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允漷
崔允漷: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博士生導師,基礎教育課程研究專家。
崔允漷教授的觀點: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細胞,是課程的現(xiàn)場,是教學的舞臺。課堂變革必須導致學生學習的增值:
——動力值——更想學
——方法值——更會學
——數(shù)量值——知識與技能獲得更多
——意義值——對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更有意義。
基于以上認識,崔教授提出了“什么樣的課是好課?如何進行聽評課?”的問題。他的報告《課堂觀察——走向專業(yè)的聽評課》,以“走向專業(yè)的聽評課”為中心,緊緊圍繞“課堂觀察”,從聽評課制度現(xiàn)存的問題、聽評課思維方式需要轉變、聽評課新范式的建構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如何走向專業(yè)的聽評課的問題。
一、聽評課制度的現(xiàn)存問題
崔教授通過10多年的研究、實踐、總結、體會,感受到傳統(tǒng)的聽評課制度,無論是教研組層面還是學校層面,都缺乏對聽評課的深入研究和有效規(guī)范,聽評課的隨意性較大,存在“去專業(yè)”的問題,效率比較低下。
聽評課的“去專業(yè)”,是指沒有深刻認識到聽評課應是教師專業(yè)生活與專業(yè)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yè)學習的重要途徑,單純的考核性質使一些聽評課喪失了其本身的專業(yè)價值。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即簡單處理、任務取向、不合而作。
——簡單處理。集中表現(xiàn)在:一是進入課堂時,聽評課者自己沒有充分的準備,也沒有與上課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二是聽課過程中,主要關注教師單方的行為,沒有對學生的學習引起足夠的關注,評課時缺乏有證據的觀點。三是評課結果往往只是體現(xiàn)為一個無法解釋的分數(shù)。比如說一位教師得85分,那么這個分數(shù)是怎么來的?它說明什么?15分扣在什么地方?比另一位教師高5分高在何處?比自己前一次的課少3分又少在哪里?并不是能說得很明白。即拿一個所謂的、誰都達不到的標準來評所有老師的課,致使復雜的課堂活動最后變成一個貌似精確的分數(shù),妨礙了現(xiàn)象背后所隱藏的意義的揭示。四是使用結果時往往錯誤類推,用一節(jié)隨機抽到的課(如推門聽課、隨堂聽課)來類推該教師其余的課,或用一節(jié)精心打造的公開課、示范課來類推該教師其余的課。這種類推,很難符合實際。
——任務取向。就是“為聽評課而聽評課”。把聽評課當作任務來做,造成老師們開課并不是為了自身專業(yè)發(fā)展和學生有效學習的愿望,而是為了完成管理層安排的任務。評課時,參與聽評課的老師往往更多地保持沉默,即使發(fā)表意見,也往往過于客套,優(yōu)點一二三,然后再說一些場面話,不能把握要點和實質;要么評課由教研員或專家把持,評課成了“一言堂”,致使聽評課流于形式、低效。
——“不合而作或有合無作”。教育專業(yè)的特性在于合作,在于對話,而聽評課群體中存在三類獨立的角色:一是“評課專業(yè)戶”,該類人自己很少或幾乎不上課,聽評課卻成為中心工作;二是“仿課專業(yè)戶”,聽課僅僅為了模仿;三是“聽課任務戶”,即聽課就是為了完成任務,沒有問題,不去思考,甚至沒有反饋。
簡單處理、任務取向、不合而作的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聽評課應有的專業(yè)性的喪失。
二、聽評課思維方式需要轉變
崔允漷教授指出:要改變現(xiàn)有的聽評課制度,最重要的是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第一,要從簡單思維轉向復雜的思維,即由理論邏輯轉變?yōu)閷嵺`邏輯。變“2≌1+1”的簡單化的思維方式為“2≠1+1”的思維方式,不能片面思考,靜止類推。對一堂課的評價,要考慮個體、時間與空間、情境等因素,把小整體放到一個大整體中去思考。必須正視教學的復雜性,以復雜的思維和觀點去看待教學活動。我們應該認識到,教學的本質是藝術,教學的過程就是決策的過程,它是無序、非線性的,整體與部分共同決定系統(tǒng)。好課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統(tǒng)一在國家課程標準與課堂教學底線這兩個基本點上。
