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國世紀之交的那些年里,相較于此前朝野動蕩的1898年、1900年,甚至后來王朝傾覆的1911年而言,1905年看來并不很引人注目,甚至有些平淡。然而這一年卻是真正意義上被文化界稱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終結的一年”。
在這一年,在中國威赫赫凜凜然運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就此戛然而止……
千年奇觀
回顧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史,不得不承認,始于隋朝,經唐朝的補充和完善,古代中國建立起一個在當時世界上較為先進、公平、科學的人才選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響著教育和整個社會。
科舉制度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有利于打破門第限制,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
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也推動社會讀書風氣的形成。在千百年的歷史行程中,科舉制以其特有的法力導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喜?。?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129, 57, 4, 0.58);color: rgb(255, 255, 255);box-sizing: border-box;">“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洋溢著金榜題名的揚眉吐氣;而“鬢毛如雪心如死,猶作長安下第人”卻滲透了名落孫山的悲苦和絕望。
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建是中華文明歷史發(fā)展的產物,是平民社會向豪門社會爭取平等權利的成功實踐。然而就是這樣一道人類文明史上的制度奇觀,卻在步入近代時,在內外交困中黯然拉上了歷史的帷幕……
困 局
科舉制度畢竟是古代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和專制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在社會發(fā)展相對停滯的時代,科舉出身的人才似乎游刃有余。然而當國家社會步入內憂外患的近代,其致命的弱點就暴露出來:科舉制所代表的傳統(tǒng)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根本無法適應近代國家和社會現(xiàn)實的需要。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內容日益保守,考試范圍不斷縮小。更嚴重的是,科舉考試必須采用“八股文”作答,考試形式日益僵化,嚴重阻礙社會創(chuàng)造力。
當古老的中國步履蹣跚地開啟近代化之路后,大家發(fā)現(xiàn)“科舉在事實上只能著眼于文字”??婆e初衷僅僅在于培養(yǎng)治國平天下的帥才,但卻培養(yǎng)不出諸如機器制造、自然科學、軍事等近代所需人才。
隨著西學東漸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培養(yǎng)近代人才的重要性。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學堂、翻譯局、語言學校、派遣學生出洋等活動,但人們幾乎都未涉及到科舉制度的廢除問題。隨著民族危機日益加深,人們日益認識到科舉成為上述各種活動的阻礙因素。斬斷這條人仕之路,或許可以為造就近代新學人才開辟出一條新路來。1904-1905年日俄戰(zhàn)爭的結局更是讓中國知識分子認為新式學堂是日本戰(zhàn)勝俄國的根本。
京師同文館是清末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于1862年8月24號正式開辦,初以培養(yǎng)外語翻譯、洋務人才為目的,以外國人為教習,專門培養(yǎng)外文譯員,屬總理事務衙門。▼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fā)展,科舉考試制度的痼疾日益明顯,以至“廢八股、罷科舉、興學校”成為朝野上下的共識……
變 局
《辛丑條約》曾有規(guī)定:“諸國人民被戕害陵虐之城鎮(zhèn),五年內概不得舉行文武考試?!?/span>可見這里的停止科舉考試并不是出于內部變革的需要,而是在外來壓力的逼迫下所作出的被動之舉。況且這次??苾H僅發(fā)生在個別省份個別地區(qū),并沒有對整個制度造成沖擊,因此它無論在結果上還是在影響上都無法與日后的廢科舉相提并論,后來也很少有人提及。
進入20世紀,民族危迫情形更甚往日。立憲呼聲高漲,革命團體涌現(xiàn),腐朽的專制統(tǒng)治大廈即將傾覆。不少有識之士認為科舉不廢,人們貪圖功名而不肯入新學堂學習;各地興學也不積極。為此,袁世凱會同張之洞、周馥等人再次上奏指出,“科舉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僥幸得第之心”。
清末袁世凱廢科舉奏折抄錄,此展品為清末文物。
袁世凱會同張之洞、趙鄂、端方等上請立??婆e的奏折抄錄。抄錄上部為“奏折”二字,內容主要是請求立即停止科舉制度,創(chuàng)設學堂,培養(yǎng)新式人才。現(xiàn)收藏于寧波教育博物館。▼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諭:“自丙午(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span>
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xù)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xiàn)了徹底分離。
平靜的告別
盡管廢除科舉制度在社會上激起強大反響,但民眾卻超乎預料的“平靜”,并沒有出現(xiàn)過激行為。日本教育家根津一也指出“廢止科舉是近來非常極端的措施,但未發(fā)生非常激烈的反對……反對者也沒有出頭,讀書人大都滿心歡喜”。
究其原因,一方面,清廷同時頒布了《酌擬舉貢生員出路章程》,制定一系列措施安撫舊士人,停罷科舉的歷史性舉動在社會上也就沒有引起多大的波瀾。
此外,廢八股、改科舉已喧嚷多年,人們對此已經有了相當長的心理預期。清廷早在改科舉過程中亦采取了許多補救措施,如科舉名額分科遞減,“依次遞廢,以免文人起訌”。
后 記
羅茲曼在《中國的現(xiàn)代化》中曾言:“1905年廢科舉使這一年成為新舊中國的分水嶺?!?/span>相對于此前中國的“千年”傳承,1905年無疑是終結的一年;而相對于此后的“百年”變革,1905年客觀上又可說是開端之年。它構成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遷鏈條中關鍵的一環(huán)。
回顧科舉發(fā)展史,我們不難看到科舉優(yōu)劣的無數(shù)次交鋒,也不難看到無數(shù)政治家、實踐者為科舉制度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作出了艱辛的努力。無論如何,科舉承載了太多的社會生活史內涵,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對中國社會中的每個人的影響無疑是舉足輕重的。
科舉的廢除可謂“亙古奇變”的20世紀所發(fā)生的重大事件。親身經歷者嚴復曾言“此事乃吾國數(shù)千年中莫大之舉動,言其重要直無異古之廢封建、開阡陌”。
文案:李佳濱 | 編輯:廖 璐
原創(chuàng)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
螺老師 18969909657(同微信)
今天的內容到這里就結束啦~
感謝耐心閱讀,喜歡一定要“在看”
每天5分鐘,成為朋友圈的歷史百科小達人
“星標”置頂不僅準時還不迷路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