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吳玖洋
攝影/石耀臣
制圖/吳玖洋
制圖/吳玖洋
制圖/孫璐
“太”——比大更甚。太行之名,很可能就是古代某個河北人起的,眼前山脈真是極大極高的一行,如連天的屏障般高不可及。而在西面與南面的低處,黃河“幾”字彎的最后一撇,留作山西的天然省界,同樣難以逾越。
攝影/薛俊
太行、黃河,兩種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觀,像兩座巨大的“城門”,一西一東,定義著山西在中國的位置。“太“與“河”字,也時常出現(xiàn)在山西的四邊地名里,自帶豪闊波瀾之氣。
巍峨的太行融進山西的地名,就有了西麓晉中的太谷縣,即“太行山谷”之意;太岳山,源于霍太山,形容主脈霍山之高大;黃河險要處的河津市,就是“大河要津”之意;河曲縣,身旁正是蜿蜒的黃河九曲。
制圖/孫璐
太行與黃河之間,是汾河、呂梁山及其他眾多山河,“表里山河”這個詞,在山西的地名里被演繹到極致。
太行山往西,一系列狹長的河谷走廊從南到北排列,另一側,是同樣磅礴千里、起伏不息的呂梁山脈。呂梁山,在一些地理志書里也被稱為“骨脊山”,雖然比不得太行擔“天下之脊”,但也如巨獸橫臥,背脊拱起,稱“呂梁”合適不過。
在山西,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80%,河谷盆地只占到20%。“開門見山“,又依水而居的山西人,自然也多用山河來命名家鄉(xiāng)。據統(tǒng)計,山西境內近564個古今縣名里,以山、水命名的最多,幾乎占總數的三分之一。
攝影/薛俊
仔細觀察這些地名,你只能贊嘆先民的智慧。山西、河東這種大的區(qū)域表述,怎么簡單方便怎么來,小的地名就靈活得多,“山南水北為陽”之類的說法,山西先民們大多不屑,甚至都找不到一個以“水南為陰”命名的縣級以上地名。那么,他們是怎么取名的呢——
攝影/石耀臣
既然多山,那就用形象的說法概括山的模樣:城于山麓,群山環(huán)繞而拱之,就叫“繁峙”;群山如垣,地處黃河九曲之一,就叫“垣曲”;周圍環(huán)山,中間是平地,就叫高平;北有龍首山,南有雁門山,兩山南北相呼應,就叫“應縣”,這下知道為什么“應”讀四聲了吧。
制圖/吳玖洋
也可以用比喻,來概括山的特征:盂縣,周圍環(huán)山,中間是低地,狀如盂;壺關,群峰環(huán)合,宛若一壺;翼城,山形如鳥抒其翼。
山巒之間,盆地平原又是何等開闊,那就用夸張的修辭來表達贊美:太原是一例,還有長治的古稱——上黨。地處太行之畔,平原海拔近千米,似乎“與天為黨”,蘇東坡就曾說:“飛狐上黨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黃昏”。
攝影/石耀臣
佛教圣地五臺山,五峰聳立,原本就叫五峰山,但古人看出地質造化之妙,這里山巒形似一只五指向掌心微扣的拳頭,而山頂無林木如壘土之臺,所以改成更形象的名字——五臺山。
兩山夾一水的地形,古人叫做龍門。浩蕩河水流經山間狹窄通道,波濤洶涌激蕩,氣勢難擋,真如潛龍出江。山西、陜西、河南都有叫龍門,晉陜交界處的龍門,是傳說中大禹治水最出名的地方。“龍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大禹歷經艱辛開鑿龍門,此后河流通暢,田地復出,百姓安居樂業(yè)。
攝影/薛俊
沒錯,山西的地名里不僅有充滿想象的山水地勢,還有遠古的神話傳說,以及最早的華夏故事。大河大山圈出四四方方一片天地,像是造物者留心設計,注定激蕩不凡。
不知是巧合還是必然,晉南、晉中、晉北三塊區(qū)域,各自重點上演了不同的華夏故事。這些故事,也一一凝聚在古今地名里。
有人說,行走晉西南,每一步下面都是深厚的歷史土壤。女媧、炎帝、黃帝、蚩尤、堯、舜、禹等等,你能想到的華夏早期傳說人物,史載活動中心就在這里。汾河之畔的臨汾,古稱平陽,是傳說的堯都;永濟縣古稱蒲坂,這里是舜都;夏縣,地如其名,這里傳說是夏朝建立者大禹的都城。
攝影/薛俊
女媧補天、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yǎng)蠶等故事,都從晉南一帶流傳出去。有的地名,直接就是遠古傳說的反映——稷山縣,是后稷在稷王山下教民稼穡;長子縣,是因為堯帝封大兒子丹朱于此處,這里也是“精衛(wèi)填?!?/strong>的銜木之地。愚公移山的故事里,阻擋愚公的大山除了太行,另一座正是晉南邊界上的王屋山。
為什么遠古神話傳說如此青睞晉南?有學者認為,這與山西最大的湖泊——運城鹽湖有關。
制圖/吳玖洋
運城盆地原是古湖區(qū),后來湖面萎縮,再加上地形與氣候影響,形成中原罕見的鹽池。鹽在古代是稀有資源,在文明起始階段更是至關重要??梢哉f,誰控制了食鹽,誰就擁有統(tǒng)領各部落的資格。巧合的是,傳說那場影響深遠的大戰(zhàn)——黃帝與蚩尤之戰(zhàn),也發(fā)生在晉南一帶,據多部史書所載,蚩尤部落據“鹽澤之富“,那場大戰(zhàn)很可能就是爭奪鹽池的戰(zhàn)爭。
攝影/趙高翔Moor
那場大戰(zhàn),也融入到當地的地名文化里。相傳蚩尤被殺后,身體被肢解,人們就將鹽池命名為“解池”,此地命名為解州。還有一種說法是,此地是蚩尤的被“害”處,百姓為紀念蚩尤,就將解州的“解”讀為“hai”。
