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曼生,工書畫、篆刻,是清代藝壇一代大師,于藝術涉獵廣泛,而且造詣極高,他的篆刻出入秦漢,繪畫精于山水、花卉,書法以隸書和行書最為著 名,他的隸書清勁瀟灑,結體自 由,穿插挪讓,相映成趣,在當時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風格。
陳曼生的朋友圈里多名人、牛人;無論是官場上的,還是書畫藝術界的,或是文玩收藏界的等等不一而足,都是些高人,且都活躍于他的圈子里。所以身在官場(雖然官不大),陳曼生能夠在書畫金石篆刻紫砂詩詞等等方面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除了自身聰明而好學以外,與他的朋友圈自然是分不開的。
陳曼生“不事苦吟”的詩文,在他那個時代,雖然名氣不是最 大的,但卻能隨意揮灑,直抒胸臆,有自然天成、別有洞天的趣味。三十九歲時,他自題小像說:“古人皆可師,今人皆可友”,“大事不糊涂,小事厭煩數”,這兩句話可謂是他的自我寫照。
只要在江南一帶,曼生都有可能訂制或者與宜興陶人合作紫砂壺。所以曼生任溧陽知縣應當不是曼生壺的初創(chuàng)起點,而是步入曼生壺制作的鼎盛時期。曼生壺的的制作甚至可以追溯至曼生的青年時代。在萌芽時期,可能有曼生壺問世,只是以數量較少,而且面貌特征與后來的曼生壺存在差異。
陳曼生心手并用,與名匠合力制器,投入于紫砂工藝領域,為茶壺等日常用具添加上濃厚的人文色彩,被視為紫砂發(fā)展史上第 一位劃時代、自覺的“文人設計大師”。評論家曹清言:“陳鴻壽的出現(xiàn)改變了昔日文人固有的思想,就是書齋之外另有值得玩味的東西,書生們的天才同樣可以致用?!蔽娜撕椭茐厮嚾嗣芮泻献?,提升了紫砂壺的文化價值。
應該說,有了陳曼生,紫砂壺才完成了它承載的全部美學內涵,從而使紫砂壺邁進了高雅藝術的殿 堂,徹底擺脫了工匠裝飾的流俗之氣。
曼生之趣轉而競結出碩果?!昂厘醋韵病钡穆跁嫿鹗庥至钍廊搜哿?,他把他的喜性、熱情、才華、文識集中到躬身自踐,操刀刻銘,制作壺式樣板,與舊雨新知合作通力,以壺身銘文之字體本身做裝飾,并致力于銘文的可看可玩可味可形可傳。銘文或以儒釋道修身養(yǎng)性的直白,或以古文辭摘句,或以壺形說文,或自作詩詞……不一而足,可謂字字珠璣,妙趣橫生。于是,曼生壺一改清初壺藝的風尚,遂成壺道顯學,成為清中期的壺藝中流,盛極一時,并永為世人寶愛。香港茶具文物館藏有一把《曼生直腹壺》,因壺上署“茗壺第 一千三百七十九”而被專家否認,認為曼壺再多,不至如此多。既然曼生壺涵義及廣,曼生親朋幕友極眾,而合作匠人陶工非止一二人,僅楊氏兄妹就有三員,又有什么不可能。這正是曼生式的熱鬧喜趣。此壺參與制作品定的人員達一十七人,可謂前 無 古 人。壺肩銘文為:“叔陶作壺,其永寶用”。壺壁銘文為:“嘉慶乙亥秋九月,桑連理館制,茗壺第 一千三百七十九,頻迦識”。壺腹銘文為:“江聽香、錢叔美、鈕非石、張老葺、盧小鳧、朱理堂……(等共十五人名姓)同品定并記”。把下有“彭年”印,底鐫“阿曼陀室”?!凹螒c乙亥”即嘉慶二十年,陳曼生正在溧陽任上,“桑連理館”正是曼生府 邸之名,“頻迦”即幕友郭頻迦。此壺實在是值得深究的。近二十人的陣容堪當“眾”字,而如此多人員參與銘壺,且把名姓也集于一壺,相信該是有才氣,有靈氣,并有喜氣的文人所為,為何不是陳曼生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