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葉衍蘭、葉恭綽所編《清代學(xué)者像傳合集》上的陳鴻壽(曼生)造像,淡描輕染,看他手持茗壺于右,舒袖于左,從容著站立,吟笑淺淺間真有一種風(fēng)日灑然的簡靜與恬淡。這是一幅非常合理,又非常忠信的肖像佳作,由此我們可以不乏想象,但絕對也能直觀到曼生的一些人事,最直捷的觀感便是他與砂壺的相伴相親。憑實而論,陳曼生的詩文書畫乃至金石篆刻,雖說精妙逸脫時流,但要于開宗列祖尚未能達(dá),唯與名流陶工捏制砂壺一端,大開風(fēng)尚,流芳世傳,乃百代欣賞,為藝林后世,留下了聲聲佳話。
陳鴻壽(1768~1822),生于乾隆三十三年,卒于道光二年。字頌、又字子恭,號曼生。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他于嘉慶六(1801)年拔貢。朝(廷)考以知縣用,分發(fā)廣東,丁憂服閡,奏留江南,署贛榆縣,補(bǔ)溧陽縣。后擢河工江防同知、遷海防同知。道光二年以風(fēng)疾卒于任所,享年五十有五。著有“桑連理館”詩文詞集若干卷、又雜著等若干卷,惜均未行世。這是《清代學(xué)者像傳合集.第一集》上的曼生像后所附的小傳,比一般的資料還詳盡,只是沒留下做溧陽知縣時的時間,要么是當(dāng)時人人皆知,無需贅述,要么是當(dāng)時已經(jīng)毫無端緒,不便敷衍。葉衍蘭是晚清名宿,第一集是他積三十年之力搜集而功成,每象后必附小傳,而后集則由其孫葉恭綽編定,無小傳。那么這應(yīng)當(dāng)是再傳資料里較可信的了,畢竟葉衍蘭(1823~1898)離曼生在世不是太遙遠(yuǎn)。
有關(guān)陳鴻壽的生平資料很多,但多重復(fù)訛錯,能用者甚少。其實曼生一生以幕客身份居多,他的眾多名號如“種榆仙吏”、“夾谷亭長”等都是這一時期活動的佐證。曼生于詩、古文、詞、書、畫、金石、篆刻皆擅勝,長才名盛?!皣L以書記游幕府間,引來當(dāng)時名公爭相延禮之”。實際他做到縣官已屆中年。文史中有說他是荊溪(宜興舊稱)的縣官。如民國年間李景康、張虹所編《陽羨砂壺圖考》中指出“曼生宰宜及制壺當(dāng)在嘉慶二十一年左右。曼生宰宜僅一任?!辈恢^何據(jù),但據(jù)查光緒八年刻本《宜興荊溪縣新志.乾嘉年間職官表》中根本無“陳鴻壽”之名,另外曼生制壺也不能定格在做官以后。上海博物館藏《曼生銘竹節(jié)砂壺》,由金山縣一座嘉慶八年的墓中出土,墓主乃王玷山,為湖北宜昌府候補(bǔ)道,卒于嘉慶五(1800)年,三年后入葬。此壺至遲也要嘉慶五年制成,那時的陳曼生年僅三十二歲,尚未拔貢,此壺的匠人名款蓋的則是“萬泉”印,那么此物的出土又可佐證曼生癖壺由來己久,且合作匠師亦不止楊氏兄妹矣。
資料中亦有明說他是宰邑溧陽,任職三年,但上任時間又眾說紛紜。幸好,陳曼生于溧陽任上主修了嘉慶《溧陽縣志》。且《溧陽縣志》開首就是曼生的《新修溧陽縣志敘》,敘言末款云:“……嘉慶十有八年六月八日知溧陽縣事錢塘陳鴻壽敘?!鼻迩宄?,那么應(yīng)該是嘉慶十八(1813)年曼生來溧陽的,那時他已經(jīng)四十五歲。原本就盛名在外,且生性豪宕熱情興趣又廣及博涉,各地賢俊更是加緊著踵門結(jié)交,一時名流萃集左右,歌詩酬唱,書畫往來,聲名播及,映照海內(nèi)。
由于飲茶習(xí)俗的改變,紫泥砂壺勃興于明中期,為了品茗也為了雅興,文人士大夫大都愛惜此物。在陳曼生的文人生涯中,書畫金石,樣樣精湛,并愛陽羨砂泥,兼美制壺之癖,大力實踐。因此案犢之暇,辯別砂質(zhì),創(chuàng)立新樣,據(jù)傳曾設(shè)計有砂壺十八式樣或更多。延請當(dāng)時的制壺名工楊彭年等人摶泥制作,又與同寮幕客等共同撰制壺銘,“創(chuàng)意造型,范為茶具,藝林爭寶之;得其一枚,珍逾拱壁,至今稱為‘曼生壺’”。值得一提的是,溧陽比鄰紫砂都城宜興,產(chǎn)茶也極好,所以曼生宰邑期間得有天時地利人和之便,能夠充分持續(xù)他早年雅好砂壺的熱情和意氣,與當(dāng)時的陶工、勝流一同創(chuàng)作捏制欣賞,遂成壺藝發(fā)展的佳話。在溧陽任上該是陳曼生最為意氣風(fēng)發(fā)的一段人生紀(jì)念,曼生逸事于此也極矣。此后他調(diào)任河工,看似擢升,但《陳曼生尺牘》第一通曼生就有:“兩帥欲弟改河工,斷難承教”之語,后又多次提及“河務(wù)棘手之至”(見《陳曼生尺牘》>①,再優(yōu)游飄逸也不堪許多重壓,終于在任上病逝,距溧陽之任僅五、六年光景,也是天妒其才。香港中文大學(xué)文物館藏有《曼生井欄壺》,壺上銘文紀(jì)年為“壬午二月”,這該是曼生最后的絕唱嗎,壬午年正是道光二年,此壺底鐫“為官心存君國”,更是令人憾嘆,陳鴻壽的生平大致如此。
