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打了春,赤腳奔”,“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我最初對耕牛的認知,源自小學(xué)《算術(shù)》課本。在此,我們常常遇著這樣的題目:某某生產(chǎn)隊有多少耕地,一頭耕牛一小時能耕多少地,幾天后還剩多少地沒耕等等。后來,看到生產(chǎn)隊的牛時,我才明白原來能耕地的牛就是耕牛,又因它能爬河泅水,亦叫水牛。那年月耕??墒巧a(chǎn)隊不可或缺的好幫手,耕田、耙田或者打場等都非它莫屬,所以,每個隊都飼養(yǎng)著兩三頭,并且有公有母,有老牛也有小牛犢。有的牛角很大,像鐮刀似的彎曲著;有的牛角很短,像是剛剛長出來。公牛一般的都很兇猛,需在它的鼻子上穿上一根金屬的牛鼻鋃,并拴上牽繩,以利于馴服;小牛犢在“六牙”前后,便可訓(xùn)練其耕作。各生產(chǎn)隊都有專用的牛棚,也有專人負責(zé)喂牛、看管牛棚和用牛。
俗話說:“打了春,赤腳奔”,“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在農(nóng)田還沒“漚改旱”時,春耕水田便是牛們的用武之地。太陽升高了,田面上的薄冰快融化了,用牛人則穿著棉襖和短棉褲,赤腳裸腿地在水田里扶著犁深一腳、淺一腳地駕牛翻泥,如果牛走得慢了,或走偏了,就把鞭子一甩,“啪”的一聲,隨后來一句“殺牛剝的,眼睛瞎了!”也許,那牛真的聽懂了主人的罵聲,就較了勁一般,聞聲疾走了幾步。因各個生產(chǎn)隊都有牛在田間耕作,于是,“哈、喔、吁……”連同那此起彼伏的鞭聲,成了田野上“開春”的主旋律。
“漚改旱”后,每到夏秋兩季收種時節(jié),耕牛不但白天要耕田、耙田,晚上還要打場。耕牛在用牛人的吆喝聲中拉著石磙子在場頭不停地打著圈,直到把麥?;虻玖H雺合聛?。后來,生產(chǎn)隊漸漸有了“老虎”和拖拉機,耕牛的勞動負荷才隨之減輕。
耕牛常年吃的是干稻草(只有哺乳期和農(nóng)忙時節(jié)才添些浸泡透的生黃豆或烀爛的麥禾子),每個隊里都有一兩把大鍘刀,用來專門鍘草。鍘草時須兩人配合,一人蹲或坐在鍘刀一側(cè)管著續(xù)草,一人站著雙手握著鍘刀柄用力下切,長而亂的稻草便被切成了碎碎的一段一段的。清明以后,野草日漸豐茂起來,隊長便安排我們十來歲的小霞子剮牛草或放牛,讓牛換換口味。我膽小不敢放牛,只能拼命剮牛草——逐一過秤后按其重量記相應(yīng)的工分。剮牛草不同于擒旱草,須是身高、沒有老根和泥巴的嫰草。而陰暗潮濕的淺水溝里和小河邊的青蘆柴頭和蒿草是牛的最愛,但割時我卻很小心,生怕遇到蛇,有時冷不丁蹦出個青蛙,也把我嚇一大跳。
有一年秋后,生產(chǎn)隊里的一頭老牛終因積勞成疾、醫(yī)治無效而亡。隊長與社員們商議后,決定將其剝了,讓老牛的肉犒勞大伙一年到頭難得嘗腥的苦口。大人們對失去老牛自然心疼不已,而我們懵懂無知的小孩子對有牛肉吃了當(dāng)然格外興奮,人稱“三桃子”的毛頭小伙子竟激動地敲起場頭倉庫檐下的破犁鏵(本是敲其為上工、收工、搶場、開會等信號的),還一邊使勁地敲,一邊高聲喊著:“分牛肉了!分牛肉了!”
聯(lián)產(chǎn)承包以后,各生產(chǎn)隊的耕牛與其它大小農(nóng)具一樣也被抓鬮分給了社員。我家鄰居的男主人或許有多年用牛的喜好,或許是他手氣好,他第一個抓鬮竟將原本由他伺用的那頭母?!靶攀帜閬怼?。他有兩個兒子,讀書都不上進,但放牛、騎牛以及十二三歲就能扶犁耙田,無不令人刮目相看。
1982年我第一次建新房,一般人家平地建房的墻腳基都是由十多個青壯年男勞力抬夯,而我家三間房基只有兩間在平地,一間是在一米多深的廢溝漕里杠土而成,因此,這間墻腳基比其它兩間要多挖深挖寬,不便人工抬夯。于是,開工那天,鄰家牛師傅與同村也用耕牛的姨襟兄各自牽來牛,先將深挖的墻腳基踩實一層,然后填一層干濕土、石灰堿、磚瓦旮旯。這樣,牛一層一層地踩,土一層一層地填,當(dāng)三間墻腳基相平時,再“8”字形,或“目”字形,或“口”字形變換著踩,直到踩平踩實為止。40年過去,我的房屋地基未扎鋼筋籠也從沒“走線”,能不說是那兩頭耕牛功不可沒么?
如今,農(nóng)業(yè)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拖拉機、旋耕機、收割機等,已成了農(nóng)村主要的勞動生產(chǎn)工具,而耕牛在我們古老而又原始的斑斑駁駁的記憶里卻為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最近精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