第二,從對立走向理解的思維。一是自我本位,評課人往往都是“由己及人”,如我們經常聽到的“假如我來上這節(jié)課,我會……”;二是責任缺位,如“今天我沒準備要講話,我就隨便講幾句……”;三是角色凝固,上課人、聽課人、評課人角色和地位凝固,沒有認識到聽評課是合作體。因此,在聽評課時需要考慮的:一是充分考慮教師本人的獨特性,挖掘上課老師的優(yōu)勢,尋找特色,少點“補缺”。二是要在評課時,對于存在的問題,最好“體諒優(yōu)先”;三是有“合作心”,樹立共同體觀念,必須基于“現(xiàn)場”,不要作過多的類推或假設。但是聽評課并不是不提問題,而是提有證據的、有針對性的、便于改進的問題。
第三,從業(yè)余走向專業(yè)。在聽評課的思維方式中,最需要改變的就是“用業(yè)余的思維或方法處理專業(yè)的事情”。一是缺乏聽評課的專門知識與技能,關注最多的是“如何教”,而“如何聽評課”往往都是留給校本研修或者教師自己,這就使教師缺乏專門的培訓或專業(yè)引領。二是缺乏專門的“聽評課人才”,有了上課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聽評課的能力。所以,必須明確:一是聽評課是一種評價、反思、對話研究的行為;二是聽評課需要專業(yè)的視覺,那就是關注學生的學習;三是需要對教師進行專門的教育或培訓,使教師學會聽評課,倡導基于證據的分析;四是需要明確聽評課的主體是教師特別是同行(學科)教師,而不是誰都可以充當聽評課者。
三、聽評課新范式的建構——LICC模式
(一)關于什么是聽評課
崔允漷教授認為:聽評課是上課教師、聽課者、評課者、學生構成的一個專業(yè)共同體,即合作體。
要走向專業(yè)的聽評課,必須進行課堂觀察,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重新界定聽評課的概念,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其次組建聽評課專業(yè)合作體,解決“誰來做”的問題;第三提供技術或工具層面的支持,解決“用啥做和怎么做”的問題。
崔教授認為,聽評課是教師專業(yè)的日常生活,是教師在職的專業(yè)學習和教師之間的合作研究。通過參與聽評課,教師可以加深對教育專業(yè)的理解和對學生學習的研究,促進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同時,聽評課也是一種有效的合作研究方式,它為教師的專業(yè)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機會和平臺,教師借助于聽評課共同體,開展自我反思和專業(yè)對話,探究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管理上的問題,促使該合作體的每一位成員都得到應有的發(fā)展。
在聽評課中特別要強調合作。聽評課是教師專業(yè)共同體的合作研究活動,是教師和同伴合作研究課堂。就像打牌一樣,有主體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務、有共享的規(guī)則和互惠的效益。首先,聽評課群體應當是由上課教師、聽課者、評課者、學生等相關人員構成的一個課堂觀察專業(yè)合作體。這個合作體的主要行為是對話、分享。其次,該合作體最重要的是要改變教師傳統(tǒng)的單兵作戰(zhàn)的專業(yè)生活方式,讓他們在日常工作中積極尋找并創(chuàng)造合作機會,面對復雜的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通過對話、傾聽、討論等交流方式,開展多樣化的合作研究。第三,聽評課合作體的形成與成效最終取決于教師群體中的文化,只有形成開放的、民主的、合作的教師專業(yè)共同體文化,聽評課才能真正發(fā)揮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作用。
(二)聽評課的程序
崔允漷教授指出:聽評課要建構新的范式——LICC范式。該范式的構建不僅僅是理念問題,同時需要技術或工具的支撐。他將聽評課的程序歸納為四步:理解課堂、確定觀察點、開發(fā)觀察工具和組織課堂觀察。
第一步:理解課堂。聽評課的觀察與分析框架,基本思路是以“學生學習(L)”、“教師教學(I)”、“課程性質(C)”和“課堂文化(C)”為四個基本維度,選擇多樣化的視角進行分析。在這四個維度中,學生學習是中心,其他三個維度服務于這一維度,并且影響著這一維度的發(fā)展。
比如,“學生學習”這一維度,可以就一堂課中學生參與度、達標水平、學習專注程度、對核心知識與技能的理解程度、有特殊需求學生的滿足程度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當然,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年級,具體的觀察與分析框架也會有所不同,但其中的理念是確定的,那就是把關注老師如何教轉向關注學生如何學。
框架的四個基本維度,對應著四個問題,(1)學生在課堂中是怎樣學習的?是否有效?(2)教師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為是適當?shù)???)這堂課是什么課?學科性表現(xiàn)在哪里?(4)該課堂我的整體感受如何?成功之處和閃光點在哪里?