我國已故著名畫家唐云先生不僅精于繪畫,而且也是馳名中外的文物鑒賞大家,生前是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的成員。他尤其鐘愛宜興紫砂壺,藏有紫砂壺中的名品曼生壺多達(dá)十余把,其數(shù)量之多,藏品之精,堪稱獨(dú)步天下。
其實,曼生壺的存世量不一定很少,原因有二:一是其制作年代并不久遠(yuǎn),約為清朝乾壟嘉慶時期;二是當(dāng)初制作的數(shù)量很多,不下數(shù)千把件。但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卻是極少。筆者近日翻遍京城各大拍賣行近幾年的拍賣圖錄,未見一把曼生壺,亦甚覺蹊蹺。大概是藏家們都以為寶物,不肯讓手的原故吧。
所謂曼生壺其始作甬者乃清朝著名文人陳鴻壽(1768-1822),號曼生,浙江錢塘人,生活在乾壟嘉慶年間。他同黃易、趙之琛等并稱西泠八大家,其文學(xué)、書畫、篆刻樣樣精通,才氣過人。他曾在宜興任過三年的縣宰,看過陶工們的勞動場面,甚覺有趣,由此喜愛紫砂器。那時候宜興制壺高手以楊彭年、楊寶年、楊鳳年三兄妹最為出名,于是陳鴻壽手繪十八壺式,與楊家三兄妹合作,創(chuàng)作出名聞一時的曼生壺。
我們今天所能欣賞到的曼生壺一般都在壺底鈐有阿曼陀室銘款,把下署彭年印章。這不能視作陳鴻壽與楊彭年兩人的作品,事實上,為曼生壺作銘的除曼生本人之外,多是他幕中友人如江聽香、郭頻迦、高爽泉、查梅史等人。文章來自微信號ee2266轉(zhuǎn)載請保留.制作者也不是僅楊家三兄妹。曼生壺的創(chuàng)作班子,實則以陳曼生為領(lǐng)銜,由文人、藏家和陶工共同參加的紫砂壺藝術(shù)興趣小組。這種由文人參與的紫砂制作方式,早在明末就已出現(xiàn),而將紫砂茗壺與詩書畫印等藝術(shù)相結(jié)合的風(fēng)氣,的確是經(jīng)陳曼生之手開拓推廣的,這種流風(fēng)余韻一直影響到今天。
香港有位收藏紫砂壺的名家,其有一件曼生壺藏品上刻有茗壺第一千三百七十九頻迦識的銘文,此壺現(xiàn)藏香港茶具文物館?!蛾柫w砂壺圖考》上著錄一件曼生壺,壺腹上刻曼公督造茗壺第四千六百十四等文字,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從這些實物上分析,參加曼生壺制作的陶工,絕非僅僅為楊家三兄妹。1977年在上海金山縣松隱公社王玷墓出土了一件曼生壺,壺腹陰刻單吳生作羊豆用享金文八字,楷書陰文曼生款,蓋內(nèi)鈐陽文篆書陶工名款萬泉,是為證。
曼生壺的制作水平高超,造型精美古樸,百看不厭,其銘文更是典雅,語言優(yōu)美,耐人尋味。唐云先生藏的幾把曼生壺銘文分別是:笠陽日曷,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飲庶幾,永以為好;煮白石,泛綠云,一瓢細(xì)酌邀桐君;不肥而堅,是以永年等等。南京博物院藏曼生扁壺,銘文為止流水以心怡。這些銘文似微言含深義,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曼生壺之所以如此享有盛名,不僅是因為它出自名人之手,詩書畫印合璧,蘊(yùn)含著深厚的文化底韻,更在于它將諸種藝術(shù)有機(jī)地結(jié)合在一起,使紫砂壺藝術(shù)達(dá)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令后人嘆為觀止。
