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的鐵觀音介紹——鐵觀音愛好者必讀 鐵觀音茶葉因茶樹的名稱而得名。鐵觀音茶樹原產(chǎn)于安溪縣西部的 “ 內(nèi)安溪 ” 。這里群山環(huán)抱,峰巒起伏,年平均氣溫 15—18 度,無霜期 260—324 天,年降雨量 1700— 1900 毫米 ,相對濕度 78% 以上,有 “ 四季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 ” 之諺。土壤為酸性紅壤, PH 值 4.5—5.6 ,土層深厚,適宜茶樹生長。
鐵觀音茶的加工制作技術(shù),基本上和武夷巖茶的做法大同小異,但也不完全相同,它與武夷巖茶的主要不同之處是:萎凋程度比較低;發(fā)酵的程度也較輕;殺青之后用布包揉,使條索緊結(jié),比較美觀,運輸過程中也可防止碎茶;經(jīng)過兩揉兩烘之后,再用低溫慢火烘焙,使茶葉水分慢慢蒸發(fā), 咖啡 堿隨之向葉面升華,凝結(jié)成一層白霜,葉內(nèi)芳香物質(zhì)逐漸轉(zhuǎn)化,可使香氣更高而長久,達到七泡有余香。
鐵觀音茶的品質(zhì),遠非一般烏龍茶所能比擬,它的外形緊結(jié)卷曲,葉質(zhì)肥厚重實。香氣悠長,有如空谷幽蘭,靈妙鮮爽,清高雋永,達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它的滋味十分醇厚濃郁,但濃而不澀,郁而不膩,余味回甘,飲后齒頰流香。這種香氣稱為 “ 圣妙香 ” ,滋味稱為 “ 天真味 ” 。名茶鑒評家認為只有鐵觀音才有這種天真味和圣妙香,所以稱為 “ 觀音韻 ” ,意思是說只有鐵觀音才具有這種獨特的 “ 觀音韻 ” 。我們用清代詩人劉秉忠的一首詩來比喻安溪鐵觀音的特點是很恰當。詩云:
鐵色皺皮帶志霜,含英咀美入詩腸。
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觀先聞圣妙香。
鐵觀音茶樹品種的由來,有兩種傳說。一說是安溪縣松林頭茶農(nóng)魏蔭信佛,每晨必奉清茶一杯于觀音大士像前,十分虔誠。一天,他上山砍柴,偶見巖石隙間有一株茶樹,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fā)亮,極為奇異,遂挖回精心加以培育,并采摘試制,其成茶沉重似鐵,香味極佳,疑為觀音所賜,即名為鐵觀音。另一說是清乾隆初年 ( 公元 1736 年 ) 春,堯陽鄉(xiāng)書生王士諒與諸生會文于南山之麓,見層石荒園間有一株茶樹,閃光奪目異于他樹,于是移植于南軒之圃,細心培育繁殖,采制成品,氣味芳香異常,泡飲之后,令人心曠神怡。乾隆六年,王士諒赴京師,拜謁相國方望溪,攜茶相贈,方將茶轉(zhuǎn)進內(nèi)廷,后乾隆召見,垂詢堯陽茶史,王奏稟此茶發(fā)現(xiàn)于南山觀音巖下,因即賜名為 “ 南巖鐵觀音 ” 。
鐵觀音別名紅心觀音或紅樣觀音。其他如紅英觀音、白心尾觀音、白樣觀音及薄葉觀音則均非純種鐵觀音。純種鐵觀音植株為灌木型,樹勢披展,枝條斜生,葉片水平狀著生。葉形橢圓,葉緣齒疏而鈍,葉面呈波浪狀隆起,具明顯肋骨形,略向背面反卷,葉肉肥厚,葉色濃綠光潤,葉基部稍鈍,葉尖端稍凹,向左稍歪,略廠下垂,嫩芽紫紅色,因此有 “ 紅芽歪尾桃 ” 之稱,這是純種特征之一。注(詹茶農(nóng)的鐵觀音全部為純正的,因為非純正鐵觀音這里質(zhì)量上不去,和純正的鐵觀音在效益上會有較大的差異,就是有人要送我這個品種,我也不要。)
鐵觀音原是茶樹品種名,由于它適制烏龍茶;其烏龍茶成品遂亦名為鐵觀音。所謂鐵觀音茶即以鐵觀音品種茶樹制成的烏龍茶。而在臺灣,鐵觀音茶則是指一種以鐵觀音茶特定制法制成的烏龍茶,所以臺灣鐵觀音茶的原料,可以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也可以不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這與福建鐵觀音茶的概念有所不同。
