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菌綱(學(xué)名:Agaricomycetes)為真菌界擔(dān)子菌門的一綱,除了蕈類,也包含了被分類在較早期舊式的分類腹菌綱和同擔(dān)子菌亞綱中的多個物種。本分類粗略的將同擔(dān)子菌亞綱(由Hibbett & Thorn發(fā)表)歸為同一綱,包含了木耳目(Auriculariales)和蠟殼耳目(Sebacinales)。在傘菌綱已經(jīng)在包含墨粉菌和銹菌的傘菌亞門(Agaricomycotina)范圍中,將可能更進(jìn)一步認(rèn)定銀耳綱和花耳綱列為同一等級,而這兩個綱一般俗稱為白木耳。然而,一些少數(shù)的前“白木耳”,像是木耳屬,也會被歸類在傘菌綱底下。根據(jù)2008年的估計,傘菌綱包括17個目,100個科,1147個屬,和約21000個物種,占被描述的擔(dān)子菌門中的53%。
所有綱的成員會產(chǎn)生擔(dān)子果,而且大小范圍從小到數(shù)厘米的碗狀真菌,大到超過1米、質(zhì)量130公斤以上的毛蕈。這個群組也包含了爭論中地球上最大也最古老的個體:高盧蜜環(huán)菌(Armillaria gallica)的菌絲體,據(jù)估計延展了超過150,000平方米,質(zhì)量約10,000公斤,年齡大約1,500年。
幾乎所有的物種都是陸生的(少數(shù)為水生的),在環(huán)境中最大的功能在腐化,尤其是木頭的腐化,使得在環(huán)境中有廣大范圍的生存空間。然而,一些物種是病原性或寄生性的,其他的則是共生形式,包含最重要的森林樹木外生菌根共棲模式。
本分類粗略的將同擔(dān)子菌亞綱(由Hibbett& Thorn發(fā)表)歸為同一綱,包含了木耳目(Auriculariales)和臘殼耳目(Sebacinales)。在傘菌綱已經(jīng)在包含墨粉菌和銹菌的傘菌亞門(Agaricomycotina)范圍中,將可能更進(jìn)一步認(rèn)定銀耳綱(Tremellomycetes)和花耳綱(Dacrymycetes)列為同一等級,而這兩個綱一般俗稱為白木耳。然而,一些少數(shù)的前“白木耳”,像是木耳屬(Auricularia),也會被歸類在傘菌綱底下??v使蕈類或植物部份的真菌學(xué)是傘菌綱早期分類的基礎(chǔ),這已經(jīng)不再是個通案。舉例來說,腹菌綱(馬勃)和傘菌綱(大部分蕈類)的差別已不再是用自然現(xiàn)象來認(rèn)定——不同的馬勃物種顯然地是從傘菌真菌獨立發(fā)展。然而,很多的蕈類導(dǎo)覽書籍仍然將馬勃或者腹菌狀的真菌從其他蕈類中分離開來,因為較早期的弗里斯分類模式仍然在分類植物部份的真菌上相當(dāng)方便。類似狀況,現(xiàn)代的分類學(xué)將馬勃目(Lycoperdales)劃分在傘菌目和鬼筆目(Phallales)之間。
傘菌亞綱(Agaricomycetidae)
鬼筆亞綱(Phallomycetidae)
地位未定
木耳目(Auriculariales)
雞油菌目(Cantharellales)
伏革菌目(Corticiales)
褐褶菌目(Gloeophyllales)
刺革菌目(Hymenochaetales)
多孔菌目(Polyporales)
紅菇目(Russulales)
蠟殼耳目(Sebacinales)
革菌目(Thelephorales)
糙孢孔目(Trechisporales)
傘菌亞綱(學(xué)名:Agaricomycetidae)是擔(dān)子菌門傘菌綱底下的一個亞綱,包含許多常見的蕈類。此亞綱的MycoBank編號為MB501298。傘菌亞綱這個名詞也被Locquin(1984年)拿來使用并命名過,但是因為其出版的文章沒有包含拉丁文說明,因此并沒有被國際植物命名法規(guī)認(rèn)可。
下屬目:
傘菌目(Agaricales)
碘伏革菌目(Amylocorticiales)
阿太菌目(Atheliales)
牛肝菌目(Boletales)
阿太菌目(學(xué)名:Atheliales)是傘菌綱下的一個單型目,僅含阿太菌科(學(xué)名:Atheliaceae)一科。阿太菌目與阿太菌科都是W. Jülich于1981年描述的。據(jù)2008年時的估計,該科下有22個屬、106個物種。
下屬科:阿太菌科(Atheliaceae)
棉狀菌屬,阿太菌科的一個屬,擔(dān)子果平伏,孔狀,軟,具菌索,淡白色到淡黃色,稀橙色或淡綠色。菌絲系統(tǒng)一體型,具鎖狀聯(lián)合和簡單隔膜。無囊狀體。孢子橢圓形到近球形,壁稍加厚,不與藍(lán)色起反應(yīng)。與針葉樹形成菌根,大多數(shù)生于地上、有機殘余物上或腐朽木材上。單種屬。
