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的治療關鍵是早期再灌注治療,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發(fā)病4.5h內靜脈給予阿替普酶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而靜脈溶栓的主要風險在于溶栓后出血轉化(HT),這也是許多基層醫(yī)院不愿意去開展溶栓治療的主要顧慮,如果能對患者進行更好的個體化評估,減少出血轉化風險的發(fā)生,這將有利于擴大靜脈溶栓治療的受益人群。
HT一般是指缺血性腦卒中經溶栓治療后出現的顱內出血性病變。
根據有無臨床癥狀分類:
1)無sICH。
2)sICH:
輕微癥狀出血轉化-NIHSS評分增加1~3分。
嚴重癥狀出血轉化--NIHSS評分增加≥4分。
根據影像學分類(ECASS標準):
1)出血性腦梗死(HI)
①HI-1型:梗死邊緣的小斑點狀出血灶。
②HI-2型:梗死區(qū)域內部融合成片的出血,但無占位效應。
2)腦實質性出血(PH)
①PH-1型:血腫體積≤梗死體積30%,伴輕微占位效應。
②PH-2型:血腫體積>梗死體積30%,有明顯占位效應以及遠離梗死區(qū)的出血。
在臨床中,我們更需注意PH-2型,其發(fā)生的出血轉化與患者的預后關系非常密切。
急性腦卒中患者靜脈溶栓后總出血轉化率為18.14%,癥狀性出血轉化比例為1.48%。
此外,癥狀性腦出血(sICH)的發(fā)生率與使用阿替普酶的劑量也有關,大于0.9mg/Kg的劑量有更高的是sICH發(fā)生率,0.6mg/Kg的劑量有更低的是sICH發(fā)生率。
圖:有關HT的國內外研究結果(臨床特征)
圖:有關HT的國內外研究結果(sICH發(fā)生率)
溶栓后出血轉化的機制較復雜,與閉塞血管再通、再灌注損傷、側支循環(huán)建立以及阿替普酶誘導的凝血障礙等有一定關系。
目前有證據的危險因素,包括:卒中嚴重程度、高齡、高血壓、房顫、糖尿病、腎功不全、充血性心衰、缺血性心臟病、抗血小板藥物使用、影像學梗死灶已呈現、腦微出血。
影響癥狀性出血的危險因素是:基線NIHSS,房顫病史。
特異性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受體(AxL)通路可能降低出血轉化的發(fā)生率。
溶栓后的預后評價主要依據三類指標,包括血液學指標、影像學指標、量表評分。
包括血常規(guī)指標、甘油三酯血糖指數、直接膽紅素、氮端前體BNP(NT-proBNP)等。
如大腦中動脈高密度征能預測3個月的不良預后,腦白質病變,3個及3個以上的腦微出血灶可預測3個月的不良預后等。
對急性腦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溶栓后腦血流自動調節(jié)功能的特點及預后的關系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結果發(fā)現:患者的高血壓病史、基線NIHSS評分和腦血流自動調節(jié)功能對溶栓患者進行預后評價是可行的。
目前腦損傷標記物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清GFAP和S100β已被證明可預測腦梗死患者3個月臨床結局。同時也探究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rt-PA靜脈溶栓后腦損傷標志物與預后的關系,結果表示:靜脈溶栓后24h的腦損傷標志物PGP9.5(UCH-L1)水平與患者3個月臨床預后獨立相關,可以作為臨床預后評價的指標之一。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