更有趣的是,這里不僅僅是神話傳說的寄托之地,近現(xiàn)代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也同時佐證這里是華夏文明的搖籃。
臨汾市發(fā)掘的陶寺遺址,初具國家和禮制雛形,有學者認為這里是夏早期的都城夏墟,還有人說早于夏,極有可能是堯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國”。從遺址可以看出,古老的歷法在這里確定、最早的水井得以普及應用、農耕文明飛速發(fā)展,先民們安居樂業(yè)……
晉南,還誕生了最早的山西之名。夏商之后,西周第二任君主封其弟叔虞于“唐”,也就是臨汾一帶,“唐”就是山西最早的古名。叔虞去世后,他的兒子在晉水邊修建行宮,并改唐為晉,“晉”作為簡稱,至今與山西聯(lián)系在一起。
由晉南向北,遠古傳說退隱,這里上演的是轟轟烈烈的,春秋戰(zhàn)國諸侯爭霸的故事。
祁縣,因曾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奚的封地祁邑而得名;襄垣縣,則是由晉國大夫、趙國的創(chuàng)始人趙襄子所筑。介休縣,晉國人介子推隱居綿山,最后死在這里。這位晉國賢臣,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的壯舉為世人懷念,寒食節(jié)正是為紀念他而來。
春秋末期,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在地勢險要的汾河谷地,晉水北側修建城池,取名晉陽。作為趙國初都近三十年,山西地區(qū)的政治中心開始從晉南轉移到晉中。到了秦朝置太原郡,再到漢武帝時置并州,州治晉陽成了名副其實的“山西之心”,承載的是今日太原之最為輝煌的“前世”。
自建城以來的一千多年里,晉陽曾是趙國、前秦、北漢三個政權的都城,是東魏、北齊、唐朝、后唐、后晉、后漢六個政權的陪都。隋末,李淵父子從晉陽起兵,攻入長安,晉陽被定為北都,742年改為北京,成為唐代五京之一。
除了李淵、李世民父子,晉陽還因走出了晉文公、趙武靈王等霸主,出過多個皇帝,所以被視為龍潛之地,得“龍城”稱號。
山西的地名,還牽連著帝王的喜怒哀樂。運城的聞喜縣,來源于聽說南征大捷,高興壞了的漢武帝。一千年后的宋太宗,聽到晉陽之名卻非常生氣。
當時宋軍兩次進攻北漢據守的晉陽,均告失敗,直到宋太宗親征才成功。出于泄憤,且擔心這里的“龍氣”擾亂江山,他便下令毀掉晉陽城。可天下重城怎會因此消失,三年后,晉陽故城東北的唐明鎮(zhèn)復建新城,這就是今天太原城的雛形。
既然有龍城,那么有沒有鳳城呢?還真有,榆次的別名就是“鳳城”,《榆次縣志》記載,“晉武帝時,鳳凰集于(榆次)境”,正好與龍城太原遙相呼應,形成“龍鳳呈祥”,所以有了這個別稱。
離開晉南晉中,到山西的最北邊,數千年來,這里唱響的是中國歷史鐵與血、戰(zhàn)與和之歌,書寫的是草原與中原文化碰撞融合的史詩。
山西最大的地級市——忻州,以治北要塞“忻口“而得名。相傳西漢初年,漢高祖從平城脫險,解除白登之圍,“還軍至此,六軍欣然”,因為“欣”通“忻“,所以衍生出忻口之名。南襟中原、北控大漠,忻州自古還有“晉北鎖鑰”之稱。
攝影/一佳one
北通大漠的雁門關,曾發(fā)生過167次大的戰(zhàn)役,最有名的就是北宋楊家將與遼人的拉鋸戰(zhàn)事;太行深處,出入河北的娘子關,唐初紛亂中,李淵之女平陽公主率娘子軍在此守衛(wèi),因此得名;平型關,因抗日戰(zhàn)爭中的第一場大勝仗足以名垂青史。
當然,晉北最值得說道的地名正是大同。追溯歷史,這個地名最早源于唐朝的大同軍,而大同軍又是以當地一條叫大同川的河而得名。開元年間,大同軍遷移到云州,便有了大同軍城,與云州城并稱。到了遼代,大同府設立,“大同”便從軍名華麗轉變?yōu)榈孛?,自此沿用不改?/span>
另一個古老的說法,則更加應和古今之人的希冀。相傳漢武帝打敗匈奴,就把當地一個要塞取名為“大同”并修建城池,意思是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社會,做到“天下大同”。
? 左右滑動查看 ?
圖1攝影/王寰,圖2攝影/何金春,圖3攝影/石耀臣
這樣的期許似乎真的慢慢應驗了,盡管少不了流血紛爭,但是東漢以后,民族融合經由這里而悄然發(fā)生。南匈奴臣服中原,被安置在山西北部,曹魏又分其為五部,散置山西各地。此外,羯、羌、氐、鮮卑等北方民族也陸續(xù)內徙進入,大同,正是華夏各民族“大熔爐”之口。
攝影/黃雪峰
特別是,在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時代,大同既是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又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孝文帝遷都洛陽,漢化運動成就了民族大融合的高峰。
制圖/吳玖洋
山西地名里,還藏著中國人的“老家”
攝影/石耀臣
攝影/李平安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chuàng)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