鬼筆亞綱(學(xué)名:Phallomycetidae)是近期設(shè)立的一個亞綱,根據(jù)Index Fungorum在2009年2月18日的數(shù)據(jù)共包含4目。
下屬目:
地星目(Geastrales)
釘菇目(Gomphales)
輻片包目(Hysterangiales)
鬼筆目(Phallales)
地星是指傘菌綱地星目(學(xué)名:Geastrales)下的真菌(馬勃)。地星科(學(xué)名:Geastraceae)為該目下的唯一科。共包含8個屬、64個物種。
下屬科:地星科(Geastraceae)
地星科最初曾列在馬勃目(Lycoperdales)下,后來被分入鬼筆目。到2010年,又將其單列為一目。
有一些地星的子實體在干燥時其“花瓣”會卷起以保護(hù)孢子囊,此時整個菌都脫離地面,如同風(fēng)滾草一般。潮濕時“花瓣”則外翻使孢子囊露出,并通過降雨或動物的活動幫助其孢子萌發(fā)。
地星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草藥,又稱為米屎菰、地蜘蛛、量濕地星、土星菌、大孤、山蟹、石蟹等,藥材一般來自硬皮地星(Geastrum hygrometricum)和尖頂?shù)匦牵?/span>Geastrum tirplex)?!段鲌@菌譜》載:“狀似馬勃,大如彈丸及米粉團(tuán),色似松露,嫩時食味似松露,老則自剖為五瓣花,內(nèi)赤有指頭大者,彈之出黃粉,若誤入耳,則令人聾。”
釘菇目(學(xué)名:Gomphales)是傘菌綱下的擔(dān)子菌。釘菇目的一些科有時會被列為鬼筆目,反過來亦是如此,它們有時也會被當(dāng)作異名。目前已被棄用的枝瑚菌科(Ramariaceae)以前也曾被列為雞油菌目。經(jīng)過系統(tǒng)發(fā)生學(xué)分析后,釘菇目在原先W. Jülich所描述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棒瑚菌科(Clavariadelphaceae)。據(jù)2008年時的估計,釘菇目共包含18個屬、336個物種。
下屬科:
棒瑚菌科(Clavariadelphaceae)
釘菇科(Gomphaceae)
木須菌科(Lentariaceae)
棒瑚菌科(學(xué)名:Clavariadelphaceae),是釘菇目下的一科真菌。本科的模式屬為棒瑚菌屬(Clavariadelphus)。
棒瑚菌屬(學(xué)名:Clavariadelphus),是釘菇目棒瑚菌科下的一個屬。
棒瑚菌,子實體中等大,棒狀,不分枝,頂部鈍圓,幼時光滑,后漸有縱條紋或縱皺紋,向基部漸漸變細(xì),直或變曲,高7-30cm,粗2-3cm,土黃色,后期赭色或帶紅褐色,向下色漸變淺。菌肉白色,松軟,有苦味。子實層生棒的上部周圍。柄部細(xì),污白色。孢子印白色至帶乳黃色。孢子無色,光滑,橢圓形,11-14(16)μm×6-8(10)μm。
生態(tài)習(xí)性:夏秋季在闊葉林中地上單生、群生或近叢生。
分布地區(qū):黑龍江、河北、吉林、甘肅、云南、西藏、福建、廣東、湖南、四川、廣西等。
經(jīng)濟用途:此菌微帶苦味,可以食用。但四川地區(qū)有人曾反映有中毒發(fā)生。
釘菇科(學(xué)名:Gomphaceae)為釘菇目的一個科。此科的模式屬為釘菇屬(Gomphus)。
輻片包目(學(xué)名:Hysterangiales)是傘菌綱鬼筆亞綱下的一目真菌。據(jù)2008年時的一項估計,該目共包含5個科、18個屬、114個物種。
下屬科:
輻片包科(Hysterangiaceae)
鬼筆腹菌科(Phallogastraceae)
川普包科(Trappeaceae)
伏革菌目(學(xué)名:Corticiales)是傘菌綱下的一目。這一目下的真菌幾乎都是革菌,但有一個特例Marchandiomphalina foliacea,是傘菌而非革菌。這些真菌通常都是腐生菌,大多能令木材腐朽,不過也有一些寄生于草或地衣上。
該目中有一種Waiteacircinata,能導(dǎo)致谷類作物等出現(xiàn)各種疾病。另一種Laetisaria fuciformis可使草坪出現(xiàn)紅絲病。
下屬科:
伏革菌科(Corticiaceae)
點革菌科(Punctulariaceae)
