美,猶如觀音,那在春天,那滿山遍野的茶樹上的嶄新葉子,那些雨天里帶著透明雨珠的新鮮葉子,豈不就像坐在蓮花盤上的滴水觀音?
安溪的朋友跟我說,一片在安溪的茶樹上生長的葉子,要經(jīng)過采摘、涼青、做青、炒青、簸揀等工序,才能成為可以泡飲的鐵觀音茶。
哦,這多像在說一個有佛性的凡夫俗子,通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修行,終成正果,成佛作祖!
在安溪這一草木殿堂,一片叫鐵觀音的葉子在修行。滿目青山就是它的經(jīng)卷。一棵茶樹就是它的禪房。春天的雨水聲就是它的誦經(jīng)聲。
修成正果的鐵觀音茶自然就法力無邊。半發(fā)酵的它,除了一般茶葉的功效外,還可以抗衰老、抗動脈硬化、防治糖尿病、減肥健美、防治齲齒、清熱降火、敵煙醒酒……
就像佛祖,以蒼生為念,以普度眾生、救苦救難為本?!缎慕?jīng)》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p>
清香雅韻,沖泡后有天然的蘭花香,滋味純濃,香氣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譽”……自1723-1735年由安溪縣西坪鎮(zhèn)開始發(fā)現(xiàn)和種植近三百年來,鐵觀音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了中國最聞名的茶之一。它由福建開始,迅速風靡全國,并且漂洋過海,為全世界茶客所熱捧。
這一片有佛性的葉子,用自己獨特的香味和功效,在人們的舌苔上建起了有著三百年傳承的、屬于自己的廟堂,有了自己旺盛的香火,普天下的茶客都成了它的信眾。
——在中國,有誰不知道鐵觀音呢。喝茶的,都喝過它。它是酒店、飯館和茶館里的標配。它的香味,僅用鼻子就可以聞出來,舌頭只要沾上就可以指認出來?;蛘吣悴缓炔?,你也會對鐵觀音這個名詞耳熟能詳——這是多么獨特的、慈悲的、美好的名字。
觀音按照所求稱千手觀音、送子觀音、南海觀音。鐵觀音也依發(fā)酵程度和制作工藝,分清香型、濃香型、陳香型三類。
我也是鐵觀音的信眾。我偏愛的是陳香型鐵觀音的味道。在南昌,我家對面就是一茶街,全中國的茶都在這條街上聚合。我最愛去其中福建人李某開的鐵觀音茶樓喝陳香鐵觀音。我們愛親熱地稱它“老鐵”,就像稱呼一個有著深厚交情的老友。
我曾經(jīng)喝過1985年的鐵觀音。是在我所在的南昌,朋友帶我去一個福建的商人朋友家喝茶。福建商人朋友是在南昌旅居,房子是租賃的,可房內(nèi)根雕茶臺、功夫茶具一應(yīng)俱全,為營造良好喝茶氣氛,墻上還掛著有著人生深意的書畫。聽我朋友介紹我,福建朋友就以為我會寫文章,必然是資深的茶客,如捧神明般捧出了一小袋茶,說是1985年的鐵觀音。
那是我這輩子喝過的最美好的茶。那滋味老派,馥郁,沉著,持久,明亮。它在舌苔上登陸,在口腔盤旋,然后在腸胃唇齒間彌漫。整個五臟六腑都似乎有金光閃耀,整個茶室仿佛一間光明廣大的殿堂,而每個人儼然都是一尊被精心雕塑的金身佛陀。
我們同去的人大約都七八位。可是這一小包茶喝了十余泡依然香味不減。最后,福建朋友把泡過的茶倒在水壺里煮著,那香氣竟然還如原初。
——多像一座有著經(jīng)年歷史的佛寺,遠比普通的佛寺有更高的法力。藏經(jīng)樓里,也有更加經(jīng)典的經(jīng)文。
在安溪,我尋著鐵觀音的足跡。我發(fā)現(xiàn)縣城有很多設(shè)施都與茶有關(guān)。山有觀音山,樓盤有鐵觀音山莊,公園有茶葉公園,酒店有茶葉主題酒店。福建省農(nóng)林大學(xué)在這里專門設(shè)立了茶學(xué)院,湖濱東路上,一家挨著一家的是茶店鋪。還有茶博匯、明珠茶業(yè)城、鐵觀音博物館、茶葉大觀園……
