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綰九
歷史中最糾結(jié)的一首詩,其中一個字被爭論了上千年,哪個字更好?
在我們古代詩人創(chuàng)作中,古詩往往會有兩種創(chuàng)作途徑。一種是詩人自身發(fā)生的事,看到美景后,才華噴薄而出,揮筆留下千古絕句。
就像唐代大文豪李白,"酒入豪腸,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是詩人有寫出作品的念頭,會針對每字每句反復(fù)推敲,找到最滿意的版本。就像詩人杜甫。
在眾多大詩人留下的驚世之作中就有這樣一首詩,就因為詩中一個字,不僅詩人自己猶豫躊躇,后世也為到底哪個字更出彩一直爭論,成為當(dāng)之無愧的最讓人難定的詩。
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代表作,《題李凝幽居》,可謂歷史中最糾結(jié)的一首詩,其中一個字被爭論了上千年。讓世人和后世糾結(jié)千年的字就來自這首詩的千古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中的"推"、"敲"二字。哪個字更好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一下這首詩和推敲二字的故事。
全詩如下:
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fù)言。
這首詩寫的是,有一天,賈島去郊外探訪好友李凝。等他到李凝家時,天色已晚。這時,周圍一片寂靜,月光灑落在枝頭樹梢。
他敲門聲驚起了落在枝頭的鳥兒,正巧李凝今天沒在家。此情此景,詩人頗有感觸寫下這首詩。
全詩訴說的就是詩人拜訪友人未遇的故事,因為"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這句卓絕千古。"推敲"的故事到底是怎樣的呢?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天,詩人在京城官道上騎驢行走,吟誦這首詩,覺得詩中"推"字用的不是很恰當(dāng),應(yīng)該改為"敲"。一時陷入了糾結(jié),于是他嘴里邊念叨著邊做"推""敲"狀。
不經(jīng)意間撞上了韓愈出行的儀仗隊,韓愈生氣的問他其履行路為什不看道。
賈島對他講了心中的糾結(jié)。韓愈聽后很理解他的糾結(jié),思考良久對賈島說認(rèn)為"敲"字較好,拜訪友人敲門顯示出禮貌,并且"敲"字為這靜謐的深夜增添了幾分聲響。
賈島聽后茅塞頓開,定下"敲"字。后來韓愈與賈島共論詩道,與之結(jié)為布衣之交。"僧敲月下門"也從此成為千古絕句。
"推敲"一詞也就這樣產(chǎn)生了,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fù)琢磨,反復(fù)斟酌。
但到底是哪個字更好,后世一直在糾結(jié)。
后世討論的并非是賈島本人,而是和尚敲門或者推門的原因。
從和尚來看,當(dāng)時在他面前的門到底是虛掩還是被閂上了?
如果是第一種,和尚一"推"就進去了;若門是閂上了,想進去就要"敲"了。那么和尚為什么回來晚了呢?
二是去辦師傅吩咐的事情晚了,還是偷偷下山去玩回來晚了,還是其他原因?受師命的話,他自己自然可以大大方方地敲門或推門進去(這依門的狀態(tài)而定)。
若是在外面玩回來晚了,那就很有意思了。
因為怕師傅知道,他可能就得彎著腰偷偷摸摸試試"推"門能否進去,再決定是否要用"敲"。這樣兩種動作的可能性都有很大可能。
那么你覺得哪個字更好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