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傅剛丨傅剛學術(shù)年譜
注:本文發(fā)表于《名作欣賞》2022年第1期,此為作者Word版,引用請以該刊為準。感謝傅剛老師授權(quán)發(fā)布!

傅剛學術(shù)年譜

(2021年11月制)

1.《文貴清省說的時代意義—論陸云<與兄平原書>》,《文藝理論研究》1984年第2期

2.《賦之來源及其流變》,《上海師范學院學報》1984年第3期

我的學術(shù)研究開始于1977年考入大學以后,大學四年是學習階段,選定了漢魏六朝文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學習過程中開始摸索寫學術(shù)論文,畢業(yè)論文《文貴清省說的時代意義—論陸云與兄平原書》一文就是大學四年學習的成果。文章發(fā)表于《文學理論研究》1984年第2期。同年在《上海師范學院學報》發(fā)表的《賦之來源及其流變》,也是大學期間讀書心得。前一篇是我在閱讀丁福?!稘h魏六朝名家集·陸清河集》讀書筆記基礎(chǔ)上寫成,這篇文章對陸云的文學觀點作了闡發(fā),指出陸云在與其兄陸機的書信中提出對詩賦寫作的意見,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時代意義,陸機《文賦》中表現(xiàn)出來的文學觀與陸云所說頗有相合處,應該是受到陸云的影響。這篇文章作為畢業(yè)論文,受到業(yè)師郝立誠教授指導和肯定。1983年我考取上海師范學院研究生后,經(jīng)馬茂元先生推薦,得以發(fā)表?!顿x之來源及其流變》,是我研習賦起源的心得,文章認為賦之起源與《詩》之賦法及不歌而誦的稱《詩》之法有關(guān),詩樂分途之后,因這種方法而產(chǎn)生的文體名為賦,經(jīng)過戰(zhàn)國人使用發(fā)展成為一種文體而流行于世。文章也經(jīng)馬茂元先生推薦發(fā)表,是本人學術(shù)論文寫作的開始。

3.《西洲曲賞析》,《中國古典文學鑒賞》,1985年第3期

這是一篇作品賞析。我一直跟學生說,作為中文系學生,必須具有藝術(shù)賞析能力,這是中文系學生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區(qū)別,也是我們研究古代文學基本素養(yǎng),所以在八、九十年代本人還是撰寫了一些這樣的文章?!吨袊诺湮膶W鑒賞》是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辦的刊物,承他們不棄,發(fā)表此文。

4.《吳蜀文學不興的社會原因探討》,《社會科學研究》(四川)1986年第2期

5.《陸機初次赴洛時間考辨》,《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

6.《曹丕曹植文學價值觀的一致性及其歷史背景》(合作)《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這三篇文章是我在上海師范學院(1985年改名上海師范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時所寫?!秴鞘裎膶W不興的社會原因探討》,是我讀《三國志》的讀書筆記。當時學術(shù)界都在討論建安文學的成就,而對曹氏父子提倡之功在文學發(fā)展中起到多大作用卻有不同意見。我從漢末也同樣聚集了很多文人的吳、蜀兩地為何沒有出現(xiàn)文學繁榮局面入手研究,結(jié)論是統(tǒng)治者的提倡對文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反過來證明了建安文學的繁榮與曹氏父子的提倡和參與是分不開的。文章寄給《社會科學研究》雜志,編輯沈伯峻先生與我素不相識,主動與我聯(lián)系,刊發(fā)此文,這對剛進入學術(shù)研究領(lǐng)域的我是很大的鼓舞?!蛾憴C初次赴洛時間考辨》一文是我撰寫碩士論文《陸機詩歌簡論》考辨材料的短文。學術(shù)界當時基本認為陸機赴洛是在太康末,我從陸機本傳和詩歌中發(fā)現(xiàn)陸機其實在太康初平吳時,陸機作為俘虜被帶至洛陽,所謂陸機嘲笑左思寫作《三都賦》也是發(fā)生在這個時候。《曹丕曹植文學價值觀的一致性及其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一文,主要對當時學術(shù)界普遍認為曹丕、曹植兄弟二人文學觀不一致,比如認為曹丕《典論·論文》提出了“文章乃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而曹植卻說文章小道,壯夫不為,我的文章認為丕、植二人這些表述都有其具體的背景,本質(zhì)上卻一樣。曹丕在兄弟二人爭奪太子的政治斗爭中獲勝,因此他便以政治贏家發(fā)表文學不朽的看法,有安撫曹植的意思。曹植卻是要表現(xiàn)在政治上的才能和企圖,所以有意貶低文學的地位,事實上古代社會中如曹丕、曹植這樣統(tǒng)治階級上層的人,不可能將文學置于事功之上。文章經(jīng)過曹融南老師指導和修改,共同署名發(fā)表,也是我們師生合作的一個佳話。

7.1986年7月碩士論文《陸機詩歌簡論》通過答辯。

八十年代中期陸機研究尚少,之前有武漢大學毛慶先生的碩士論文《陸機論》,應該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本研究陸機的專著。本論文雖然名為《陸機詩歌簡論》,其實比較全面地討論了陸機的生平、文學思想、詩歌寫作藝術(shù)特征及其詩歌史上的地位,以及陸機生活時代的文學背景等,所以答辯委員會主席王運熙先生以及答辯委員陳伯海先生均指出題目應該修改為《陸機研究》。論文內(nèi)容在答辯后經(jīng)過修改,各節(jié)內(nèi)容均發(fā)表在刊物上。

關(guān)于學位論文要不要摘出發(fā)表的問題,我同意葛曉音老師的說法,即學位論文各節(jié)都要達到發(fā)表水平,這就要求論文各節(jié)都須成為獨立的專題討論。

8.《古代文學教學的窘境及出路》,《教育與管理》1987年第5期

9.《過秦論賞析》,《中文自修》1988年第3期

10.《論陸機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特色》,《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本文是碩士論文中的一節(jié),對陸機詩歌寫作的藝術(shù)特色進行總結(jié)和分析,指出陸機詩歌的主要特色是賦法、對偶、練字,這是繼建安詩歌以來寫作進入文人化的重要標志,并由此奠定了陸機在詩歌史上的地位。

11.《曹植》,《十大詩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趙昌平先生約請馬茂元先生主編的書。

12.《時代思想的異端者──評〈論衡〉》,《遁世與救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13.參加撰寫《歷代文學名篇·南朝文學名篇》,上海教育出版社

14.《太康文學思想述評》,《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為碩士論文中一節(jié)。

15.《鄴下文學論略》,中州古籍出版社版1992年版,《建安文學新論──全國第三屆建安文學討論會論文集》

九十年代初,學術(shù)界對鄴下文學的評價還停留在劉勰《文心雕龍·明詩》“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的批評之上,其實劉勰下句話是“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qū)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這正是建安風骨的特征。本文認為當漢末大亂之后,士庶百姓無不期盼天下統(tǒng)一安定,曹操平定北方,定都鄴下,為百姓營造了一個安康的環(huán)境,因此鄴下文人的“述恩榮”,反映了天下百姓的心愿,并非虛飾,是值得肯定的。而鄴下文人在詩歌題材的開拓和寫作藝術(shù)上的探索,為五言詩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16.《關(guān)于陸機幾個問題的澄清》,《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增刊》1992年版
為碩士論文中一節(jié)。
陸機最為后人譏議的是他參加賈謐二十四友,以及不知進退,所謂“邀兢無已”,不能明哲保身問題。本文就陸機的出身、遭遇討論陸機之所以入洛后積極參加政治活動,以至陷身不能自拔的原因。指出陸機身懷振興家業(yè)的責任,同時因家學《易》學,相信個人具有防患未然的能力,詩有“君子防未然”句可見。但大時局動亂,非個人之力可以預防,終釀悲劇。

17.《李白清平調(diào)詞三首》,《三李詩鑒賞辭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18.陸機詩鑒賞三首,《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19.何遜詩鑒賞二首,《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20.《兩種距離感的把握》──何遜《日夕望江贈魚司馬》,《文史知識》1993年第11期

本文雖是賞析小文,但我提出詩人寫作中具有的兩種距離感: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還是頗為有意思的。

21.《吳邁遠生平事跡考》,《文學研究》第3期,南京大學中文系1993年4月版

22.《也談當前的古籍出版工作》(與曹道衡先生合作),《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93年12月20號

