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視作文的審題立意教學(下)
中山市教研室∣郭躍輝
第四,審題立意的訓練一定要有“程序性知識”作為基礎。這對于很多老師來說,可能是比較高的要求,但又是學生所欠缺的。我們平時教的最多的是“策略性知識”,例如審題的原則、要求等,比如你跟學生說“同學們立意的時候要做到精準”等,這就是一種要求,究竟如何才能做到“精準”呢?估計很多學生還是一頭霧水,當然很多老師也是一籌莫展。也就是說,在作文教學中,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寫作的原則和要求,更是“如何寫作”的實操性的知識,這些知識就是我所說的“程序性知識”,這與張華老師的“技術作文”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這里就不得不說到橫欄中學游晗昕老師的一節(jié)課《隱喻類作文的審題立意》。這節(jié)課最初用于對潮州市的教育幫扶。游老師接到任務后,就選擇了審題立意作為公開課的內容,我認為這個方向是很正確的。后來,她參考了我發(fā)表在《語文建設》2023年第3期的論文《中考隱喻型作文審題分析與教學應對》,據(jù)此設計了一節(jié)課。這種教學設計的思路,我表示十分認可。論文是我的研究成果,但如果論文只固化在期刊上,而沒有在實際的教學中起到作用,這樣的論文其實也沒有什么價值。游老師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將論文演化為一節(jié)課,并結合期末考試的作文題目進行講解和訓練,我覺得是很好的一種研究途徑。她以《搭一座橋》為例進行具體分析,先是展示一篇“病文”,讓學生初步感知“橋”的含義,然后呈現(xiàn)出這類作文的立意的步驟:一是抓關鍵詞,明確喻體,即明確題目中的“橋”不一定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橋,而是要寫出橋的引申義、比喻義和象征義。二是發(fā)散聯(lián)想,多向延伸。從橋可以聯(lián)想到什么呢?教師提供了一個框架圖,從橋的外形、作用、類型、特點、傳統(tǒng)文化等角度進行自由聯(lián)想。三是借助問題,化實為虛。教師又提供了一個框架圖,請學生從橋的某一個點出發(fā),思考“誰搭橋”“搭一座什么橋”“為什么要搭橋”等問題。隱喻類命題作文的要點是“化實為虛”,即將題目中的具象化的詞語抽象化為某種觀點、觀念,或某種情感、態(tài)度等。四是穩(wěn)中求新,虛實相生。前者指的是在穩(wěn)定立意的基礎上,避開“多數(shù)人的立意”,借助立意金字塔來明確立意層級,后者指的是在寫作過程中既要有“虛”寫的深刻立意,又有“實”寫的景與物,豐富文章的內涵。游老師以該題目為例,將審題立意的步驟呈現(xiàn)給學生。然后再以“最美的行囊”為題進行訓練,展示學生的學習結果,并呈現(xiàn)優(yōu)秀范文供學生參考學習。
這節(jié)課從教學方法上講,并無特別之處,就是“教師示范+學生練習+分享交流”,但本節(jié)課的最大價值在于提煉總結這類作文的審題立意的步驟,也就是我所說的“程序性知識”。這種課例的開發(fā),就意味著一名教師從“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從教師專業(yè)成長的角度看,我希望集合全市教師的智慧,開發(fā)出有關審題立意的系列課例,然后進行全市展示,分享優(yōu)秀的教學經驗。
開發(fā)比較型作文審題立意的課例。參考廣東實驗中學越秀學校李旭山老師發(fā)表于《語文建設》的論文《例談中考作文題中的“比較任務”思維訓練》,開發(fā)出一個針對比較型作文的審題立意的專題課。比較型作文指的是題目中直接呈現(xiàn)或間接暗示對比意義的作文,例如前面提及的“平凡而不平庸”,學生就需要比較“平凡”和“不平庸”這兩個詞的含義。再比如“我遇到了不一樣的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等題目,都有比較的意味。這類作文審題立意的要點是什么,流程是什么,都需要用具體的課例來呈現(xiàn)。
開發(fā)關系型作文審題立意的課例。所謂“關系型作文”指的是題目中含有兩個概念、動作、觀念等方面的邏輯關系,例如“推窗風來”“登高望遠”“朝向佳處,放步去走”“強與堅強不一樣 ”等,這類作文題雖然不多,但難度較大,因為比起單一含義的作文題來,這類題目的審題點有兩個,考生就需要在分別理解審題點的基礎上,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這類作文也需要用一個課例來呈現(xiàn)具體的審題立意的方法與步驟。
開發(fā)半命題作文審題立意的課例。半命題作文目前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每年都有很多半命題的作文。但是對這類作文的研究,還比較薄弱,教師的指導還存在一些不到位、不深入之處。例如需要補充的詞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需要補充的詞語與已經給出的詞語的關系、已經給出的詞語中的關鍵成分、需要補充的成分如何體現(xiàn)創(chuàng)新,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目前也沒有較為成熟的課例。
開發(fā)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的課例。廣東卷雖然沒有出現(xiàn)材料作文,但全國各地的材料作文題目越來越多。如何從材料中選擇角度進行立意,如何處理多種立意之間的關系,如何把握材料的整體含意與立意的關系,如何區(qū)別“就事論事”和“寓意啟發(fā)”這兩類寫作模式等等,也都需要進行專題研究。當然,這種研究的力度可以稍微弱一點,畢竟材料作文的立意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
開發(fā)材料解讀策略與流程的課例。我雖然提出了“審材料”的想法,但還是比較籠統(tǒng),具體的流程是什么,如何針對不同類型的材料提煉出相關的策略方法,形成材料解讀的框架圖,這方面也需要組織人手去研究突破。
我所提出的只是一些典型的審題立意教學點,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學生寫作的實際情況發(fā)現(xiàn)、挖掘新的教學點,在此基礎上形成課例,經打磨與試教后進行推廣。教師自己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踐過程與教學情況,形成教科研論文和成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