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在我們常人看來,這是一種做人的美德,可在孔子眼中,這種人只是小人而已。
這里的小人,并不是罵人的話,不是指我們認為的那種“壞人”,而是與大人相對,意思是心量比較小的人。孔子之所以說這種人是小人,是因為這種人固執(zhí)己見,不懂變通,沒有中庸的智慧?!俺n硁然”,是說這種人就像敲打石頭時那種堅硬的聲音,死犟死犟地,一點不懂得隨機應(yīng)變。
《孟子.離婁篇》里講過:“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是儒家的第二代表,后人尊稱他為亞圣,他這句話就是對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這句話的補充和說明。孟子進一步告訴我們,做人講誠信,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一定要與義相和。什么是義?就是對國家、對社會、對大眾有利益,有好處,這樣的誠信是要講的,是要言出必行的。
反過來講,對于那些不符合道義的事情,是對國家、社會、大眾有害的人和事,就沒有必要去遵守誠信的規(guī)則,否則的話,明知道對方去害人,去做壞事,還要信守承諾去幫助他,那就是頑固不化、助紂為虐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以前不知道所做的事情是錯的,現(xiàn)在知道錯了,就不能將錯就錯,一條道走到黑,就應(yīng)該及時改正,不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不叫不守信用,這叫“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還有一種我們平常常說的“善意的謊言”,都是為了安撫人心,為了救助別人,難道這就算沒有信用嗎?不算呀!比如一個得了癌癥的病人,如果你不告訴他,他可能還會像平常一樣,好好地活著,可一旦你告訴他得了絕癥,沒有多少日子了,那往往就會增加他的恐懼感,讓他的疾病惡化的更加快速。
所以說,凡事都不是絕對的,誠信固然是美德,還要看是什么事情,還要看在什么情況下,不能一概而論。
古人講言教不如身教,孔子不但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孔子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在要離開衛(wèi)國時,發(fā)現(xiàn)有人要謀反,他就準備回到衛(wèi)國的國都,把這件事告訴衛(wèi)國君主。結(jié)果被謀反的人知道了,人家就把他包圍了,但因為他是孔子,對方也不想殺了他,所以就要孔子發(fā)誓,肯定不回國都告密,才肯放孔子一行人走??鬃泳桶l(fā)誓說,我不回去見國君,對方就相信了,因為孔子是圣人,怎么能說話不算話呢?
可是人家剛把他們放走,孔子就對弟子們說,咱們馬上回國面見國君。子路就不理解,老師你都發(fā)誓了,怎么還能違背誓言呢?孔子就說,被威逼的時候所發(fā)的誓,可以不去堅守,而且我們是為了衛(wèi)國的安危,怎么可以計較個人榮譽得失呢?所以說孔子是大人,不是小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