23.《1993年先秦兩漢文學研究綜述》,《中國文學研究年鑒》1994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

24.《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這是我跨入學術(shù)研究后第一部著作,是公木先生主編《中國詩歌史論叢書》中一種。時郭杰教授作為公木先生學術(shù)助手、叢書副主編,約我撰寫魏晉南北朝部分而成書。本書將這一歷史時期的詩歌史作為一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來考察,依照詩歌發(fā)展的規(guī)律重新確定各文學現(xiàn)象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考察作家在文學史中的作用和地位。書中對一些重要的文學史上有爭議的文學現(xiàn)象和理論問題,作了新的解釋和判斷。如玄言詩的評價問題、山水詩的起源問題、南朝文學的特征問題、宮體體詩的評價問題等,都有新的研究收獲。本書是《中國詩歌史論叢書》之一,叢書于1995年出版,先后獲得吉林省學術(shù)著作一等獎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本書亦曾獲1995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優(yōu)秀著作獎。

25.《論<文選>所載陸機<挽歌>三首》,《文學遺產(chǎn)》1996年第1期

本文據(jù)《文選》中所錄陸機《挽歌》三首,研究發(fā)現(xiàn)陸機所寫《挽歌》實際上有兩組,一組為王侯挽歌,屬《薤露行》系統(tǒng),一組屬庶人挽歌,屬《蒿里行》系統(tǒng)。根據(jù)唐宋類書等文獻,陸機《挽歌》現(xiàn)存可見者有九首,《文選》所錄三首出自王侯挽歌?!段倪x》所錄這三首《挽歌》,順序因《文選》版本不同而不同。如尤袤刻本李善注《文選》以“流離親友思”置于第三首,在“重阜何崔嵬”之后,五臣注宋陳八郎本、六家注宋明州本及《四部叢刊》影宋建州本,都以“流離親友思”置于第二首,而以“重阜何崔嵬”置于第三首。本文認為五臣注本以及六家本的順序比李善注本更符合蕭統(tǒng)原貌。在此基礎(chǔ)上,本文又討論了《樂府詩集》的編輯與《文選》的關(guān)系和《陸士衡集》編輯與《文選》的關(guān)系,結(jié)論是《樂府詩集》的編輯依據(jù)的是李善注本,明陸元大翻宋本《陸士衡集》(《四部叢刊》影印本),依據(jù)的是六家本。

本文寫作時未利用到《文選集注》,文章發(fā)表后得《文選集注》而研究之,見《集注》卷五十六案語,知唐時李善注本與宋刻李善注本(如尤袤本)相合,而五臣本也與宋刻五臣本(如陳八郎本)相合。又《文選集注》于《挽歌三首》注引陸善經(jīng)說:“《集》曰:王侯挽歌?!贝颂幍摹都罚斨浮蛾憴C集》,驗證了本文關(guān)于陸機《挽歌》分王侯挽歌和庶人挽歌的結(jié)論。

26.《論<文選>“難”體》《浙江學刊》1996年第6期

本文是對《文選》三十九類說的論證?!段倪x》分類向有三十七類、三十八類之說,本文同意臺灣游志誠先生所提三十九類說,即現(xiàn)行《文選》刻本漏標“難”,本文主要討論“難”體在漢魏六朝時期寫作的情況。而專論《文選》版本有“難”體,則另有專文《文選三十九類說補證》。

2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簡評日本學者清水凱夫<詩品、文選論文集>》,《文學遺產(chǎn)》1996年第3期

28.點校《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

29.1996年7月博士論文《昭明文選研究》通過答辯。

1993年我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從曹道衡先生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曹先生為我定《昭明文選》研究題目?!段倪x》自上世紀初的文學革命打倒以后,這部經(jīng)典便不被學者重視了。八十年代以后,學術(shù)轉(zhuǎn)入正軌,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價值重新受到重視,1988年在長春召開了首屆《文選》學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自那以后,《文選》的學習和研究逐漸正常,傳統(tǒng)的《文選》學在新的學術(shù)背景下重新開展。我的研究正是在這時候進入的?!段倪x》學建立在唐初,至清代達于鼎峰,1988年以后的《文選》學研究,有學者便提出了“新文選學”口號,所謂“新文選學”指的是用現(xiàn)代學術(shù)理論和方法對《文選》開展的研究。一般將駱鴻凱先生1936年出版的《文選學》作為“新文選學”的開始,但明確提出這個口號,則始于日本學者神田喜一郎博士的《新的文選學》。其后由于清水凱夫教授發(fā)揚張大,使得這一概念形成了有風格、有方法的研究派別,并逐漸在當代《文選》學研究中取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同。因此,“新文選學”主要代表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文選》學研究。我的論文是這個背景里撰寫的中國大陸第一部博士論文。我與一般的專書研究不同,是從漢魏六朝文學史、文學批評史、文獻學史著眼,力圖在文學發(fā)展的背景里考察《文選》出現(xiàn)的原因以及所具有的價值和地位,而對《文選》編纂的相關(guān)問題研究,比如編撰者、編纂年代、編輯體例、編輯目的、編者的文學思想等等,也都是在漢魏六朝時期集部編纂背景中展開,結(jié)論穩(wěn)妥可信。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是《文選》編纂背景研究,下編是《文選》的編纂與文本研究。除了《文選》的編纂問題外,論文專注《文選》中各文體展開研究。這個討論以《文選》為主,對先秦以來文體所作的較為全面的清理,并在此基礎(chǔ)上考察《文選》選文所具有的價值。研究結(jié)果很有意思,我發(fā)現(xiàn)《文選》表現(xiàn)出來的文學史觀與我們一般文學史描述有很大不同。比如,我們發(fā)現(xiàn)作家的成就、地位并不是籠統(tǒng)的,而是分別表現(xiàn)在不同文體領(lǐng)域中,比如曹植,文學史敘述為建安作家代表,似乎表明他在各個文體寫作中都是如此,《文選》告訴我們,曹植只是在詩歌寫作中居于領(lǐng)袖地位,而在賦和文的寫作里,則非如此。其次,研究表明,漢魏六朝作家在當時的地位與后人的評價往往不一致。比如陸機、顏延之、任昉,當時都是文壇領(lǐng)袖,但后世的評價卻很低。因此我提出兩點想法:
一、必須尊重歷史事實,對原發(fā)事實要有充分的了解,要有自己的調(diào)查、分析,不可人云亦云,更不可隨意解釋。比如《文心雕龍》的不評陶淵明,向來認為是劉勰輕視陶詩的結(jié)果,與南朝整體文風有關(guān)。其實事實并非如此,陶淵明未入《文心雕龍》,完全是該書不評宋人的體例所限。在南朝人眼里,陶淵明是宋人,而非東晉作家。后人不了解這個事實,多喜歡在陶詩與六朝文風不合之上做文章;更有甚者,從當時的士庶對抗上深挖根源,結(jié)果是距事實越來越遠。

二、對古人的觀點,必須弄清楚其依據(jù),然后才能談到批評。比如后人批評《文選》所列諸文體的不當,實在是不了解《文選》的依據(jù)何在。

本文1999年被評為全國首屆優(yōu)秀博士論文。

30.《論漢魏六朝文體辨析觀念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文學遺產(chǎn)》1996年第6期

本文是博士論文中一節(jié)。本人的基本觀點是漢魏六朝時期的文體辨析是當時作家、批評家的主要批評意識,這一時期的文學批評,主要圍繞文體辨析進行,對《文賦》、《文心雕龍》也都以識文體定義,因此,本文試圖在漢魏六朝時期的批評材料中尋繹文體辨析觀念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從而證明本人的觀點:文學自覺在漢代已經(jīng)開始且趨向成熟。
31.《<文選>編者及編纂年代考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7年第1期

本文是博士論文中一節(jié)?!段倪x》編者是蕭統(tǒng),這本來不是問題,但隨著日本學者清水凱夫教授提出后而成為討論的熱點。本文以漢魏六朝時期編集的背景為支撐,又結(jié)合蕭統(tǒng)生平和思想,認為蕭統(tǒng)在《文選》的編纂中起到重要的領(lǐng)導作用,劉孝綽、王筠等東宮學士幫助蕭統(tǒng)完成這個編纂的工作。關(guān)于《文選》編纂的年代,認為《文選》編纂開始于普通三年(522)以后至普通六年(525)以前這段時間,編成則在普通七年(526)以后,至蕭統(tǒng)中大通三年(531)去世前,《文選》并沒有完成最終統(tǒng)稿。