第二步:確定觀察點。專業(yè)合作體根據合作體的需求和合作體中個人能力的優(yōu)勢或分工的需要確定觀察點,觀察點的選擇要本著可觀察、可記錄、可解釋的原則確定,涉及四個維度中的關鍵行為、要素、創(chuàng)新點、目標達成、教學資源、手段等多種因素,選擇多樣化的視角進行分析,崔教授將課堂觀察的框架設定為4個維度20個視角68個觀察點,并根據四個維度的不同視角和觀察點舉例進行了講解與分析。
維度
視角
觀察點舉例
學生學習(L)
①準備;②傾聽;③互動④自主;⑤達成
如“自主”中的“學生可自主支配的時間有多少?有多少人參與?學困生的參與情況如何?”
教師教學(I)
①環(huán)節(jié);②呈示;③對話④指導;⑤機智
如“環(huán)節(jié)”中的“這些環(huán)節(jié)是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嗎?”
課程性質(C)
①目標;②內容;③實施④評價;⑤資源
如“目標”中的“目標是根據什么(課程標準/學生/教材)預設的?是否適合該班學生?”
課堂文化(C)
①思考;②民主;③創(chuàng)新④關愛;⑤特質
如“特質”中的“整堂課設計是否有特色(環(huán)節(jié)/教材處理/導入/教學策略/指導/對話)?
“學生學習”維度
☆ 傾聽 ·有多少學生傾聽老師的講課?傾聽多少時間?有多少學生傾聽同學的發(fā)言?能復述或用自己的話表達同學的發(fā)
言嗎?傾聽時,學生有哪些輔助行為(記筆記/查閱/回應)?有多少人發(fā)生這些行為?
☆ 達成 學生清楚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嗎?多少人清楚?課中有哪些證據(觀點/作業(yè)/表情/板演/演示)證明目標的達成?課后抽測有多少人達成目標?發(fā)現(xiàn)了哪些問題?
“教師教學”維度
☆ 環(huán)節(jié):·講解效度(清晰/結構/契合主題/簡潔/語速/音量/節(jié)奏)怎
樣?有哪些輔助行為?板書呈現(xiàn)了什么?怎樣促進學生學習的?媒體呈現(xiàn)了什么?怎樣呈現(xiàn)的?是否適當?動作(實驗/制作/示范動作)呈現(xiàn)了什么?怎樣呈現(xiàn)的?體現(xiàn)了哪些規(guī)范?
☆ 對話:提問的時機、對象、次數(shù)和問題的類型、結構、認知難度
怎樣?候答時間多少?理答方式、內容怎樣?有哪些輔助方式?有哪些話題?話題與學習目標的關系怎樣?
☆ 機智:教學設計有哪些調整?結果怎樣?如何處理來自學生或情景的突發(fā)事件?結果怎樣?呈現(xiàn)哪些非言語行為(表情/移動/體態(tài)語/沉默)?結果怎樣?
“課程性質”維度
☆ 目標:預設的學習目標是怎樣呈現(xiàn)的?目標陳述體現(xiàn)了哪些規(guī)范?
目標是根據什么(課程標準/學生/教材)預設的?適合該班學生的水平嗎?
課堂有無生成新的學習目標?怎樣處理新生成的目標的?
☆ 資源:預設哪些資源(師生/文本/實物與模型/實驗/多媒體),怎樣利用?生成哪些資源(錯誤/回答/作業(yè)/作品)?怎樣利用?向學生推薦哪些課外資源?可得到程度怎樣?
