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學而第一》中,有一段孔子與子貢的對話: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p>
這句話什么意思呢?就是子貢問老師:“一個人雖然貧窮,但卻不會去諂媚巴結他人;即使富裕無憂,也不會驕傲自大,這種人怎么樣呢?”
孔子說:“這種人還算是可以的了。但是呢,不如這一種人更好,就是貧窮但仍然保持快樂,富裕但仍然能夠守好禮節(jié)的人。”
子貢這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雖然很優(yōu)秀,但還是比較容易驕傲的。他所說的“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其實就是在說他自己,他覺得自己做得已經非常好了,所以就想讓老師幫他驗證一下。結果呢,孔子在認可他的基礎上,又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貧而無諂”,僅僅是君子固窮中的“固窮”,是在自己貧窮時保持自己尊嚴的最后底線;“富而無驕”,也只是一種消極的不作為。這兩種行為的心理中,仍然存在貧富的對立觀念,只是強制自己不表現在言語行為上,所以這種行為,算不上一種超脫的人生認知境界。
而“貧而樂,富而好禮”,則是完全把“貧”與“富”的觀念忘掉,心中根本就沒有“貧富”這個概念,貧也好,富也好,一切隨緣,根本不會去在意,完全是以發(fā)自內心的生命喜悅和謙仁禮讓作為生活的內容和準則,他的這些行為表現和人生準則,與富貴無關,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貴,他都是本色出演,不為物累,不為欲傷,這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賢人君子,是真正懂得生活、會生活的人。
其實,一個人生活得是否快樂幸福,跟貧窮富貴無關,關鍵在于心態(tài)。我們仔細觀察周圍的人,很多人雖然很窮,但卻過得很快樂,每天都能聽到他的歡聲笑語,每天都能看到他滿臉充滿喜悅的樣子。而有些人雖然且富且貴,要啥有啥,但在他臉上,每天都看不到一個笑容,總是心事重重,郁郁寡歡。有的窮人一天賺了一百塊錢,他就很開心,很知足;而富人一天賺一千塊錢,卻還覺得不夠,還覺得太少,根本高興不起來。這都是因為心態(tài)問題,跟金錢物質的多寡,沒有關系。
比如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就是達到這種最高人生境界的人??鬃臃Q贊他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在這樣簡陋的生活條件下,依然不改其樂,就是因為在他心中,早就消除了貧富的概念,貧富對他早就無所謂了,他的心只在道中,不會受外在的生活條件所影響,這才是真瀟灑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