32.《從<文選>選詩看蕭統(tǒng)的詩歌觀》,《國學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學出版社版1997年版
據(jù)博士論文《<文選>文體論析》章中《詩論》一節(jié)改寫。從《文選》所選詩考察蕭統(tǒng)的詩歌觀,結(jié)論是:蕭統(tǒng)對作家的評價是根據(jù)于題材的類別,說明在不同的題材中,作家的地位、作用并不相同;其次,通過各類作家作品數(shù)量及內(nèi)容的安排,顯示出題材的發(fā)展演變;第三,通過類別的分置,揭明詩歌各體的區(qū)別,達到辨體的目的。
33.《永明文學至宮體文學的嬗變及梁前期文學狀態(tài)》,《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7年第3期
博士論文中一節(jié)。主要討論永明文學至宮體文學這兩個文學現(xiàn)象間,文學寫作由永明體嬗變?yōu)楣朋w再變?yōu)槠G體的歷程。這篇論文代表了我對歷史上前后文學現(xiàn)象之間如何嬗變的關(guān)注,這形成為我后來研究的一個特色。

34.《論<文選>的編輯宗旨、體例》,《鄭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6期

博士論文中一節(jié)。關(guān)于《文選》編輯的宗旨,提出1、《文選》的編輯是為了彌補蕭統(tǒng)之前編《古今詩苑英華》所留下的遺憾;2、辨別文體以指導當時的寫作。關(guān)于體例,提出《文選》的體例是服從于編輯宗旨的,即辨析文體以指導當時的寫作,因此體例便據(jù)文體安排,所選錄文章也以應用文體為主。

35.《關(guān)于日本古鈔<文選>殘二十一卷》,《文學遺產(chǎn)》1997年第6期

我在寫作博士論文時便從事《文選》版本的調(diào)查,尤其留意于刻本之前殘存的寫抄本,當時可見的有敦煌寫本(如羅振玉、王重民、饒宗頤、向達諸先生所收殘篇),而日本所存早期抄本,因其種類、篇數(shù)多,尤為重要。此《文選》殘二十一卷,即楊守敬著錄并影寫帶回國內(nèi),而為黃侃、高步瀛、傅增湘等人利用者。但楊守敬影寫本藏于臺灣故宮博物院,國內(nèi)學者只能利用黃侃、高步瀛的校書成果,未見原本,終不可靠。我在北京圖書館查書時,發(fā)現(xiàn)傅增湘以胡刻本為底本過錄這個殘本,雖非原本,但已非常珍貴。于是據(jù)傅增湘過錄本撰作此文,略述這個抄本的文獻價值。

36.《古代文學研究的學科規(guī)則》,《文藝研究》1997年第3期

37.《魏晉風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本書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華文明”叢書一種,雖是面向普通讀書,但也代表了我對魏晉風度的看法。

38.《二十世紀末中國文學研究的總結(jié)與展望──北京大學98漢學研究國際會議文學分會述要》,《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6期,英文版2000年第2期。
39. 《漢學的春天  世紀的盛會――北京大學漢學研究國際會議側(cè)記》,《人民日報》海外版1998年5月21日第3版

40. 《文選版本敘錄》,《國學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版

這個工作其實是我寫博士論文時完成的。我研究《文選》,首先是對它的版本作調(diào)查,在當時條件下共調(diào)查了各種寫鈔本和宋刻本近三十種,各種目錄二百多種,寫成敘錄,使對我《文選》版本特征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對其后的版本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本文的發(fā)表是在北京大學博士后站內(nèi),博士后報告便是《文選版本研究》?!段倪x》版本研究,自清代紀昀主持的《四庫全書總目》以及胡克家《文選考異》提出的世無單行李善注本,有者乃從六臣本中抄出的觀點,基本成為定論。1957年日本學者斯波六郎博士《文選諸本的研究》發(fā)表,再一次證明了清代學者的結(jié)論。這個觀點直至1976年中國學者如程毅中、白化文先生發(fā)表《略談李善注<文選>的尤刻本》才受到挑戰(zhàn)。我研究《文選》版本,通過調(diào)查各種寫抄本和宋刻本,尤其是北宋國子監(jiān)刻天圣明道本李善注《文選》,各本詳加比勘,推翻了前人的結(jié)論,認為單李善注本一直存世,尤袤刻李善注并非從六臣本中抄出。

41.《傳統(tǒng)選學和新選學》,《文史知識》1998年第4期

42.《文選三十九類說補證》,《文獻》1998年第3期

43.《試論梁代天監(jiān)、普通年間文學思想與創(chuàng)作》,《文學遺產(chǎn)》1998年第5期

博士論文中一節(jié)。本文原名《以蕭統(tǒng)為中心—試論梁代天監(jiān)、普通處間文學思想與創(chuàng)作》,發(fā)表時雜志編輯去掉了“以蕭統(tǒng)為中心”幾字,但其實這卻是本文特別要說明的觀點。本文提出梁天監(jiān)、普通年間的文學思想和創(chuàng)作,是以蕭統(tǒng)為中心形成了與永明文學和宮體文學相區(qū)別的風貌。在文學思想上,他們提倡“麗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質(zhì)彬彬,有君子之致”的審美理想;在創(chuàng)作上,他們追求雍容閑和的詩風。

44.1998年7月完成博士后報告《文選版本研究》并出站留校工作。

本書主要結(jié)論是:

1.指出李善單注本自北宋國子監(jiān)刻本刊刻以后,始終存在并流傳,并未佚失;至于前人所依據(jù)的尤刻本,當為某種非監(jiān)本系統(tǒng)的刻本,是坊間商業(yè)行為導致的一種參據(jù)五臣本的李善單注本,從而否定傳為定論的所謂尤刻本摘自六臣本的觀點;

2.指出李善注、五臣注合并本,最早為北宋哲宗元祐九年的秀州州學本,其后六家本系統(tǒng)的廣都裴氏刻本、明州本及六臣本系統(tǒng)有贛州本和建州本(即《四部叢刊》影宋本)均由秀州本所出;

3.對《文選》寫、抄本的研究,提出版本研究必須區(qū)分寫本與刻本兩個階段,刻本所具有的特征并不能代表寫本,二者往往差別甚巨,因此對李善注和五臣注概念的使用,必須加以限制,即區(qū)分寫本階段的李善注、五臣注和刻本階段的李善注、五臣注。評議專家認為,這一觀點不僅對《文選》版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版本學方法論有所開拓,有所促進。

4.拓寬了《文選》版本研究領(lǐng)域,將傳統(tǒng)“文選學”的版本研究局限于李善注是否從六臣本中抄出這一內(nèi)容,擴大到關(guān)于蕭統(tǒng)三十卷本《文選》面貌大致如何、李善注、五臣注版本的源流遞變、六家合并注本的產(chǎn)生及其演變、現(xiàn)存寫、抄本與刻本的對比研究、五臣注的價值等等方面。

此外,對一些具體問題,如敦煌寫本永隆本《西京賦》的研究,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論定這個被學術(shù)界公認為唐代李善注的殘篇,其實并非純粹的李善注本,而是以薛綜注本為底本,又參校以李善注的合成本。根據(jù)這個結(jié)論,前人如日本斯波六郎博士,以永隆本作為李善注原貌的依據(jù),就不十分可靠了。又如對俄藏敦煌寫本Ф242號《文選注》的研究,提出該注本產(chǎn)生于李善注之前,且曾為李善和五臣所參據(jù),這個結(jié)論為深入研究李善注和唐初“文選學”奠定了基礎(chǔ)。

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本人從目錄調(diào)查、匯考入手,對主要版本都親自調(diào)查、目驗,加以解題,對異文細加比勘和分析,對已有研究成果(包括國外學者)作科學的審理和公允的評價。先后查閱了二百多種史志及官、私藏書志,調(diào)查了最富價值的十六種唐人寫本和八種宋刻本,一一加以敘錄、研究。因此,本人的這一研究,在出站報告評議會上,受到專家委員會(由曹道衡、傅璇琮、倪其心、孫欽善和合作教師袁行霈組成)的高度評價。評議稱這項研究報告,“是到目前為止這方面最富有成果的著作”,“這項研究成果的系統(tǒng)性和首創(chuàng)性,使它達到國內(nèi)外'文選學’研究的新水平?!薄八\用的研究方法,在古典文獻的版本研究方面,也有啟發(fā)意義。”