陳鴻壽當(dāng)初手繪茗壺十八式,如今已難以考證其祥?,F(xiàn)存實物三元式膽壺?fù)?jù)信是清代名工邵友蘭仿曼生十八壺式之一,最大的特點是壺內(nèi)設(shè)盛茶葉的膽,設(shè)計頗為科學(xué)。由此推想,曼生壺的設(shè)計在當(dāng)時并不保守。
曼生十八式:圖例詳解
曼生是一位在書畫、金石、文學(xué)上有相當(dāng)影響力的人物,他的篆刻被后世尊為“西冷八家”之一,著有《種榆仙館摹印》、《種榆仙館印譜》:試問有《種榆仙館集》、《桑連理館集》等,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主張“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時見天趣”,從中可以看出他的藝術(shù)審美觀。在溧陽為官期間(嘉慶二十一年前后),當(dāng)時文壇名流麋鹿集,他和錢叔美、汪小迂等關(guān)系甚密,期間又結(jié)識宜興的制壺名手楊彭年、楊寶年、楊風(fēng)年兄妹,對紫砂茗壺產(chǎn)生濃厚興趣,并聚集了郭頻伽、江聽香、高爽泉、查梅史等一批書畫名家共同設(shè)計,創(chuàng)制茗壺造型十八式,每式都撰擬題銘,分別書寫,由楊氏兄妹,邵二泉加制,曼生在壺上題銘書刻,這些加工制作的茗壺正契合了中國文人雅士在美學(xué)上追求幽野之趣的理念,在當(dāng)時極受文人雅士的喜愛,故稱之為“曼生壺”,這就是“曼生十八式”的由來。曼生設(shè)計茗壺十八式,在中國工藝美術(shù)設(shè)計歷史上是一件重要之事,下面就“曼生十八式”及其題識作一一介紹。
一、“石”,銚之制,摶之工,自我作,非周種。
二、“汲置”,苦而旨,直其體,公孫丞相甘如醴。
三、“卻月”,月滿則虧,置之座右,以我為規(guī)。
四、“橫云”,此云之腴,餐之不癯,列仙之儒。
五、“百衲”,勿輕短褐,其中有物,傾之活活。
六、“合歡”,蠲忿去渴,眉壽無割。
七、“春勝”,宜春日,強(qiáng)飲吉。
八、“古春”,春何供,供茶事:誰云者,兩丫髻。
九、“飲虹”,光熊熊,氣若虹:朝閶闔,乘清風(fēng)。
十、“瓜形”,飲之吉,瓠瓜無匹。
十一、“葫蘆”,作葫蘆畫,悅親戚之情話。
十二、“天雞”,天雞鳴,寶露盈。
十三、“合斗”,北斗高,南斗下:銀河瀉,闌干掛。
十四、“員珠”,如瓜鎮(zhèn)心,以滌煩襟。
十五、“乳鼎”,乳泉霏雪,沁我吟頰。
十六、“鏡瓦”,鑒取水,瓦承澤:泉源源,潤無極。
十七、“棋奩”,簾深月迥,敲其斗茗,器無差等。
十八、“方壺”,內(nèi)清明,外直方,吾與樂偕臧。
為了便于壺上題識銘文書畫裝飾,造型以幾何形為主,比較簡潔,壺體有較大的可供裝飾畫?!奥耸健辈鑹厣系你懳募惹胁栌智袎刂煨?,所刻銘文篆、隸、楷、行書都有,行楷古雅,八分書尤其“簡左超逸”,篆刻追蹤秦漢,曼生壺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連理館”印記,壺把下部有“彭年”二字小章。
傳世“曼生壺”,無論是詩,是文,或是金石、磚瓦文字,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占據(jù)空間較大,非常顯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等,都是刻在壺身最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尤其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陳曼生一反宜興紫砂工藝的傳統(tǒng)作法,竟將壺底中央鈐蓋陶人印記的部位蓋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壺蓋里或壺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對於傳說中的『曼生壺十八式』多年來一直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特別是一些曼生壺迷更想知道這十八式是些什么式樣及名稱。成書於一九三七年的《陽羨砂壺圖考》上卷『雅流篇』中,對陳曼生題銘的八件傳器分別作了介紹,其中較明確的壺名有『臺笠壺』、『合歡壺』、『匏壺』、『井欄壺』、『方山壺』、『石兆壺』等六件。
