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資本主義」這個詞,恐怕有人會眉頭一皺,脫口而出:「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提到宗教,我們更多想到神圣而超脫的事物。資本主義和宗教,兩者看起來可謂「風馬牛不相及」。
一百年前,一位德國社會學家卻另辟蹊徑,竟然將「資本主義」與表面上「超然物外」的宗教聯(lián)系起來。這個人就是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以反問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論點:
「一方是超塵出世、禁欲與宗教虔信,另一方是資本主義營利生活的參與,二者的整個對立難道不是反而有著一種內在的『親合關系』?」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種「親和關系」呢?「親和關系」這個詞在日常語境下,是「親屬關系」的意思。國內學者通常譯作「親和關系」,原因是韋伯在這里巧妙地化用了歌德的長篇小說《親和力》的標題。
需要注意的是,「親和關系」不是一種「決定」關系,不是某一社會層面決定了其他各個層面,這跟「因果關系」完全不一樣。
在韋伯所處的時代,盛行著「因果一元論」。秉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對一種社會現(xiàn)象,可以找到其惟一的先行原因。也就是說,如果唯一的A導致B,那么,當我們看到B時,我們就能推出肯定有A發(fā)生,而且這個A是唯一的。
而在韋伯看來,這種單一原因,不但難以求得,而且不可能求得。韋伯寫道:
「企圖對一具體現(xiàn)象的存在全貌,在因果關系上作透徹而無遺漏的回溯,不僅在實際上辦不到,而且此一企圖根本就沒有意義。我們只能指出某些原因,因為就這些原因而言,我們有理由去推斷,在某個個案中,這些原因是某一事件的『本質』性因素的成因。」
換句話說,韋伯認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是由一個因素,而是由多個因素造成的。在眾多的決定因素中,我們難以評估每一個因素的重要性如何。
「想要在某一結果與其所有的原因之間,建構起直接、必然、且無可爭議的關聯(lián),是不可能的。原因的分量輕重,只能由研究者個人作出衡量和判斷」。韋伯所持的這種方法論立場被稱作「因果多元論」。
對于韋伯來說,人類社會生活的諸層面(包括經(jīng)濟、政治、社會、文化、法律、宗教……)都是生活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關系。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作者:[德] 馬克斯·韋伯
譯者:康樂、簡惠美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
具體來看,韋伯并不認為經(jīng)濟倫理是由宗教「決定」的,反而堅持經(jīng)濟倫理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自主性。特定的經(jīng)濟地理和歷史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種自主性的尺度。
但是,宗教對生活行為的決定同樣也是對經(jīng)濟倫理的一種決定因素。當然,由宗教決定的生活方式本身也深受在特定的地理、政治、社會和民族環(huán)境中起作用的經(jīng)濟和政治因素的影響。
既然韋伯充分意識到了各個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的混沌狀態(tài),他為什么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僅列出和強調了其中的一種因素呢?
在當時,物質與經(jīng)濟方面的因素已被充分地意識到,而在韋伯看來,具有極端重要性的文化-宗教因素卻往往被不適當?shù)睾鲆暳?。注意到為人們所忽視卻極其重要的著力點,這是韋伯的天才之處。
作為開山之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為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開辟出了一條康莊大道。韋伯被列為現(xiàn)代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可謂名至實歸?!?/p>
參考資料
馬克斯·韋伯·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康樂、簡惠美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