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圣杜甫在自己的詩里多次評價庾信,“清新庾開府(庾信)”(《春日憶李白》),還有“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戲為六絕句》),也有“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詠懷古跡五首·其一》)。
可以看出來杜甫比較崇拜庾信,或者說比較認可庾信的詩賦。但為什么說“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為什么說他一生處境凄涼,晚年的詩賦更佳?
可以說是分裂的時代造成的,也是因為他自己,尤其是他的才華。
01
據(jù)《周書》記載,“信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博覽群書,尤善《春秋左氏傳》。身長八尺,腰帶十圍,容止頹然,有過人者?!?/span>
庾信就是一位大帥哥。不光長得俊,而且身材還好,還是個溫文爾雅的帥哥。
而且他出身于一個“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家庭。
就這樣一位明明可以靠長相和家庭出身就能過好一生的他,卻偏偏選擇靠才華。
庾信憑借著“博覽群書,尤善《春秋左氏傳》”的知識儲備和“容止頹然,有過人者”的氣質(zhì)成為文學愛好者南朝梁太子蕭統(tǒng)的東宮講讀,陪太子讀書,當時十五歲。
四年后,太子蕭統(tǒng)乘船游后池不小心落水傷到大腿沒治好不久去世。梁武帝蕭衍便立蕭統(tǒng)的二弟蕭綱為太子,庾信之父庾肩吾在蕭綱為晉安王時,就追隨蕭綱,蕭綱成為太子后,庾肩吾任太子中庶子,主管文書,或許是因為蕭綱喜歡文學,外加庾肩吾管理太子文書,庾信也進入東宮成為東宮抄撰博士。
當時,父子二人很受寵信,經(jīng)常隨駕出入宮廷,經(jīng)筵酒席,游賞池苑,應令奉和,寫了不少宮體詩。
有一次,蕭綱寫了首《泛舟橫大江》,讓隨從大臣們應和。庾信就寫了首《奉和泛江》。
《泛舟橫大江》
蕭綱
滄波白日暉,游子出王畿。
旁望重山轉,前觀遠帆稀。
廣水浮云吹,江風引夜衣。
旅雁同洲宿,寒鳧夾浦飛。
行客誰多病,當念早旋歸。
《奉和泛江》
庾信
春江下白帝,畫舸向黃牛。
錦纜回沙磧,蘭橈避荻洲。
濕花隨水泛,空巢逐樹流。
建平船柿下,荊門戰(zhàn)艦浮。
岸社多喬木,山城足回樓。
日落江風靜,龍吟迥上游。
之后十幾年,庾信憑借詩賦才華,在梁武帝蕭衍、太子蕭綱這個充滿文學愛好者的朝廷里很吃得開,升職不斷,名氣也越來越大,他和徐陵還引領了一種綺靡浮艷的文風,被稱為“徐庾體”。很多讀書人爭相模仿。
02
當時,中原處于南北朝時期,屬于分裂狀態(tài),南北對峙,形成北方西魏、東魏,南方梁的三國鼎立,溝通主要靠互派使節(jié),使節(jié)一般選能言善辯和博學多才的人擔任,當然長相也需要考慮,畢竟代表國家形象進行交往。
公元545年,梁武帝蕭衍覺得庾信有才華,外表也不錯,就任命庾信兼任通直散騎常侍,出使東魏。三十三歲的庾信不辱使命,在東魏的都城鄴下,對答如流,文章言談都獲得了稱贊,建立起了外交關系?;氐浇?,庾信任東宮學士,兼任建康令。
這樣依然像以往一樣出入宮廷奉和作詩過了二年。
公元547年,東魏叛將侯景率部投靠南朝梁。梁武帝蕭衍想借助侯景力量北伐,便收留了他。之后東魏高澄調(diào)兵遣將進攻侯景,梁武帝派蕭淵明支援,結果被俘。然后東魏提出和解。這讓侯景感到起疑恐慌,梁武帝沒意識到這一點,繼續(xù)與東魏談判。