曼生設(shè)計茗壺"十八式",在中國工藝美術(shù)設(shè)計歷史上是一件重要之事,下面就“曼生十八式”及其題識作略微介紹。
一石銚式“挑之制,摶之工;自我作,非周種?!?/p>
二汲直式“苦而旨,直其體;公孫丞相甘如醴?!?/p>
三卻月式“月滿則虧,置之座右,以為我規(guī)?!?/p>
四橫云式“此云之腴,餐之不瞿,列仙之儒。”
五百衲式“勿輕短褐,其中有物,傾之活活?!?/p>
六合歡式“蠲忿去渴,眉壽無割?!?/p>
七春勝式“宜春日,強(qiáng)飲吉。”
八古春式“春何供,供茶事;誰云者,兩丫髻?!?/p>
九飲虹式“光熊熊,氣若虹;朝閶闔,乘清風(fēng)。”
十瓜形式“飲之吉,瓠瓜無匹。”
十一葫蘆式“作葫蘆畫,悅親戚之情話?!?/p>
十二天雞式“天雞鳴,寶露盈?!?/p>
十三合斗式“北斗高,南斗下;銀河瀉,闌干掛?!?/p>
十四圓珠式“如瓜鎮(zhèn)心,以滌煩襟?!?/p>
十五乳鼎式“乳泉霏雪,沁我吟頰。”十六鏡瓦式“鑒取水,瓦承澤;泉源源,潤無極?!笔咂鍔Y式“簾深月回,敲棋斗茗,器無差等?!?/p>
十八方壺式“內(nèi)清明,外直方,吾與爾偕臧?!?/p>
十九井欄式“欄井養(yǎng)不窮,是以知汲古之功?!?/p>
二十鈿盒式“鈿合丁寧,改注茶經(jīng)?!?/p>
二十一覆斗式“一勺水,八斗才,引活活,詞源來?!?/p>
八把傳器上的題銘
大壺-青山竹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笠形壺-笠蔭、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
合歡壺-蠲忿若割、樂善如渴
瓜形-無用之用、八音所重
注以丹泉飲之延年
方壺-方山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
提梁壺-左供水、右供酒、學(xué)仙佛、付兩手為了便于壺上題識銘文書畫裝飾,造型以幾何形為主,比較簡潔,壺體有較大的可供裝飾畫?!奥耸健辈鑹厣系你懳募惹胁栌智袎刂煨?,所刻銘文篆、隸、楷、行書都有,行楷古雅,八分書尤其“簡左超逸”,篆刻追蹤秦漢,曼生壺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連理館”印記,壺把下部有“彭年”二字小章。據(jù)考查,曼生壺不止十八式,至少有四十種樣式。世人所以用『十八式』這個數(shù)字,僅僅是習(xí)慣而已,也許是人到十八歲就表示進(jìn)入成年,也許是中國受佛教影響較大的原因,人們就常常用『十八』來象徵完善、成熟或極至。蓮花是佛教中常見的花卉,菩薩均端坐在蓮花形坐上,蓮花是十八瓣。佛祖釋迦牟尼兩旁有十八羅漢。佛教教義勸人從善,否則作惡多端要打入十八層地獄,其余常見的例子為武俠小說中形容某人武藝高強(qiáng),常說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繪畫上有十八描、音樂上有胡茄十八拍、十八律等等,可以說不勝枚舉
1、井欄: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飲庶幾,永以為好。
2、井欄提梁:左供水,右供酒,學(xué)仙佛,付兩手。
3、鈿合:鈿合丁寧,改注茶經(jīng)。
4、扁壺:止流水以怡心。
5、石瓢:不肥而堅,是以永年。
6、石瓢提梁:煮白石,泛綠云,一瓢細(xì)酌邀桐君。
7、合歡1:八餅頭綱,為鸞為凰,得雌者昌。
8、合歡2: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
9、合盤:竹里半爐火活。
10、臺笠:笠陰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
