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書法在吸收更多古典養(yǎng)分的同時,最終選擇了米芾作為自己深入傳統(tǒng)的切入點和樹立個人風格的突破口,從而創(chuàng)造了自家面目,五十多歲走向成熟。
王鐸草書在用筆上,早年受“二王”的影響,筆勢較為平和,行筆溫潤,中年學習米芾后,筆勢、筆法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首先,筆法變圓轉為方折處增多。起筆多為方折,這類用筆特征,是以近似90度的直角頓筆入紙,然后迅速彈起收筆,下筆果斷,力度較大,極大表現(xiàn)了草書線條的鋼性!王鐸在米芾筆法的基礎上,進而夸張運用,激蕩跳躍,方折勁挺。其次,王鐸草書的筆畫起筆處夸張其落筆形態(tài),一反“二王”、米芾側鋒落筆,勻稱鋪毫的慣式,而發(fā)展成落筆成點,反毫平鋪的運筆方法,或圓點、或方點、或側點,與折角處突出的方折勁挺形態(tài)共同構成了王鐸的筆法特征,加上筆畫的挺拔勁直,形成了其剛健的線質和激蕩起伏的用筆節(jié)奏。王鐸草書行筆速度很快,提按變化明顯,提按變化體現(xiàn)在單個線條和線條之間的變化中。線條在運行中動作比較簡單明快,線條的粗細變化均呈漸變方式,沒有多余的動作,表現(xiàn)了草書的明快爽利。王鐸草書很多收筆都是順勢送出,速度感強烈。我們可以透過每根線條的組合,把筆畫看成是一個獨立的線段來分析其線條組合構成的特點。王鐸對一些線條組合一般都是"頓筆起、輕收筆,再頓筆起、再輕收筆這樣一個跳躍式的節(jié)奏。一般情況下,王鐸基本上是通過字型的大小和用墨的濃淡來調整節(jié)奏變化的。主要特點是在單字中線條粗細變化不大,但在整幅作品中就產生了粗線條的字和細線條的字的對比。單字中線條粗細的變化主要是通過起筆的粗與收筆的細,以及下一筆畫的起筆粗,收筆細這樣一種變化造成節(jié)奏變化和粗細對比的。
王鐸草書結字上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正欹變化,整體字做傾斜,或左傾或右傾。二是字內傾斜。左部分左傾,右部分右傾,形成上開下合的結體形式。三是結構疏密。由線條的收放決定。線條收放主要是夸張線條的長短實現(xiàn)的。王鐸草書字間正欹分明,聯(lián)系形式豐富多變,強調欹側,很少有字在一條中軸線上。但是不向米芾那樣趨于左傾態(tài)勢,而是采取左傾右傾相結合方式,有事多字或一行同方向傾斜。王鐸操書字間或連或斷,連則數(shù)字,斷則上下呼應,錯落有致。每行字的字間空間緊密,左右空間距離較大,形成了字間空間的疏密鮮明變化。
王鐸草書用墨上,王鐸草書表現(xiàn)出對墨法的總結與繼承和出類拔萃的創(chuàng)造才華。成片的漲墨與大片的枯墨強烈對比喻示了他雄奇高偉的藝術個性。其作品的墨量由漲到濕,由濕到干,由干到渴。中國畫中有墨分五彩之說,利用墨之濃、淡、干、濕可以使畫面產生出千絲萬縷的變化,呈現(xiàn)出無窮的韻味。王鐸在中國畫中悟到用墨之道,并大膽的用到書法創(chuàng)作中,進而增強了書法作品的整體視覺效果。所以說他的作品的沖擊力是他巧妙用墨的功勞。歷史上在王鐸以前沒有一個草書大家用“漲墨”法,此法實為王覺斯獨創(chuàng)。如《行書奉龔孝升文卷》是一幅典型的“漲墨”佳作,王鐸利用墨的枯潤、濃淡的大反差,使作品產生了動蕩與跳躍。又如《行書文語軸》則用“蓄墨”漲水法,在書寫中展現(xiàn)暈、枯、淡之效果,通篇感覺是一幅典雅的丹青畫。再如其48歲所作的《臨王羲之小園子帖》,這幅作品更具有漲墨的特點:整幅作品中,起首第一字“仆”字的左偏旁就完全被漲為墨團,當寫至第九個字“雜”字時,其漲墨效果比第一個字還要過分,人們的視線完全被這兩個突兀而強烈的墨團所吸引,并懷著興趣讀下去。更出奇的是“可”字已經漲成一個逗號形態(tài)。王鐸通篇有意識的使用漲墨呼應對比也十分明顯,如上部第一行第一字的“仆”字和第三行第一字的“故”字的漲墨與右下角“雜”“可”“處”“靜”等字呼應,中部第二行的“往”字與的三行的“倫”相呼應,這種不同位置的參差對比,使作品在整體的視覺效果上顯示出別具一格、鮮明的特點。王鐸漲墨的運用使他的書風有別于典雅婉轉、流美新妍的魏晉書風,他先是取法二王又與之面迥然不同。二王用筆圓轉秀麗,王鐸則是方圓兼施;“二王”用墨均勻潤澤,王鐸是漲墨濃墨干濕并用,開拓并豐富了書法用筆用墨的空間,形成了極具渲染的視覺藝術效果。他造就了書法藝術的視覺轉換,也是一種審美意趣的升華。王鐸的漲墨效果的使用對清代以后尚趣書法的發(fā)展,特別是近現(xiàn)代書法有很大的影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