為釋疑,侯景假冒東魏高澄寫了一封信,愿以蕭淵明交換侯景,梁武帝回信“貞陽旦至,侯景夕返”,同意交換。侯景大怒,于公元548年,“侯景之亂”爆發(fā)。
不久,侯景攻進了慈湖,震動首都建康,梁武帝將軍務托付給皇太子蕭綱,蕭綱命庾信率領宮中文武官員千余人,在朱雀航(一座橫跨秦淮河的浮橋)北扎營。說明蕭綱很信任庾信。
然而,梁武帝任命的平北將軍,都督京師諸軍事的蕭正德卻暗中勾結侯景,以致叛軍很快攻破朱雀門,守門的庾信西逃。
侯景叛亂,徹底改變了梁朝國運,改變了庾信的人生軌跡。
03
庾信逃出建康一路沿江西行,去了江陵,投靠湘東王蕭繹。蕭繹也是一位文學愛好者,一樣看重庾信,任命庾信為御史中丞。
在未平侯景之亂時,蕭繹曾稱臣于西魏,并訂立盟約,重劃分國界,放棄了一部分地區(qū)讓給了西魏,使節(jié)互訪頻繁。
公元552年,侯景死后,蕭繹即位,是為梁元帝,庾信轉任右衛(wèi)將軍,封武康縣侯,并加散騎常侍銜。
蕭繹稱帝后不再向西魏稱臣,表示梁已統(tǒng)一,要求西魏把此前劃出土地歸還。然而,西魏并不打算歸還,更是計劃著攻下江漢地區(qū)。
公元554年,梁元帝同樣認可庾信學識和口才,令四十二歲的庾信出使西魏。這次出使庾信再也沒能回來。
當時,庾信剛到長安時,北文方人看不起他。庾信就拿自己的《枯樹賦》,結果北方文人一看,都贊嘆不已,不敢再輕視他。后來,有南方文人問庾信,“北方文人怎么樣?”庾信答道:“只有韓陵山一塊石頭還行。薛道衡、盧思道稍差一點兒,其他只能是驢鳴狗叫,刺耳朵?!?/span>
雖然庾信在長安不卑不亢,甚至看不上北方文士有些高傲,但西魏攻打江陵讓他不得不憂愁,然而,事情就像他憂心的一樣,西魏攻下了江陵,殺了梁元帝,占了梁朝大片土地。南方局面更加混亂。
西魏知道庾信是個人才,便強留他在長安任用。后來,混亂的梁朝被陳霸先建立的陳朝取代。
羈留在長安成為亡國之臣庾信曾在《擬詠懷十一》詩中,借悼念梁元帝蕭繹的江陵之敗和梁朝故國的滅亡,抒發(fā)懷念故國的思痛。
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壞杞梁城。
天亡遭憤戰(zhàn),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壘,長星夜落營。
楚歌饒恨曲,南風多死聲。
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后名!
之后,東魏、西魏先后被北齊、北周取代。北周孝閔帝宇文覺也看重庾信,曾任命他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洛陽刺史。
當時,南朝陳與北周互通友好,羈留北方的人可以回江南。陳朝請求放還王褒、庾信等十余人,除了王褒、庾信,其他人都放還了,包括周弘正。庾信還寫了首詩贈送給南歸的周弘正。
《重別周尚書》
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
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
暮年庾信更是常觸發(fā)思鄉(xiāng)之情,曾作《哀江南賦》陳述身世,梁朝成敗,侯景之亂和江陵之敗的情況,對故國和百姓遭遇的哀傷,感人至深,流傳千古。
回顧庾信的一生,他所經(jīng)歷的朝廷帝王都喜歡文學,可以說他因文學才華出眾而進入仕途,也因文學才華而備受重用,也因文學才華而羈留北方,更因文學才華而留下詩賦訴說他不能南歸的遺憾。
作者:張建楠,喜歡唐詩、宋詞等,希望多和大家交流學習。
有緣遇見,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