安溪鐵觀音制作嚴謹,技藝精巧。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 (4 月中下旬一 5 月上旬 ) 為春茶,產(chǎn)量占全年總產(chǎn)量的 40—45 %;夏至至小暑 (6 月中下旬一 7 月上旬 ) 為夏茶,產(chǎn)量占 15—20 %;立秋至處暑 (8 月上旬一 8 月下旬 ) 為暑茶,產(chǎn)量占 25—30 %;秋分至寒露 (9 月下旬一 l0 月上旬 ) 為秋茶,產(chǎn)量占 25—30 %。有個別地方由于氣溫較高,還可生產(chǎn)一季冬茶,冬茶顏色較青綠,滋味也較青,產(chǎn)量不多。制茶品質(zhì)以秋茶為最好,春茶次之。秋茶的香氣特高,俗稱秋香,但湯味較薄。夏、暑茶品質(zhì)較次。鮮葉采摘標準必須在嫩捎形成駐芽后,頂葉剛開展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采下二、三葉。采時要做到 “ 五不 ” ,即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尖,不帶單片,不帶魚葉和老梗。生長地帶不同的茶樹鮮葉要分開,特別是早青、午青、晚青要嚴格分開制造,以午青品質(zhì)為最優(yōu)。
安溪鐵觀音的制造工藝,要經(jīng)過:涼青、曬青、涼青、做青 ( 搖青攤置 ) 、炒青、揉捻、初焙、復(fù)焙、復(fù)包揉、文火慢烤、揀簸等工序才制成成品。
涼青、曬青、涼青:鮮葉按標準采收進廠經(jīng)過涼青后進行曬青。曬青時間以午后 4 時陽光柔和時為宜,葉子宜薄攤,以失去原有光澤,葉色轉(zhuǎn)暗,手模葉子柔軟。頂葉下垂,失重 6—9 %左右為適度。然后移入室內(nèi)涼青后進行做青。
做青:搖青與攤置相間進行,合稱做青。做青技術(shù)性高,靈活性強,是決定毛茶品質(zhì)優(yōu)劣的關(guān)鍵。搖青使葉子邊緣經(jīng)過摩擦,葉緣細胞受損,再經(jīng)過攤置,在一定的溫度、濕度條件下伴隨著葉子水分逐漸喪失,葉中多酚類在酶的作用下緩慢地氧化并引起了一系列化學(xué)變化,從而形成烏龍茶的特有品質(zhì)。鐵觀音鮮葉肥厚,要重搖并延長做青時間,搖青共 3—5 次,每次搖青的轉(zhuǎn)數(shù)由少到多。搖青后攤置歷時由短到長,攤?cè)~厚度由薄到厚。第二、三次搖青必須搖到青味濃強,鮮葉硬挺,俗稱 “ 還陽 ” ,梗葉水分重新分布平衡。第四、五次搖青,視青葉色、香變化程度而靈活掌握。做青適度的葉子,葉緣呈朱砂紅色,葉中央部分呈黃綠色 ( 半熟香蕉皮色 ) ,葉面凸起,葉緣背卷,從葉背看呈湯匙狀,發(fā)出蘭花香,葉張出現(xiàn)青蒂綠腹紅邊,稍有光澤,葉緣鮮紅度充足,梗表皮顯有皺狀。
炒青:炒青要及時,當做青葉青味消失,香氣初露即應(yīng)抓緊進行。
揉捻、烘焙:鐵觀音的揉捻是多次反復(fù)進行的。初揉約 3—4 分鐘,解塊后即行初焙。焙至五、六成干,不粘手時下焙,趁熱包揉,運用揉、壓、搓、抓、縮等手法,經(jīng)三揉三焙后,再用 50— 60 ℃ 的文火慢烤,使成品香氣斂藏,滋味醇厚,外表色澤油亮,茶條表面凝集有 — 層白霜。
簸揀:慢烤后的茶葉最后經(jīng)過簸揀,除去梗片、雜質(zhì)即為成品。
優(yōu)質(zhì)鐵觀音茶條卷曲、壯結(jié)、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表帶白霜,這是優(yōu)質(zhì)鐵觀音的重要特征之一。鐵觀音湯色金黃,濃艷清澈,葉底肥厚明亮,具綢面光澤。泡飲茶湯醇厚甘鮮,入口回甘帶蜜味;香氣馥郁持久,有 “ 七泡有余香 ” 之譽。近來國內(nèi)外的試驗研究表明,安溪鐵觀音所含的香氣成分種類最為豐富,而且中、低沸點香氣組分所占比重明顯大于用其他品種茶樹鮮葉制成的烏龍茶。因而安溪鐵觀音獨特的香氣令人心怡神醉,一杯鐵觀音,杯蓋開啟立即芬芳撲鼻,滿室生香。
生產(chǎn)出優(yōu)質(zhì)的鐵觀音茶必須具備: ① 純種鐵觀音品種茶樹; ② 茶樹生長在良好的土壤、氣候環(huán)境中,并得到精心培育; ③ 精湛的采制技術(shù)。三者缺一不可。
鐵觀音的品飲,目前在福建泉州、廈門、漳州以及廣東潮汕一帶和臺灣,仍沿襲傳統(tǒng)的 “ 功夫茶 ” 品飲方式。使用陶制小壺、白瓷小盅 ( 小杯 ) ,先用沸水燙熱,然后在壺中裝入相當于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壺容量的茶葉,沖以沸水,此時即有一股殊香撲鼻而來,正是 “ 未嘗甘露味,先聞圣妙香 ” 。 l 一 2 分鐘后將茶湯勻傾入小蠱內(nèi),先嗅其香,繼嘗其味,淺斟細吸,確乃一種生活 藝術(shù) 享受。有朋自遠方來,給以功夫茶,表示對客人的敬重,而品飲者亦以能嘗到一杯名貴的鐵觀音茶為快。
鐵觀音茶一向為閩、粵、臺灣茶客及海外僑胞所珍愛。此茶一經(jīng)品嘗,輒難釋手, 50 年代以來,鐵觀音茶逐漸為華北人民所喜愛,現(xiàn)在則美名遍及全國各地,消費量在不斷增長。 1979 年、 1984 年日本市場兩度掀起 “ 烏龍茶熱 ” ,特別是福建鐵觀音,更以其迷人的香味,風(fēng)靡日本各地。在日本,鐵觀音幾已成為烏龍茶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