作為《文選》版本的專書研究,在我之前,僅有日本學者斯波六郎博士《文選諸本的研究》,我調(diào)查各寫抄本和版本的范圍超過了斯波博士,結(jié)論也與他不同,是推翻了他的觀點。美國著名漢學家康達維教授在給本書的增訂本撰寫的序言中,推許我是在斯波六郎以外,第一個對《文選》作出全面性研究的學者,并說本書是過去二十年中出版的最重要的《文選》學著作之一。康達維教授是美國第一位全本翻譯《文選》的學者,他的評價充分肯定了我的版本研究。也許可以這樣說,當代《文選》學中的版本研究,是由我的這本書開始的。

45. 《永隆本<西京賦>非盡出于李善本說》,《中華文史論叢》第60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本文收在博士后報告中。永隆本是敦煌所出《文選》殘卷,時代為唐高宗永隆年間,文獻價值彌足珍貴。此卷顯現(xiàn)為李善注,但經(jīng)研究,本文認為其中有不少非李善的特征,提出當是永隆寺僧抄寫時參照了薛綜和李善兩種注本,其正文及薛綜注部分依據(jù)的是薛本,在此基礎(chǔ)之上又抄寫了李善注,因此,此卷是不能作為李善注原貌使用的。

46.《<文選>與中古文學研究》,《文史知識》1999年第11期

47.《論<文選>與<詩品>、<文心雕龍>及《文章緣起》間的關(guān)系》,《文學評論叢刊》第2卷第1期,江蘇文藝出版社1999年5月版

學術(shù)界基本認定蕭統(tǒng)《文選》的編纂受到了劉勰的影響,本文指出劉勰沒有影響到蕭統(tǒng),蕭統(tǒng)的文學觀實際是受到任昉的影響,《文選》編纂中的文體思想與任昉的《文章緣起》更近。

48.《漢魏六朝著書、編集體例考論》,《文學前沿》,首都師大出版社1999年

博士論文中一節(jié)。對漢魏六朝時期著書、編集體例歸納為四種:一是以作品收集的時代劃限;二是不錄存者;三是采用“以類相從”體例;四是書名下多系作者小傳。這是《文選》編纂時漢魏六朝時期集部著、編的總體情況,為本人《文選》編纂體例研究提供了背景支持。
49.《陶詩研究的新創(chuàng)獲——袁行霈教授<陶淵明研究>讀后》(與曹道衡師合作),《北京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50.《正始詩人嵇康》,《古典文學知識》1999年第1期

51.《新編千家詩》(袁行霈先生主編,參加編寫),中華書局1999年

52.《論<文選>的收錄標準及與齊梁時期作家作品評間的異同》,《殷都學刊》1999年第1期
53.《關(guān)于<文選>分類—屈守元先生<紹興建陽陳八郎本文選五臣注跋>讀后》,《書品》1999年第3期
54.《昭明文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本書在博士學位論文基礎(chǔ)上修訂出版,1999年獲首屆全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
55.《文選版本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獲北京大學第八屆(2002)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北京市第七屆(2002)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56.《從<文選>選賦看蕭統(tǒng)的賦文學觀》,《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據(jù)博士論文《賦論》一節(jié)修改發(fā)表。本文以《文選》收錄歷代賦的事實為依據(jù),通過統(tǒng)計分析,具體勾勒出蕭統(tǒng)關(guān)于賦的基本品評態(tài)度,并對蕭統(tǒng)以賦為首的文獻依據(jù)、關(guān)于題材的十五分類等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指出蕭統(tǒng)對漢魏六朝賦的具體評價,在許多方面都與后人的理解存有很大的差異,這是研究這一時期賦文學史要注意的。

57.《漢魏六朝文體辯析的學術(shù)淵源》,《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

博士論文中一節(jié)。本文和《論漢魏六朝文體辨析觀念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可作姊妹篇看。本文認為文體辨析是漢魏六朝文學批評的基本前提 ,而其學術(shù)淵源則來自《七略》和《漢書·藝文志》。二書“辨章學術(shù) ,考鏡源流”的思想 ,對漢魏六朝時期的文學、史學乃至佛學 ,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此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和佛學家無不在這一學術(shù)思想指導下工作 ,并因此構(gòu)成了本時期主要的學術(shù)背景。在這個背景中開展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批評 (包括總集編纂 ) ,都鮮明地帶有追溯源流的特征。它不僅使文體辨析更趨細致、周密 ,而且各文體源流有自 ,對糾正當時寫作體例混亂、文本不明等時風末弊 ,起到了良好的指導作用。

本文收入羅宗強先生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學術(shù)文存·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8.《俄藏敦煌寫本Φ242號<文選注>發(fā)覆》,《文學遺產(chǎn)》2000年第4期

Φ242號是藏于俄羅斯圣彼得堡亞州研究中心的《文選注》殘卷,1914-1915年為俄國奧登堡組織的“俄國新疆考察隊”從敦煌盜走。此卷舊標孟01452號,1993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與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學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合作,雙方同時出版《俄藏敦煌文獻》,各卷編號重新編錄,此卷遂標為Φ242號。本卷起自束廣微《補亡詩》迄曹子建《上責躬應詔詩表》,是第一次向世人公布。我在《文選版本敘錄》中曾作過簡略介紹,認為它依據(jù)于李善注,但經(jīng)過細致研究,認為此卷可能產(chǎn)生在李善之前,并為李善作注所依據(jù)的初唐注本。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注本的價值就完全不一樣了,它將有助于我們了解由曹憲到李善的《文選》學傳承和發(fā)展的脈絡(luò),同時還昭示了李善的《文選》注,也是在前人注釋的基礎(chǔ)上開展的事實。

59.《論李善注<文選>版本》,《國學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這是我全面推翻《四庫全書總目》、胡克家《文選考異》以及斯波六郎觀點的研究論文。本文的觀點是:一、尤刻本不能代表單李善注本,它與北宋國子監(jiān)本不同。對尤刻本的結(jié)論,是不能作為對李善注本的結(jié)論的;二、胡克家、斯波六郎的工作值得我們重視,他們對尤刻本所作的調(diào)查是有價值的,其結(jié)論用于尤刻本具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對。因為尤刻本并非從六臣注本摘出,而是以李善本的底本,又參據(jù)了五臣、六臣等版本而成;三、李善注本的刊刻最早為北宋國子監(jiān)本,是以單李善注寫本為底本的;四、最早的六家合并本是北宋元祐九年的秀州州學本。其后廣都裴氏刻本、明州本以及六臣本的贛州本、建州本(《四部叢刊》影宋本)都從秀州本而出。

60.《<文選>李善注原貌考論》,《文史》(總第51輯)2000年第2輯

探討并意圖恢復李善注原貌,是清代《文選》學家的主要工作,他們主要從李善注文的研討中進行。本人則依據(jù)于新發(fā)現(xiàn)的寫抄本和版本討論這個問題,主要根據(jù)韓國翻刻的秀州州學本、敦煌寫本永隆本、日本所藏《文選集注》。研究結(jié)論是,李善本從唐代寫本到宋代刻本,其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后人常所依據(jù)的刻本李善注的一些特征,其實可能并不是原始李善本。因此本文提出,《文選》版本的研究,一要分為寫本和刻本兩個階段,二對李善注和五臣注概念的使用必須加以限定??偟恼f來,寫本階段的李善注與五臣注間的分歧,比刻本階段李善注與五臣注間的分歧要簡單得多;而且據(jù)《文選集注》,唐代流傳的注本除了李善與五臣以外,還有《文選鈔》、《文選音決》和陸善經(jīng)注本。當然,這并不是唐代《文選》注本的全部,比如敦煌寫本孟01452號《補亡詩》至《上責躬應詔詩表》,就是這五家以外的注本,但到刻本階段,除李善、五臣外,其它各家基本失傳,而原來諸家間的分歧,有許多竟全歸之于李善和五臣,使得異文情形更趨復雜。后人不知,只能據(jù)刻本論李善、五臣,卻將許多原非李善、五臣的東西,當成了李善、五臣。這是《文選》版本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導致結(jié)論錯誤的主要原因。本文重要的貢獻是提出了版本研究必須要將寫本和刻本分開的觀點,這個觀點得到了前輩學者的充分肯定。
61.《關(guān)于現(xiàn)存幾種五臣注<文選>》,《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五輯,中華書局2000年
五臣注《文選》自宋以來備受批評,后人對它評價不高,因此存世既少,學者也不甚了解。但至今日,五臣注出自唐人,其文獻價值理應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本文就現(xiàn)存藏于海內(nèi)外的幾種五臣注《文選》作介紹和評價,給予五臣注以正面肯定,對五臣注的研究有推進作用。