“課堂文化”維度
☆ 思考:學習目標怎樣體現(xiàn)高級認知技能(解釋/解決/遷移/綜合/評價)?怎樣以問題驅動教學?怎樣指導學生獨立思考?怎樣對待學生思考中的錯誤?學生思考的習慣(時間/回答/提問/作業(yè)/筆記/人數(shù))怎樣?課堂/班級規(guī)則中有哪些條目體現(xiàn)或支持學生的思考行為?
☆ 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情境創(chuàng)設與資源利用怎樣體現(xiàn)創(chuàng)新的?課堂有哪些奇思妙想?學生如何表達和對待?教師如何激發(fā)和保護?課堂環(huán)境布置(空間安排/座位安排/板報/功能區(qū))怎樣體現(xiàn)創(chuàng)新的?課堂/班級規(guī)則中有哪些條目體現(xiàn)或支持學生的創(chuàng)新行為?
☆ 特質:在哪些方面(環(huán)節(jié)安排/教材處理//導入/教學策略/學習指
導/對話)體現(xiàn)特色?教師體現(xiàn)了哪些優(yōu)勢(語言/學識/技能/思維/敏感性/幽默/機智/情感/表演)?師生/生生關系(對話/話語/行為/結構)體現(xiàn)了哪些特征(平等/和諧/民主)?
第三步:開發(fā)觀察工具。就是要解決課堂觀察“用什么來做”的問題。課堂觀察工具主要包括編碼體系、描述體系、敘述體系、技術手段中的某些具體類別,或是它們的綜合運用。觀察者在確定了觀察點,明確了“我想解決什么問題”之后,要認真分析該問題涉及到的核心概念(理論),尋找符合該核心概念的關鍵行為(證據),設計便于收集證據的圖表(工具)。觀察工具的設計和運用要根據具體的觀察點而定,應便于記錄、便于類推和反思,形成系統(tǒng)的、適合本校、本學科實際的量表。
關于如何分解核心概念,崔教授指出,分解核心概念就是要采用多種方法將“核心概念”分解成“行為表征”。并舉例說明,將“學生的課堂參與”分解為傾聽、獨立操作、師生互動、閱讀寫作、生生互動幾個方面,其中師生互動又分解為提問、回答、理答三方面,觀察者可根據參與人數(shù)維度、參與時間維度、參與程度維度確定觀察點,設計觀察工具。
分解核心概念的方式主要有四種:
1、分解式:如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與應用,包括復述、解釋、運用、綜合、遷移等。如:觀察維度:學生學習·達成·對核心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研究問題:怎樣知道學生的目標達成?
觀察內容
頻次
百分比
排序
1.用自己的話去解釋、表達所學的知識
2.基于這一知識作出推論和預測,從而解釋相關的現(xiàn)象、解決有關的問題
3.運用這一知識解決變式問題
4.綜合幾方面的知識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
5.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中去
2、串聯(lián)式:如:教師是如何處理學生錯誤的, 學生犯錯 ——教師反應——教師行動等。
3、并聯(lián)式:如:學生是如何突破難點的?①傾聽 ②互動1(提問/回答)③互動2(討論/匯報)④計算/書寫等。
4、組合式:如情景創(chuàng)設的效度(注:拆分成多人合作觀察的工具)
觀察內容
教學環(huán)節(jié)一
教學環(huán)節(jié)二
……
課堂總結
情景預設內容
能否引起、維持學生的興趣
學生表情
學習行為
及參與度
行
為
人
數(shù)
行
為
人
數(shù)
行
為
人數(shù)
行為
人數(shù)
未參與人數(shù)
與目標的關聯(lián)
學生回答
說明:學習行為是指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觀察、傾聽、討論、思考、計算等行為。
第四步:課堂觀察程序。
聽評課是一種完整的專業(yè)活動,可分為課前會議、課中觀察和課后會議三個程序。
課前會議:主要是確定觀察點。關注內容主題、課程地位、教學目標、活動設計、學生情況(學優(yōu)生與學困生的座位)、本科結構及創(chuàng)新點與困惑、觀察重點等問題,時間為15分鐘以內。
