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出現(xiàn)了很多名垂文史的大詩人,站在巔峰的當屬“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其實在中唐還有一位大詩人堪與他們相媲美,他就是“詩魔”白居易,他們三人也被合稱為“唐代三大詩人”。
那么白居易為什么會被稱為“詩魔”呢?其實這主要是因為他讀書寫詩太過刻苦,從早到晚反復吟誦,日久天長,不僅舌頭生瘡,而且手指也因為寫字遍布老繭。這樣的行為本就有點“如癡如魔”的意味,再加上他自己又有詩句“酒狂又引詩魔發(fā),日午悲吟到日西”和“唯有詩魔降未得,每逢風月一閑吟”,人們欽佩于他對于詩歌的熱愛,于是后人便稱他為“詩魔”。
除了對于詩歌的無限熱愛,白居易對于佛法也是極為熱衷。我們都知道王維對于佛法造詣頗深,不僅有著“詩佛”的稱號,而且本身也是佛門居士,自號摩詰居士。其實白居易在佛法上同樣造詣不淺,同樣是佛門居士,自號香山居士。就像“唯有詩魔降未得,每逢風月一閑吟”這一句的前面兩句就表現(xiàn)出了他對于佛法的濃厚興趣,寫道“自從苦學空門法,銷盡平生種種心”。
白居易自從對于佛法產生濃厚興趣之后,便時常和佛門中人一同論禪,這其中便有一位老和尚,叫鳥窠禪師,他們的相遇說起來也是頗有意思。鳥窠禪師曾在西湖背面的一棵松樹上端坐參禪,這也是他被稱為“鳥窠禪師”的原因。
白居易在杭州為官時,聽聞有這么一位禪師于是便去拜訪,看著老和尚坐在高高的松樹上,白居易對于他的安危也是頗為擔心,于是便叫他下來,說這樣太危險。鳥窠禪師不僅沒有下來,反倒對白居易說你的處境更危險。白居易很納悶,我好好地在朝廷做官,怎么就會危險呢?
鳥窠禪師便說“薪火不停,識性交攻,安得不危?”其實意思朝堂之上各種勾心斗角,危險無處不在,而要解決這樣的風險則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一聽這話,這不是三歲小兒都知道的道理嗎,并不算什么高明的解決辦法啊。鳥窠禪師便點撥白居易,這道理是三歲小兒都知道,但是很多百歲老人卻都做不到。白居易一聽恍然大悟,也明白鳥窠禪師真的是一位佛門高僧。
此后白居易便時常去拜訪鳥窠禪師,向他請教禪理。有一次白居易又遇到了不懂的問題,也有意想考考鳥窠禪師,于是便當著這位老和尚的面寫了首禪詩:
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
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這首禪詩前兩句表明了白居易的來意,自己此次前來就是向鳥窠禪師請教,關于佛家所謂的苦與空的問題。后兩句則是表明自己的疑惑,有時候在夢境中會以為那就是真實的人生,有時候在真實的人生中又會覺得那是虛幻的夢境。到底什么是真實什么是虛幻呢?
鳥窠禪師看了白居易的禪詩,當場當著白居易的面也寫了一首28字的禪詩為他答疑解惑: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這首詩全篇都是大白話,卻寫得很是高明。面對白居易的疑惑,老和尚告訴他,人生一世,空手而來,也是空手而去,這是相同的。同時在生與死之間,世人都面對著同一個問題,那就是疑惑。既然白居易說人生如夢,那么又何必再過問浮生之事?佛教講求萬事皆空,所以何必執(zhí)迷,平靜對待人生中的變化就可以了。
白居易聽了鳥窠禪師的解答,對于自己的困惑也有了答案,同時也更加佩服這個老和尚,而這兩首詩也被世人傳頌,流傳了1000多年。于是便在西湖邊建了一座竹閣樓,時常和鳥窠禪師參禪論理。
對于白居易和鳥窠禪師的這兩首禪詩,大家有什么見解?歡迎在評論區(qū)暢所欲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