62.《<文選>的流傳及影響》,《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第1期

63.《論韓國奎章閣本<文選>的文獻價值》,《文獻》2000年第3期

博士后報告中專題論文。所謂韓國奎章閣本《文選》,是我根據(jù)其原藏地的命名?!段倪x》很早就流傳到朝鮮,奎章閣所藏這個刻本在朝鮮世宗十年(1428)鑄字印成,其底本是北宋元祐九年秀州州學本??麻w本書末載有秀州州學所寫的跋,具論州學刻《文選》的情況。在此之前中國文獻對六家本何時產(chǎn)生、如何產(chǎn)生沒有任何記載,本文根據(jù)這一刻本解決了這個重大問題。這個刻本的情況,我在《文選版本敘錄》中已經(jīng)作過介紹,本文是更為深入地研究這一刻本文獻價值的文章。從此之后,中國學者知道了秀州州學本和奎章閣本的概念,這其實都是我斟酌再三才提出的。秀州本的提法應該沒有問題,但奎章閣本的提法是否合適,可能還需要再議。因為韓國現(xiàn)存六家本《文選》并不止這一種,也并不存于這一處,只是這個刻本經(jīng)過韓國正文社的影印傳到了中國,為我所使用才權(quán)且用此名而已。

其實,韓國翻刻的六家《文選》,根據(jù)我的調(diào)查,中國藏書家陳乃乾、張乃熊、楊守敬、高君定等都有收藏。又據(jù)樸現(xiàn)圭《臺灣公藏韓國古書籍聯(lián)合書目》介紹,張乃熊所藏書有“宣賜之記”(朱方,朝鮮內(nèi)賜印)及“伯溫”、(朱文)“山人”等鈐印,似乎表明此書乃明朝時朝鮮所贈。但此書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才由韓國學者介紹到國內(nèi),而我在這時托人從韓國購得,并著手研究。

我的研究表明,秀州州學本底本中的五臣本是平昌孟氏刻本,孟氏本當從二川、兩浙本來,所謂川本,當出于蜀毋昭裔,兩浙則或指杭州刻本。秀州本底本中的李善注本,則出于國子監(jiān)本。無論是杭州本的五臣本,還是國子監(jiān)的李善注本,目前都僅有殘本存世,于此可見韓國翻刻的這個秀州州學本的文獻價值是多么地珍貴了。

64.《漢魏六朝撰著作者考論》,《中國文化研究》秋之卷,2000年8月

65.《〈文選〉版本在明清的存藏和流傳》,《〈昭明文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第四屆文選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
本文據(jù)歷代公私藏書目錄調(diào)查《文選》版本存藏及流傳情況,對《文選》版本的流傳和各家著錄有較深入的了解。文中附錄日本和韓國的部分書錄。

66.《略說〈千家詩〉》,《學林漫錄》十五集,中華書局2000年版

此為協(xié)助袁行霈先生編《千家詩》時搜集材料所作。
67.《中華文化核心典籍——十三經(jīng) ———以<尚書>、<周禮>為例》,《中國圖書商報》2000 年4月11日
68.《中韓兩國文化交流歷史源遠流長》,《國際學術(shù)動態(tài)》2000年第5期,
69.《<典論·論文>二題》,《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9輯,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
現(xiàn)在流行使用的《文選》是胡克家刻本,其中有些字可能并非原貌,如《典論·論文》中的“齊氣”和“引氣”。本文據(jù)《文選》早期寫抄本并據(jù)魏晉時期史料考訂,認為原文或作“逸氣”和“孔氣”,起碼這兩個早期寫抄本中的異文應該是研究者加以重視的。
70.《蕭統(tǒng)評傳》(與曹道衡師合作),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71.《〈玉臺新詠〉編纂時間再討論》,《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玉臺新詠》編纂時間,經(jīng)日本學者興膳宏研究,認為是梁中大通六年,本文經(jīng)過對《玉臺新詠》編纂目的和編輯例的研究,證明了興膳宏結(jié)論的正確。但根據(jù)《玉臺》體例對所收作家卒年的逐一考訂后,認為中大通四年至大同元年間編成也許更為穩(wěn)妥。

本文的討論是對劉躍進教授提出《玉臺新詠》編在陳時觀點的回應。

72.《“文史”與“詩文評”——論文學批評的分類》,《新文學》創(chuàng)刊號,河南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73.《論<玉臺新詠>的編輯體例》,《國學研究》第十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玉臺新詠》的編纂目的和編輯時間是該書研究的重要問題,而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最終牽涉到版本研究?,F(xiàn)行《玉臺新詠》的版本主要有明趙均覆宋本和明鄭玄撫刻本,二本關(guān)于詩人編排的卷次不同,各卷收錄詩人的起限不同,作家作品的收錄數(shù)量亦不同,哪一種版本更符合原貌,是《玉臺新詠》研究的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玉臺新詠》體例的分析,結(jié)合北宋晏殊《類要》所引《玉臺新詠》,認為明趙均覆宋本是符合徐陵原貌的真本,而鄭玄撫本則是后人改動的結(jié)果。這個研究為解決《玉臺新詠》編纂目的和編輯時間提供了堅實的依據(jù)。

74.《宮體詩論》,《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1期

本文針對前人將宮體簡單歸為艷情的看法,深入考察了宮體詩發(fā)生,其寫作特征、宮體與永明體的關(guān)系,以及寫作中心的形成等。指出宮體詩是文學新變的產(chǎn)物,這新變包括題材和藝術(shù)形式兩方面。在題材上表現(xiàn)為非政治性和情感上的通俗性,藝術(shù)形式上則繼承了永明體詩的傳統(tǒng),而“轉(zhuǎn)拘聲韻”、“彌尚麗靡”。艷情詩的寫作核心并不是通常理解的蕭綱,蕭繹在荊州與蕭綱互為聲氣,共同構(gòu)成了寫作的中心。

75.《<玉臺新詠>研究二題》,《古典文學知識》2003年第3期

76.《從<文選序>幾種寫、鈔本推論其原貌》,《廣西師大學報》2003年第1期

據(jù)現(xiàn)存五種《文選序》寫抄本,即吐魯番出土唐寫本、日本上野精一氏藏抄本、日本猿投神社藏兩種抄本、日本九條家藏本,與刻本對校,以推論蕭統(tǒng)原貌。

77.《南朝樂府古辭的改造與艷情詩的寫作》,《文學遺產(chǎn)》2004年第3期

78.《<玉臺新詠>編纂研究》,《中國社會與文化》第十九號,日本中國社會文化學會2004年6月

本文本是在東京大學的學術(shù)報告,應東京大學主辦刊物《中國社會與文化》之約發(fā)表。就《玉臺新詠》編纂的相關(guān)問題綜合論述。這次報告中承當時的東京大學教養(yǎng)學部齋滕希史教授提出關(guān)于吳兆宜注本的疑問,遂啟發(fā)我對吳兆宜注本的研究。

79.《“宮體詩”與《玉臺新詠》研究史的檢討》,《學林》,日本立命館大學2004
本文應日本立命館大學《學林》主編芳村弘道教授之約所寫,對《玉臺新詠》自南朝編成后的研究情況進行清理。

80.《<玉臺新詠>版本補錄》,《文史》2004年第3期

劉躍進教授曾經(jīng)寫過《玉臺新詠版本敘錄》一文,本文補充劉文未見或?qū)⑽臄浻胁煌庖姷陌姹居嬍N,故稱《補錄》。

81.《玉臺新詠》校箋(一),《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3輯,學苑出版社2004