課中觀察:主要是收集資料。觀課者根據課堂觀察工具,選擇觀察位置、觀察角度進入實地觀察,做好課堂實錄,記下自己的思考。時間為一節(jié)課的時間。
觀察結果:
⑴本節(jié)課共8個問題,無主動回答,無主動提問,沒有學生插話。
⑵8個問題中,4I:4Ⅱ;回答問題的學生中,6中:2優(yōu)。
⑶師生問答時,近距離面對面1次,遠距離面對面4次,面對背3次。
⑷學生回答正確后,沒有評價(追問、贊賞等);回答錯誤時,全部由教師作出評價。
⑸師生互動主要集中在兩個小組。
⑹侯答時間均超過4秒。
課后會議:主要是總結與分享。本階段主要關注定量或定性分析、有效學習的證據、資源利用的適宜性、預設與生成以及上課教師的自我反思等,圍繞課前會議確立的觀察點,協(xié)商得出觀察結論和改進建議,包括成功之處、個人特色、基于教學改進提出建議和對策。時間不少于30分鐘。
課堂觀察各環(huán)節(jié)需要關注的問題:
——課前會議:“這節(jié)課主要講什么內容?涉及該課程的哪一部分?在該課程中的關系與地位怎樣?”“這些學習活動在多大程度上‘適合’該班的學習進度?”“該班學生情況如何?有哪些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學優(yōu)生與學困生的座位在哪里?”“這節(jié)課教師想讓學生明白什么?難點在哪里?你準備如何解決?”“教師將如何讓學生投入學習?教師將做什么?學生將做什么?小組、個人或全班學生將如何活動?”“學生要使用哪些作業(yè)單或其他材料?”“教師將如何對班上不同的個人或小組給予區(qū)別指導?”“教師將如何、何時知道學生是否掌握了他打算讓其掌握的東西?”“教師愿意讓聽評課者在課堂中具體觀察什么?”
——課中觀察:提前進入課堂;明確觀察任務;選擇觀察位置;如實做好記錄;避免影響教學。
——課后會議:“總的來說,這節(jié)課是怎樣獲得成功的?學習目標達成了嗎?教師是如何知道的?”“如果教師能描述出好的學習行為,那么這些好的學習行為是怎樣表現(xiàn)學生的投入程度與理解水平的?”“談談教師的課堂教學程序、學生行為以及物理空間的運用,這些東西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學習?”“教師偏離自己的教案了嗎?如果是這樣,請告訴聽評課者有何不同?為什么?”“談談教師的各種教學行為(如活動、情景創(chuàng)設、講解、對話、指導、學生分組、教材和資源等)的有效程度如何?”等等。
最后,崔教授指出,課堂觀察者需要接受一定的專業(yè)培訓、具備相應的觀察技能;課堂觀察需要一定的時間、設備與技術保障,來完成程序的三部曲;課堂觀察需要一個專業(yè)合作體作為教研文化基體,在基體內教師可以進行自由、分享、互惠的對話與交流。實現(xiàn)專業(yè)的聽評課,要學習,要學習后行動,要在行動中反思。
附:一個完整的課例結構
課前會議:1、執(zhí)教教師說課 2、執(zhí)教教師與觀察者交流 3、執(zhí)教教師與觀察者討論觀察點①學生對核心知識的理解和運用②教師對學生錯誤的指導③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指導④教師的講解效度⑤學生的應答方式⑥教師的提問方式⑦教學的時間分配等。這些問題可由不同的觀察者分工負責。
課中觀察:1、觀察工具 2、觀察位置的選擇 3、觀察過程
課后會議:1、執(zhí)教教師課后反思。2、觀察教師簡要報告觀察結果。 3、本次觀察形成的結論。
附件:1、學案 2、課后反思與課堂觀察分析報告
感悟:香港大學程介明先生說過:“觀課文化是學校專業(yè)精神的集中表現(xiàn),把學生放于第一位,虛心地互相觀摩、批評,是每一位專業(yè)教師應該做得到的?!贝拊蕽t教授的報告使我們從專業(yè)的角度更加清晰、深刻地認識了聽評課的實質,學習了聽評課的方法,對我們進行聽評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為我們今后走進課堂,觀察課堂,研究課堂提供了好的范式,通過聽評課制度的變革,使我們的聽評課走向專業(yè),從而有效的推動課堂教學的變革,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達到實現(xiàn)學生學習增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