伏革菌科,擔(dān)子菌門的 1科。本科真菌子實體平伏,結(jié)構(gòu)多樣,從綿絮狀到蛛網(wǎng)狀,膜質(zhì)或蠟質(zhì)。子實層表面平滑到皺褶狀或齒狀,多種顏色。菌肉淡色,在氫氧化鉀溶液中不變黑;囊狀體或膠囊體存在或不存在,擔(dān)子棒狀到圓柱形、泡囊狀或壇狀,2~8個孢子。孢子無色或淡色,平滑到有紋飾,不喜藍(lán)到喜藍(lán)。
本科下分約80屬,世界分布,木生、草生或腐殖質(zhì)生。在演化上本科是最原始的類型,如伏革菌屬某些種類的擔(dān)子,直接自網(wǎng)狀的疏松菌絲上產(chǎn)生或生于緊密的彼此纏繞的菌絲上。
黃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是本科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重要白腐菌,具有很強的木質(zhì)素降解能力,目前已成為木質(zhì)素降解的模式真菌。
點革菌科(學(xué)名:Punctulariaceae)為伏革菌目的一個科。此科的模式屬為點革菌屬(Punctularia)。
褐褶菌目(學(xué)名:Gloeophyllales)是傘菌綱下的一目。該目下的真菌都是朽木菌,會導(dǎo)致木材的腐朽。這一目僅含褐褶菌科(學(xué)名:Gloeophyllaceae)一科,其下又分為四個屬。
下屬科:褐褶菌科(Gloeophyllaceae)
擔(dān)子果一年生到多年生,無柄或平展至反卷,韌到木質(zhì)。菌蓋半圓形或其他形狀,表面褐色到黑褐色或淡灰色,具硬毛到光滑。菌肉暗銹色或淡黃褐色到咖啡色。菌管、孔面與菌肉同色。管口孔狀到褶狀。
菌絲系統(tǒng)二到三體型;生殖菌絲具鎖狀聯(lián)合,透明;骨架菌絲淡黃色到淡黃褐色,厚壁;纏繞菌絲稀少。擔(dān)孢子圓柱形或近球形,透明、平滑。囊狀體缺乏或存在。
生于針葉樹上,較少生闊葉樹上。木材褐色腐朽。
本屬的主要特性是:擔(dān)子果多呈褐色到黑褐色,生殖菌絲具鎖狀聯(lián)合,擔(dān)孢子圓柱形,菌管從孔狀到褶狀,木材褐色腐朽。有人將本屬范圍只包括褶狀種類,將孔狀種類置于Osmoporus屬,由于劃清兩屬界限困難,現(xiàn)在都仍包括在Gloeophyllum屬中。G.juniperinum的分類地位尚待研究。
褐褶菌,擔(dān)子果一年生,無柄或平展至反卷,韌木栓質(zhì)。菌蓋半圓形,扇形或左右相連,有時呈覆瓦狀,1-6×2-12cm,厚3-10mm,表面新鮮時亮銹褐色、干后灰褐色,深肉桂色至深栗色,后期近黑色,有粗絨毛及寬環(huán)帶;邊緣薄、銳、波浪狀,常呈淡黃色。菌肉銹褐色至深咖啡色,厚1.5-3mm。菌褶寬2-7mm,間距 0.5-1mm,稀相互交織,深肉桂色至灰褐色,褶緣初期厚,漸變薄呈波浪狀。
菌絲系統(tǒng)三體型;生殖菌絲無色到近淡黃色,具鎖狀聯(lián)合,直徑2.6-4.3μm;骨架菌絲淡棕黃色,厚壁到實心,直徑3.5-5.2μm;纏繞菌絲無色,厚壁,分枝,彎曲,直徑2.3-2.6μm。囊狀體透明、薄壁到厚壁, 37-45×4-7μm。擔(dān)孢子圓柱形,透明、平滑,7.1-9.5×2.4-3.5μ m。
生于針葉樹木材上,如松、落葉松、云杉、冷杉等。稀生于樺樹上。會導(dǎo)致木材褐色腐朽。分布于中國、日本、前蘇聯(lián)、美國。還有其他國家。
蠟殼耳目(學(xué)名:Sebacinales)是傘菌綱下的一目。該目真菌分布廣泛,大多為陸生,其中許多與包括蘭科在內(nèi)的植物共生形成蘭菌根。蠟殼耳目僅含蠟殼耳科(學(xué)名:Sebacinaceae)一科,共包括8個屬、29個物種。
下屬科:蠟殼耳科(Sebacinaceae)
革菌目(學(xué)名:Thelephorales)是傘菌綱下的一目。該目的真菌包括革菌及猴頭菌,以及少量多孔菌與珊瑚菌。所有這些真菌都是外生菌根菌(英語:Ectomycorrhiza)。
這一目下的翹鱗肉齒菌(Sarcodonimbricatus)可食用,另外還有一些用來作為染料。
革菌目中的所有真菌都是外生菌根菌(英語:Ectomycorrhiza),與活樹的根形成互利關(guān)系。革菌目的分布是世界性的。根據(jù)2008年的估計,該目包含18個屬和250多個品種。
下屬科:
煙白齒菌科(Bankeraceae)
革菌科(Thelephoraceae)
糙孢孔目(學(xué)名:Trechisporales)是傘菌綱下的一目。刺孢菌科(學(xué)名:Hydnodontaceae)是該目下的唯一一科,含15個屬、105個物種。
下屬科:刺孢菌科(Hydnodontaceae)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