本文對清人對《玉臺新詠》???、考訂中涉及到的異文進行材料來源清理,涉及到文獻出處、版本來源等等,目的是理清《玉臺新詠》考校的學術(shù)脈絡(luò),對各家的得失優(yōu)劣、前后承繼關(guān)系,一目了然。至于判斷文字確否,非本文目的。

82.《南朝社會的變化與艷體詩風的形成》,載日本六朝學會主辦《六朝學術(shù)學會報》第七集,2006年3月

本文是在日本六朝學會上的報告,并在其刊物《六朝學術(shù)學會報》上發(fā)表。文章從南朝社會變化的角度對梁代出現(xiàn)艷情寫作現(xiàn)象進行解釋,認為以《玉臺新詠》代表的宮體詩風,并不是蕭綱君臣獨有的行為,甚至也不是有梁一代所能形成的。它的產(chǎn)生,其實是南朝皇權(quán)政治俗文化的產(chǎn)物。南朝自宋以后就出現(xiàn)了由武轉(zhuǎn)文的現(xiàn)象,宋代皇家出身于庶民,齊、梁二代出身于低級士族,以他們?yōu)橹鲗У奈幕瘍A向與東晉的門閥士族典雅文化不一樣,他們對文化的要求向世俗化、享樂化發(fā)展。世俗化、享樂化的主要表現(xiàn)是對俗文化赤裸裸的追求。這個背景里,這三代開國功臣子弟也紛紛由武轉(zhuǎn)文,如到氏(始于到彥之)、柳氏(始于柳元景)、劉氏(始于劉勔)、蕭氏(始于蕭思話)諸家,文化追求皆是俗文化,所以出現(xiàn)了艷情寫作自然的。

83.《三蕭論》,《中文自學指導》,華東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2006年
84.參加《中華文明史》“先秦至隋部分文學史”撰寫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85.《中國文學作品選注》(魏晉南北朝分卷主編),中華書局2007年
86.《日本猿投神社藏<文選>古寫本研究》,《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四輯,中華書局2007

日本猿投神社藏有《文選》古寫本二卷,一為弘安五年(1282)寫本,一為正安四年(1302)寫本,是日本現(xiàn)存最早的加點本。這兩個寫本可校后刻本訛謬處很多,對研究蕭統(tǒng)原貌是非常珍貴的文獻。二本中的弘安本較正安本以及九條本更接近于蕭統(tǒng)原貌。

87.《略論紀昀的<玉臺新詠>研究》,《人文中國學報》第十四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紀昀對《玉臺新詠》用功甚勤,先后批、校數(shù)次,最終完成《玉臺新詠考異》,解決了《玉臺新詠考異》中許多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具有極高的學術(shù)價值。同時紀昀以其學界領(lǐng)袖的身份,用力于集部,其???、考訂的方法,對乾嘉學風的形成是起到了示范作用的。但學術(shù)界對紀昀的這種研究卻沒有深入的認識,本文比較全面地清理了紀昀的幾次批校本,對《玉臺新詠考異》一書冠其父紀容舒名的原因作了分析,基本理清了紀昀《玉臺新詠》研究的過程。文章最后對《玉臺新詠考異》一書的主要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

88.《玉臺新詠》校箋(二),《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四輯,學苑出版社2008

89.《略說<左傳>的敘事》,《人文與社會》卷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90.《曹植與甄妃的學術(shù)公案》,《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年第1期

有關(guān)《洛神賦》“感甄”一說,是曹植與甄妃的一段公案,自南宋尤袤刻本《文選》李善注印有這段故事以后,流傳滋廣。本文指出尤刻本所附李善注為后人闡入。同時勾稽史料認為附會曹植和甄妃關(guān)系的傳說,在中唐時期已經(jīng)流傳。但東晉顧愷之所作《洛神賦圖》中宓妃所用的靈蛇髻,與晉陸翽《鄴中記》中甄妃發(fā)明靈蛇髻的記載亦相印合,雖不能確證此傳說產(chǎn)生在東晉時,亦不失為有趣且可以進一步討論的史實。
91.主編《詩心抉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92.《游國恩文選》(與常森教授合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紀念系里前輩學者,游國恩先生于我屬太老師(業(yè)師曹道衡先生從游先生受學),故由我主編游先生文選,以盡后輩的敬意。

93.《“文選學”的發(fā)展與《文選》版本研究》,鄭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94.《略說<左傳>借<春秋>宣揚自己的思想》,《藝衡》第三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6月
95.《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的成就》,《中華讀書報》,2010年11月3日第7版
96.《略說上古的史官文化傳統(tǒng)》,《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年第2期,鳳凰出版社2011年4月。
97.《古樸真率,忠義自肺腑流出—讀諸葛亮<出師表>》,《文史知識》,2011年第4期

98.《北大漢簡<反淫>簡說》(合作),《文物》,2011年第6期

2009年我和邵永海教授參加了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中心北大藏漢簡的整理工作,承擔《反淫》一篇的整理工作。此文是初步整理后的簡介。

99.《文選集注》的發(fā)現(xiàn)、流傳及整理,《文學遺產(chǎn)》2011年第5期

《文選集注》是上世紀初在日本發(fā)現(xiàn)的重要文獻,是集唐人五種《文選》注的集注本,原為一百二十卷,但存世僅二十馀卷。此事在當時引起轟動,不久《文選集注》開始流散,有散存于日本藏家者,有被中國學者帶回者。三十年代日本金澤文庫長關(guān)靖開始多方查尋失散《文選集注》的下落,同時圍繞《文選集注》的作者和年代,中日學者都進行了熱烈討論。本文就《文選集注》發(fā)現(xiàn)、流傳和整理經(jīng)過,搜集資料,敘其本末,澄清了諸多前人研究中的疑問。
100.《日本宮內(nèi)廳藏<文選>卷二研究》,《國際漢學研究通訊》,2011年第3期,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9月
日本宮內(nèi)廳藏原西原寺家《文選》寫本一卷,書于西園寺家記《管見記》紙背。所抄《文選》分兩部分,前半是《東京賦》至《南都賦》上半,后半是《南都賦》下半。本文與刻本詳加比勘,認為它當出于李善注本,其底本當在唐初,故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101.《略說壽普暄批正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十三輯,鳳凰出版社,2011年5月。

筆者購得民國學者壽普暄先生所藏范文瀾《文選雕龍注》,批語甚豐,經(jīng)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可以填補民國期間《文心雕龍》研究史空白。

102.《<史記>與傳記文學傳統(tǒng)的確立》,《上海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103.《說南朝文學的巧言狀物》,《中國言語文化》,韓國語文學社,2012年2月

104.《曹道衡先生文學史研究的成就與啟示》,《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4期摘錄。

曹道衡先生是當代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最優(yōu)秀學者之一,他在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是當代古代文學研究最高水平的成果。他的研究方法非常值得總結(jié)。本文是我和我學生蔡丹君合寫,我們從一切研究從史料出發(fā)、以專題研究帶動文學史研究等方面試圖說明曹道衡先生的研究特點。

103.《四庫全書》所收《玉臺新詠》底本非宋本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2期
《四庫全書》所收《玉臺新詠》,據(jù)其提要,稱為宋本,學術(shù)界向無疑問。本文的研究結(jié)論是,《四庫全書》所收這部《玉臺新詠》其實是明末趙均覆宋本,而且是第三次印本。

105.《玉臺新詠》趙氏覆宋本的刊印,《文獻》2013年第4期

學術(shù)界常所使用的《玉臺新詠》,主要是由古典文學刊行社據(jù)向達所藏影印本,以為趙均覆本即如此。實際上趙均覆本前后至少有三次印本,第一次印行后,趙均又作了較大修字印行,是為第二次印本。其后版片賣掉,為秦中張氏所得,版片已經(jīng)有損,刻字多有磨損漫漶,所印本即第三次印本。向達先生所藏并為古典文學刊行社影印者,即此印本。本文通過調(diào)查多種趙均覆宋本,述其經(jīng)過,將趙均三次印本據(jù)其特征分別命名為初刻初印本、初刻修字印本、補板后印本,結(jié)論是趙均覆宋本以第二次印本最佳。

