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
寒
論
第
154、164
條
原文: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154)
大黃二兩 黃連二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164)
注釋:
濡:通軟。
麻沸湯:正沸騰的水,因水面上有無數(shù)沸騰的氣泡,故名。
這段主講:辨熱痞及熱痞兼表的證治。
解釋:
本證成因:里未成實,誤用下法中氣被傷,邪氣入里化熱,壅塞于中焦,致使中焦斡旋失司,氣機痞塞,窒而不通,如此便形成心下痞。
主癥和病機:心下痞,按之濡,是指病人自覺胃脘部有堵悶痞塞之感,不癰,按之柔軟,說明此病乃氣機痞塞所致,而不是痰水實邪的凝結。關脈浮,關脈主候中焦病證,浮主陽熱有余,其機制已在小陷胸湯證中有所闡述。這樣的脈證,提示是無形邪熱干擾了中焦的斡旋功能,而導致中焦樞機不利,氣機痞塞。治當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瀉熱消痞。如熱痞兼表證,癥見心下痞而伴見惡寒者,當先解表,后攻痞。表邪解除以后,再去攻痞,就沒有后顧之憂了。
治法
瀉熱消痞
方劑
大黃黃連瀉心湯。
方義
大黃苦寒瀉熱、和胃、開結,又有推陳致新之力;黃連苦寒清心胃之火。兩藥合用,共奏清熱消痞之功。但是大黃、黃連苦寒,氣味俱厚,如果水煮取液,則藥力走腸胃而瀉下。本證病在中焦,屬無形邪熱痞塞心下,因此不可直下腸胃。所以在服用方法上,用麻沸湯浸泡二藥少頃,絞汁而服,意在取其寒涼乏氣,以清中焦無形之熱;薄其苦泄之味,以防直下腸胃。
本方現(xiàn)代用于治療各種血證、原發(fā)性高血壓、神經(jīng)性頭痛、口腔潰瘍、糖尿病、動脈硬化、腦血管意外、面神經(jīng)麻痹、三叉神經(jīng)痛、急慢性結膜炎、急慢性胃炎、痢疾、結腸炎等,凡具備熱實火盛特征者,皆可應用。臨床多加黃芩而成三黃瀉心湯,火熱盛而大便干燥者,也可以煮湯劑服用,唐容川《血證論》用三黃瀉心湯治療胃熱盛的吐血衄血,就是水煮后服用的。動物實驗提示三黃瀉心湯有較好的降脂作用。
配圖
第
155
條
原文: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155)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潰之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汁,分溫再服。
這段主講:論熱痞兼陽虛的證治。
解釋:
本證成因:腎陽不足,復患熱痞。
主癥和病機:熱痞而兼見惡寒汗出,由于沒有發(fā)熱,故其惡寒、汗出非太陽表證,而是腎陽不足,表陽虛衰,肌膚失溫則惡寒,陽不攝陰則汗出。陽虛之惡寒汗出,非附子莫治;熱邪痞結于中焦,非三黃不除。故治用三黃瀉心湯清熱消痞,另加附子扶陽固表。
治法
瀉熱消痞,扶陽固表
方劑
附子瀉心湯
方義
大黃、黃連、黃芩三藥,開水浸泡,取其寒涼之氣,以清中焦無形之熱而消痞;附子辛熱,單煮濃取其汁,溫腎陽以助表陽。四藥配伍,寒熱異其氣,生熟異其性,藥同行而功各異,共奏瀉熱消痞,扶陽固表之功。
臨床大凡里熱盛而同時見陽虛者,比如里有熱而表陽虛,虛寒之體新患里熱之證,老年陽虛之人而感受熱邪,皆可考慮使用本方。
01
思維導圖
為了方便大家記憶,特意做了張思維導圖供大家學習和理解。
熱痞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