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所在杜甫草堂
成都,讓人向往的地方。巴山蜀水,成都是重心所在。有杜甫草堂在,更是讀書人應該一去的勝地。
草堂,杜甫流寓成都賴以棲身之所,歷經(jīng)風雨,迄今已一千多年了。杜甫離開成都后,草堂便傾毀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jié)之。雖然稍顯簡陋了些,終是基礎得立,為草堂延續(xù)于今開拓出一個局面。至宋代,又重建,并繪杜甫像于壁間,草堂始成祠宇。此后歷朝均有修葺,最大的兩次是在明弘治和清嘉慶年間,投以巨資,擴以規(guī)模,基本上奠定了今日的格局。
觀瞻處,果然一派清雅氣象。門前,浣花溪蜿蜒而過,水流淙淙,綠樹掩映,鸕鶩回翔。游人甫至,便先自感受了一派清寧。
移步前去,便是照壁和正門。由此一路瀏覽開去,可盡得全貌。中軸線上,大廨、詩史堂、工部祠依次而進,兩側(cè)則配以回廊及附屬建筑。其間,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疊翠,顯得古樸典雅,莊嚴肅穆,又清朗秀麗,靜謐幽深,真一處佳境在。怪不得成都本地人也趨之若鶩,流連忘返,這其中也自然融進了人們對詩圣的景仰之情。
工部祠東側(cè),建有紀念碑亭。碑體鐫刻“少陵草堂”四字,為清人愛新覺羅·允禮所書。這座碑亭,已經(jīng)成為草堂的標識。
碑亭北側(cè),就是茅屋了。茅屋傾毀之后,原已無存,這次修復還是緣于游客的埋怨。千里迢迢來看草堂了,連個草堂的影子也沒有,豈不讓人遺憾。于是有關(guān)部門采納善言,籌以款項,茅屋便得以重新修建起來。
茅屋雖是新建,卻也形之有據(jù),“清嘉慶十六年刻杜甫草堂圖”以及杜工部詩古籍本中之圖繪,都援以為引,以為憑借。主房正位而立,旁側(cè)輔以配房,竹木以為體,黃泥以為墻,茅草遮苫以為頂,通體組合雖不得原始摹本,可觀瞻之下那巴蜀民居之獨特風韻已流溢出來。房前屋后,再輔以竹籬、花徑、菜園、藥圃,清樸中透著儒雅,村野里含著真趣,宜人醉人,只差杜老詩人在那里揮毫潑墨、低吟高哦了。
在這草堂,杜甫居住了五個年頭,寫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詩歌。這諸多篇什,記錄下主人的草堂日子,也記錄下詩人觸之感之的生活全景?;蚴鞘惆l(fā)襟懷,或是應答奉酬,或是憂國傷時,或是吟風詠物,如同一幅幅草堂長卷。
在社會題材上,詩人則循著其熟慣的現(xiàn)實主義筆法,捕真把確,鞭辟入里,成為治亂興衰、世間萬象的廣角寫真與深度透視。人們說杜甫的詩是詩史,此論鑿鑿。讀一讀他的草堂詩篇,就好像跟著詩人的腳步作了一次草堂游,好像也置身千多年前的唐代蜀郡了。
后來,蜀郡之地也不安定了,茅屋為秋風所破,炊米也斷了供應,甫得安寧的詩人不得不作離別計了。詩人買舟而下,欲出峽而作瀟湘游,只是中途又在夔州耽住下來。
詩人別了草堂,念念之情卻難以釋懷,總是想著他的浣花溪,想著他的花徑、柴門,想著他親手栽植的四棵小松——《四松》:
四松初移時,大抵三尺強。
別來忽三載,離立如人長。
會看根不拔,莫計枝雕傷。
幽色幸秀發(fā),疏柯亦昂藏。
所插小藩籬,本亦有堤防。
終然悵拔損,得愧千葉黃。
敢為故林主,黎庶猶未康。
避賊今始歸,春草滿空堂。
覽物嘆衰謝,及茲慰凄涼。
清風為我起,灑面若微霜。
足以送老姿,聊待偃蓋張。
我生無根蒂,配爾亦茫茫。
有情且賦詩,事跡可兩忘。
勿矜千載后,慘澹蟠穹蒼。
作者:王志敏
◆王志敏:【簡心詩苑】正定開元唐茶印象茶會二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