2018年,本人與中華書局合作將第二次印本與國家圖書館藏清人抄宋陳玉父本合併影印出版。

106.《出土文獻給我們的啟示——以清華簡<尚書·說命>為例》,《文藝研究》2013年第4期
清華所收戰(zhàn)國簡,是當今出土文獻最為豐富、也最富價值的材料,其中有被整理者稱為《尚書·說命》者。本人對此提出疑問,認為清華簡公布的題為《傅說之命》的文獻,共分三篇,其上、下二篇文字皆不見于先秦文獻稱引,中篇所引內(nèi)容,與先秦文獻所稱引的順序也往往不合。整理者稱由此一篇出世足可證明偽《古文尚書》之偽,我以為偽《古文尚書》固然是偽作,但并不能據(jù)這一篇文獻證明。我的觀點是,不可徑稱《傅說之命》便是《尚書·說命》,更可能是戰(zhàn)國流傳的有關(guān)傅說文獻中的一種。

107.《由<類要>論證<玉臺新詠>原貌》,《漢學研究通訊》第7期,2013年8月

2001年我在寫作《論<玉臺新詠>的編輯體例》時,曾遍查唐宋類書,以尋找唐宋時期類書中引《玉臺新詠》的材料,目的是考查后世流行的《玉臺新詠》哪一種更合于原貌,《類要》便是這個時候查閱并利用的類書。我在《類要》中搜集近二十條引《玉臺》的材料,與明通行本和趙氏覆宋本相校,結(jié)果顯示全部與趙氏覆宋本相合,由此證明趙氏覆宋本是徐陵所編本?!墩?lt;玉臺新詠>編輯體例》主旨是研究《玉臺》體例,《類要》材料作為引證,本文則重點討論《玉臺新詠》原貌,故據(jù)《類要》詳細加以討論。

108.《略說先秦的語體與語書》,《中山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

本文搜集先秦及漢初文獻中有關(guān)“語”的材料,論述先秦時期語體和語書的特征。

109.《文選版本研究》(增訂本),世界圖書出版社公司2014年

本書是在2000年所出《文選版本研究》一書的增訂本,此本對原書的訛誤作了修改,又增加了2000年后所撰寫的《文選》版本研究文章8篇,主要是日本所藏珍貴寫本,也是第一次由中國學者所作的研究。

110.《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的研究》,《文學遺產(chǎn)》2014年第1期筆談

是本人同題論文的摘要,主要闡述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的目的、方法和研究意義。雖然在當前學術(shù)國際化的背景下,中國學者應該走出去,應該具有更為廣闊的學術(shù)眼光,但是輕視本國學者的研究,對本國學術(shù)傳統(tǒng)肆意加以歪曲和貶低,則更應引起我們的注意。這是本文撰寫的目的和意義。

111.《論曹操的樂府詩寫作》,《銅仁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本文是在哈佛大學東亞系的學術(shù)報告。重新認識曹操樂府寫作的動機和方式,認為曹操寫樂府是出于當時軍事和政治活動需要。

112.《20世紀<文選>學研究》,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

113.《<玉臺新詠>二馮校本、吳兆宜注本及徐乃昌刻本略說》,《中國文化研究》2014年冬之卷,2014年11月
114.《<玉臺新詠>趙氏覆宋本系統(tǒng)諸版本略說》,《臺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

115.《曾國藩輯評<昭明文選>》解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

116.《魏晉名士與東晉名士風度》,《人民政協(xié)報》2015年

117.《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反淫>簡說》,《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
《反淫》是北京大學入藏西漢簡書,本人整理后對其文本性質(zhì)、特征及與《七發(fā)》的關(guān)系、其所具有的文學史意義等展開深入研究?!斗匆返陌l(fā)現(xiàn),為漢賦與《楚辭》的關(guān)系建立了實物聯(lián)系,是出土文獻在文學史研究中最為重要的材料,其價值和地位都遠超《神烏賦》。

118.《毛詩序作者略說》,《北京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

本文圍繞《詩經(jīng)》學史上關(guān)于《毛詩序》作者為衛(wèi)宏以及國史的說法展開討論,搜輯排比有關(guān)經(jīng)、史材料,論證衛(wèi)宏和國史之說皆不可信。同時對前人所說的續(xù)序,也認為應該具體看待,有些被認為是續(xù)序的,其實在《毛傳》中已有相應的文字,所以不一定都是出于后人所增。

119.《怎樣讀文選》,《中華讀書報》,2016年6月29第8版,“名家見解”專欄

120.《中國上古時期文獻寫、鈔特征及其文獻學意義》,《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6年第4期

2015年本人主持召開了“中美學者對話—中國古典文獻的閱讀與理解”學術(shù)討論會,本文即會議論文。召開這次會議的原因,就是針對當前存在的中國學者與海外漢學家在對中國古典文獻閱讀和理解往往有不同的情況,目的是通過對話,了解彼此觀點的材料和理論依據(jù),以便加強勾通。海外學者來自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國內(nèi)學者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首都師范大學、國家圖書館、北京外國語大學。這是國內(nèi)第一次召開這樣的會議。本文對中國上古時期文獻的寫、抄特征作了描述,并對文獻保存、使用的狀況作了材料考稽,明確說明上古時期文獻中的經(jīng)部、史部是穩(wěn)定文獻,是有定本的,子部情況略為復雜,但也不能過分夸大其不穩(wěn)定性,文獻表明,先秦諸家的學派特征還是很鮮明的,學術(shù)派別具有明確區(qū)別。本文特別強調(diào),由先秦文獻建立起來的學術(shù)規(guī)則、方法,是中國學術(shù)傳統(tǒng)的核心內(nèi)容,否定先秦文獻的穩(wěn)定性,將會對中國學術(shù)傳統(tǒng)帶來嚴重的破壞。此外,關(guān)于學術(shù)界提出的寫本時代,本文明確指出,寫、抄本是針對刻本而言,其概念產(chǎn)生在刻本出現(xiàn)之后,不能用以概括唐以前文獻。

121.《漢魏六朝文學與文獻論稿》,商務印書館2016年

選集本人自1984年以來的學術(shù)論文。

122.《魏晉南北朝文學史》(馬工程《中國文學史》),主編,高教出版社2016年

參加由袁世碩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負責《魏晉南北朝文學史》部分。較之前各種同題文學史有許多新綱目和新內(nèi)容。

123.《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商務印書館“中華當代學術(shù)著作輯要”2017年
本書1995年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社未讓本人校稿,書出之后,發(fā)現(xiàn)錯謬太多。2017年商務編輯“中華當代學術(shù)著作輯要”,收入本書,本人重加校訂,雖內(nèi)容未作大改動,但文字可信,已無遺憾。

124.《圍觀:公元前710年宋國的弒君事件》,《讀書》2017年第6期

125.《先秦文獻的傳世》,《光明日報》2017年6月19日第13版

126.《<玉臺新詠>與南朝文學》,中華書局2018年

本人自2001年研究《玉臺新詠》,前后費時15年之久,本書所收皆專題論文,皆在各雜志發(fā)表過。本研究于2010年獲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亦受高校古委會項目基金資助。出版后獲北京市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127.《<文選學研究>輯刊卷首語》,中華書局2018年

128.《日本五山版<春秋經(jīng)傳集解>考論》,《中國古籍文化研究-稻畑耕一郎教授退休紀念論集》,早稻田大學中國古籍文化研究所編,日本東方書店2018年

本文是對日本慶應大學斯文庫所藏五山版《春秋經(jīng)傳集解》的研究。五山版《春秋經(jīng)傳集解》是覆刻南宋興國軍學本,興國軍學本在中國久已佚失,但流傳至日本,且對日本的《春秋經(jīng)傳集解》的刊刻以及《春秋》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山版不僅依原貌雕刻,并且在刊前作了不少校勘,更加完善了興國軍學本,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獻價值。此本原由島田翰藏,是足利學校舊藏品。日本學者山井鼎撰《七經(jīng)孟子考文》采用為?!洞呵镒髠鳌返妆荆`作為宋本,此為本文首次揭出。因此影印此本,對《春秋經(jīng)傳集解》版本價值和中日文化交流史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129.《正本清源—<玉臺新詠>的編纂和刊刻》,《讀書》,2018年第7期。

130.《<尚書>文體的形成》,《光明日報》2018年7月23日第13版

131.《再談曹道衡先生文學史研究的成就與啟示》,《中華讀書報》2018年6月27日第16版

132.《論賦的起源與賦文體的成立》,《北京大學學報》2018年第5期

本文在2008年已經(jīng)寫好,并在不同場合作過報告,但直到2018年才交由《北京大學學報》發(fā)表,其間不斷思考和補充材料,以期成熟。2009年整理《反淫》,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又得到了新材料的支持,對本文觀點和結(jié)論也更有了信心。