安溪,這是一座帶著茶的胎記的城。
我相信我經(jīng)過的所有安溪人,從胎里就有喝茶的愛好,就接受了過鐵觀音茶的施洗,天生就是鐵觀音茶的信眾。
也因此,天生就有了鐵觀音一樣的慈悲心。
我去了安溪的田間地頭。我看到漫天遍野的茶園。茶文化主題公園、茶莊園開在了安溪的大地上。很多村莊開辦了茶主題的鄉(xiāng)村游。由茶衍生的產(chǎn)業(yè)深入安溪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皺褶處,每一個毛孔。
據(jù)官方統(tǒng)計,安溪縣一百多萬人,其中有80多萬人從事著與鐵觀音有關(guān)的工作。
在安溪,我聽到過很多關(guān)于鐵觀音讓很多人過上了好日子的故事——
比如一個叫桃舟鄉(xiāng)的地方,建起了一個茶文化莊園,莊園名叫添壽福,不僅包含了鐵觀音茶的種植生產(chǎn),定制銷售,還搭上了休閑旅游。這樣一個以綠色為理念的莊園,帶動周邊數(shù)千戶農(nóng)民建設(shè)無公害茶園近萬畝,從業(yè)農(nóng)民每人平均年收入3萬元。
比如祥華鄉(xiāng)冠和茶莊園,瞄準了養(yǎng)生的理念,建設(shè)茶文化交流中心、茶文化博物館、制茶體驗加工區(qū)等,帶動周邊近千戶農(nóng)民增收。
一個雙格村的村莊,以茶為媒,走出了一條茶旅結(jié)合的路子,年接待游客5萬余人。一個安溪縣的小村莊,被國家旅游局評為了全國旅游扶貧重點村。
一個叫舉源村的村莊,別出心裁,一方面讓茶農(nóng)開展互助合作,一方面建立了從種植到倉儲和銷售都可全程跟蹤的“有身份證茶追溯系統(tǒng)”,讓無數(shù)茶客趨之若鶩。舉源村因此摘除了貧困的帽子,舉源村生產(chǎn)的鐵觀音茶,獲得第七屆世界名茶大賽銀獎、2011年福建省鐵觀音名優(yōu)茶金獎……
而在另一個叫灶美村的村莊里,傳統(tǒng)的鐵觀音踏上了網(wǎng)絡(luò)快遞的云朵。在這個全國知名的淘寶村里,每天都有無數(shù)鐵觀音茶被快遞到全國的客戶手中。
聽著這些故事,我知道了一片天生帶有了佛性的茶葉,從來就沒有中斷她的修行之路。她訪貧問苦,她慈航普度。她從來以黎民蒼生為念。誰有苦難她都愿意搭一把手。
是一個黃昏,我來到了安溪尚卿鄉(xiāng)的五閬山頂,看到四面山巒如圍,山下的茶園層層疊疊蔥蔥郁郁,仿佛天地間在晾曬著小楷書寫的古老經(jīng)文。而天空云霞紛飛,色彩斑斕。
這多么美!天地間仿佛就是一杯鐵觀音茶,青山是茶杯,清風是泡茶的水。層層疊疊的茶園就是這杯中的觀音。
而整個安溪,四面環(huán)山,清風徐徐,茶山蔥郁,天空干凈,不也是一杯更大一些的鐵觀音茶么?
我似乎看到了這青山里茶在奔跑,在誦經(jīng),在修行,在念著蒼生。天地間忽然有了濃郁的茶香和佛堂里特有的氣息。
我忽然問自己,我是誰?
我也是這茶杯里的一片茶葉嗎?
我配當這茶杯里的一片茶葉嗎?
相比這滿山的茶,我肯定是不堪的。我內(nèi)心藏著嫉妒、貪、嗔恨等陰暗的情緒。
我的皮囊里還積累了太多恐懼、悲傷、痛苦、暴力的沖動,乃至不明形狀的得意。我無法做到佛祖所說的心無掛礙。我為這世界做得太少,可我總是怨恨自己得到并不多。
如果把我比擬成一片葉子,我只能算是一片污穢的葉子。
這么想著,我喚了朋友,急急下了山去。
本文原刊于《藝術(shù)報》2018年9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