11、葫蘆:為惠施,為張蒼,去滿腹,無湖江。
12、瓠瓜:飲之吉匏瓜無匹。
13、半瓜:梅雪枝頭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
14、半瓢:曼公督造茗壺,第四千六百十四為羼泉清玩。
15、扁石:有扁斯石,砭我之渴。
16、果圓:山有智珠,使人不枯,列仙之儒。
17、周盤:吾愛吾鼎,強(qiáng)食強(qiáng)飲。
18、漢方:水味甘,茶味苦,養(yǎng)生方,勝鐘乳。
19、瓦當(dāng):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飲之甘泉,青蘿清玩。
20、乳釘:水味甘,茶味苦,養(yǎng)生方,勝鐘乳。
21、鏡瓦:日之光,泉之香,仙之人,樂未央。
22、仿古井欄:維唐元和六年,歲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沙門澄觀為零陵寺造常住井闌并石盆,永充供養(yǎng),大匠儲卿郭通,以偈儧日。此是南山石,將來作井闌,流傳千萬代,名結(jié)佛家緣,盡意修功德,應(yīng)無朽壞年,同勝福者,超于彌勒前,曼生撫零陵寺唐井文字為寄漚清玩。
何為曼生紫砂壺
嘉慶時期,開始流行文人學(xué)士與陶人合作制壺,也可以說正是文化與壺品的契合,才有了今天紫砂壺的發(fā)揚(yáng)光大。嘉慶二十一年,陳曼生在宜興附近的溧陽為官之時,結(jié)識了楊彭年,并對楊氏“一門眷屬”的制壺技藝給予鼓勵和支持。更因自己酷嗜砂器,于是在公余之暇,辨別砂質(zhì),創(chuàng)制新樣,設(shè)計多種造型簡潔、利于裝飾的壺形。隨后,曼生親自捉刀,以俊逸的刀法,在壺上刻雄奇古雅的書體和契合茶壺本身意境的題句。
自此,文人壺風(fēng)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韻味,將紫砂創(chuàng)作導(dǎo)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給予人們視覺上美的享受。在紫砂歷史上便出現(xiàn)了“曼生壺”或“曼生銘,彭年制砂壺”等名詞,表面看來,鐫刻名士和制壺名工“固屬兩美”,實際上,名壺以名士銘款而聞名。雖然寫在壺上的詩文書畫依壺而流傳,但壺隨字貴,這就是名垂青史的曼生壺。
其特點是去除繁瑣的裝飾和陳舊的樣式,務(wù)求簡潔明快。其次是壺身大量留白,上面刻銘文詩句。壺型變換多樣,簡潔流暢,古樸大方。其能流傳至今且對后人制壺產(chǎn)生深遠(yuǎn)影響的除了其壺型的設(shè)計還有其雕刻,自蘇東坡等文人雅士開始在紫砂壺上雕刻書法繪畫后,紫砂壺就具有了特殊文化內(nèi)涵,而曼生壺系列因為雕刻數(shù)量多,流傳廣,自成一個系列,所以在紫砂歷史上是非常有影響力的。曼生壺自從其誕生的那一天起,便成為了藏家追捧的珍品。據(jù)考查,曼生壺不止十八式,至少有三十八種左右樣式。世人所以用『十八式』這個數(shù)字,僅僅是習(xí)慣而已,也許是人到十八歲就表示進(jìn)入成年,也許是中國受佛教影響較大的原因,人們就常常用『十八』來象征完善、成熟或極至。曼生壺在紫砂造型方面有劃時代的貢獻(xiàn),諸多的文章都有評價。而曼生壺的取材是多方面的,如取自然現(xiàn)象的有“卻月”“、“飲虹”“、”橫云”等;取植物的形態(tài)的有“瓜型”、“葫蘆”等;取實用器物的有“鈿盒”、“覆斗”、“牛鐸”、“井欄”、“合斗”“、“笠形”等;取幾何形的有“汲直”、“合歡”、“春勝”、“員珠”、“方壺”等;取仿古器的有“石銚”、“百衲”、“古春”、“延年半瓦”、“飛鴻延年瓦”、“天雞”、“鏡瓦”、“乳鼎”等。而在曼生之前紫砂壺造型大都承襲前代造型,陳陳相因,無甚變化。而陳曼生創(chuàng)造了一批新的款式,一改昔日繁瑣、守舊、題材狹窄的局面,使之簡潔、明快,面目一新,不愧為茗壺造型史上的一次創(chuàng)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