關(guān)于賦的起源和文體的形成,有源于楚辭、源于六詩、源于縱橫家文、源于諸子等各種不同說法,學術(shù)界根據(jù)漢代辭賦作品的不同體制,區(qū)分為騷體賦、大賦、小賦等類別,又據(jù)時代先后,以騷體賦最早產(chǎn)生,漸漸影響到大賦的產(chǎn)生。在這個基礎(chǔ)上研究賦的起源,其實混淆了賦文體產(chǎn)生的歷史時段,因而對漢代辭賦出現(xiàn)的不同面貌,不能提供合理的歷史依據(jù),故解釋也就往往糾纏在一起,難以說明賦文體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經(jīng)過對歷史材料的梳理可知,在賦文體建立的過程中,楚辭的影響其實很晚,最少到漢武帝時才由南方傳到北方,經(jīng)過由南入北的辭賦家如枚乘等人的努力,以楚辭體與北方流傳的以鋪敘風物為特征的雜賦結(jié)合起來,遂在枚乘、司馬相如等人手中建立起一種新型文體——大賦。

本文發(fā)表后為《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高等學校文科學術(shù)文摘》全文轉(zhuǎn)載?!缎氯A文摘·論點摘編》亦摘要發(fā)表。

133.《<春秋經(jīng)傳集解>經(jīng)注本宋版略說》,《中國典籍與文化》2018年第4期

現(xiàn)在所知的《春秋經(jīng)傳集解》宋版主要有興國軍學本、江陰郡刻本、撫州公使庫本、臨川郡江 公亮跋刊本、蜀刻大字本等。這幾種經(jīng)注本產(chǎn)生的時代較早,較能接近杜預《春秋左傳注》的原貌,因此 對研究《春秋左傳》具有重要的版本價值。通過文字比勘,興國軍學本與撫州公使庫本、江陰郡本、臨 川郡江公亮跋刊本似非同一版本系統(tǒng),諸經(jīng)注本多與金澤文庫卷子本同,興國軍學本往往有異,而這些 相異之處卻顯示出興國軍學本珍貴的版本價值。江陰郡本和撫州公使庫本雖有一些優(yōu)于興國軍學本的地方,但總地看來,仍然以興國軍學本為優(yōu)。

134.《略說三家詩中的魯詩》,《新漢學的學術(shù)再造》,三聯(lián)書店,2018年

135.《五山版春秋經(jīng)傳集解解題》,《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16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136.《百年<文選>學研究回顧與展望》,《古代文學前沿與評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學科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137.《論建安文學批評的發(fā)生》,《文學評論》2019年第1期

本人近年來試圖從文學現(xiàn)象的發(fā)生中尋找其產(chǎn)生的原因,發(fā)生之初,往往有許多被后人忽略的內(nèi)容,從這個方面入手,多問幾個為什么,實能夠得出不一樣的結(jié)論。本文便是這種研究方法的實踐,所得結(jié)論的確對建安文學批評的發(fā)生更能作出符合實際的解釋。建安文學批評的代表當然是曹丕的《典論·論文》,但為什么曹丕的能夠在這個時候?qū)懗鋈绱顺墒?、全面的文學批評文章?除了文學興盛以外,還有什么更直接的誘因?通過對《典論·論文》內(nèi)容的深入分析,結(jié)合漢末發(fā)生的社會、政治諸事件,本文提出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是產(chǎn)生曹丕寫作《曹論·論文》的直接誘因。瘟疫奪去了許多人生命,其中有與曹丕朝夕相處的建安諸子,這促使了曹丕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并由此轉(zhuǎn)向文人寫作的價值諸相關(guān)問題思考。

138.《孔子修<春秋>與<春秋>義例論》,《文學遺產(chǎn)》,2019年第2期

本文是研究《春秋左傳》的一點體會?!洞呵镒髠餍Wⅰ肥俏?009年參加北京大學《新編十三經(jīng)》項目的工作,2015年又擴大內(nèi)容,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前此發(fā)表的諸版本研究文章,皆是這個項目的成果。我的研究,總是先從版本清理入手,所以有好幾年在調(diào)查版本,比勘異同,了解諸本特征,以便深入對《春秋左傳》的了解。《左傳》之注,難點不僅在字詞,通過了解經(jīng)義,進入經(jīng)學,方能深知《左傳》。了解經(jīng)義,義例是關(guān)鍵,本文是我對傳統(tǒng)經(jīng)學中孔子是否修《春秋》和《春秋》是否有義例的回應。有人說這是老問題,沒有研究的價值,其實這是不懂的人說的話。中國大陸自1949年以來經(jīng)學湮滅,沒有人知道義例為何事,更無研究,則出自何種自信說這是老問題不值得研究?《左傳》非徒知其事件便謂能通,淺學無知者無畏之言不足為據(jù)。
139. 《先秦文學文獻學的性質(zhì)、特征及研究方法》,《文獻》,2019年第5期
近年來為北京大學中文系諸生開《先秦文學文獻學》課,此為第一課內(nèi)容,是對先秦文學文獻的性質(zhì)、特征的解說。文稿投給《文獻》,得以發(fā)表,但卻刪去后兩節(jié),以至論述不全面。故才有在《南洋中華文學與文化學報》發(fā)表《先秦文學文獻學芻議》一文,特此說明。

140.《左傳如何讀·上》,《人民政協(xié)報》2019年7月1日

141.《左傳如何讀·中》,《人民政協(xié)報》,2019年7月29日

142.《左傳如何讀·下》,《人民政協(xié)報》,2019年8月12日

此為國家圖書館講演稿,亦收入《風雅風骨風趣》,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143.《禮樂文明下的樂文化說》,《讀書》2020年第9期

144.《竹添井井<左氏會箋>成書略窺》,《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21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竹添井井是日本江戶時代著名漢學家,他的《左氏會箋》是近代《左傳》箋注的代表性著作。本人赴日本靜嘉堂看書,查閱到竹添井井《左氏會箋》稿本,發(fā)現(xiàn)他前后幾次易稿,書名亦不一。這說明竹添井井對如何注《左傳》,前后經(jīng)歷了多次反復,題目反復修改,最后才定為《左氏會箋》。定名不同,說明竹添井井對注解的目的、體例有不同的認識和考慮。靜嘉堂藏竹添井井稿本共有三種,分別為二冊本題名《卷子本左傳會箋》、八冊本題名《春秋經(jīng)傳補解》、二十五冊本《左傳杜氏集解補解》等。經(jīng)研究,我認為二冊本最接近竹添井井定本。

145.主編《<春秋>學的新視野與新方法—<春秋>三傳研討黌門對話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本書是2017年11月由本人主辦海峽兩岸《春秋》學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
146.《也談先秦文獻所謂寫抄本問題》,《歷史與建構(gòu):文學史研究與書寫》,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1年

本文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報告過,主要是針對當前學術(shù)界部分學者,對先秦文獻以不穩(wěn)定性加以否定的傾向。本文指出,先秦文獻并非以口傳為主,西周時王官之學皆以書寫文獻為主體,文獻皆有職司主管,文化非庶民可有,教育有大學、小學,受教者自世子公卿大夫士之子,以及鄉(xiāng)遂所進賢能之士,教材則以六藝為主。能行政、能外交、能教育,則見必有穩(wěn)定性文獻,故《左傳》記大夫賦《詩》,彼此皆明其義,是見《詩》為通行之本。故所謂“抄本時代的經(jīng)典都存在不斷疊加完成的情況”的說法是不符合先秦文獻實際面貌的。

147.《先秦文學文獻學芻議》,《南洋中華文學與文化學報》,2021年11月版

148.《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性質(zhì)和特征》,《國學要義講讀》,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1年
【作者簡介】
傅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十問十答 | 顧農(nóng)教授深入解讀《文選》各版本
黃靈庚:《楚辭》文獻的集大成之作
中國學術(shù)名著提要|《文選》[梁]蕭統(tǒng)
宋展云:《文選集注》中江淹《雜體詩》的研究價值——兼論先唐文本研究的方法
發(fā)現(xiàn)“宋本”陸機集側(cè)記
20世紀的《文選》學研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