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烹飪方面,我其實是很隨意的,一般一個菜譜看完,材料已經(jīng)換了一半,到動手的時候,步驟又改了一半,到做完大多是面目全非,自己也搞不清原料比例是多少了。論到烘焙我可不敢這么放肆,不同于烹飪的直觀,在烘焙里,一點改變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特別是做面包,我到目前為止都是比較嚴格地照方子執(zhí)行,最多換換餡料而已。隨著經(jīng)驗和理論知識的積累,我的不聽話的本性又開始抬頭,琢磨著自己配方子來做出喜歡的口味組合,并且找到符合我的時間表的流程。這個方子就是借鑒了Anis法棍的步驟,主發(fā)酵用冷藏,全過程2天,每天2到3小時,這樣我工作日也可以做面包了,至于口味則來自最近做過的幾款雜糧面包,用五谷來增加香味,口感,和營養(yǎng)。
為了減少失敗幾率,我事先看了不少方子以確定各種原料的比例,這過程中就要用到一個非常有用的烘焙工具 -烘焙百分比。烘焙百分比(baker’spercentage)聽著復雜,其實就是把一個方子里的所有原料的份量用和總面粉量(即原料中各種面粉的重量總和)的比例來表示,以Anis法棍為例,可以轉(zhuǎn)換如下:
中粉:500克 = (500/500) = 100%
水:375克 = (375/500)= 75%
酵母:0.25小勺 = 1克 = (1/500)= 0.2%
鹽,10克 = (10/500)= 2%
這樣的好處就是無論方子做的是什么份量,一眼就可以看出方子的關(guān)鍵之處:75%的水對于無油無糖用中粉的面團是很濕的,所以成品的洞會多;0.2%的酵母非常少,這是因為此方長時間冷藏發(fā)酵,否則會發(fā)過頭;2%的鹽對于沒有太多其他添加料的面團屬于很正常的。
對于嚴格按方執(zhí)行的人,百分比還不一定必要,反正照方子的重量來就是了,最多按比例減量或增量,但是在自己配方子的時候,百分比就必不可少。在我構(gòu)思這個方子時,思路是這樣:
1.我要做的不是法棍,而是類似鄉(xiāng)村面包的成品,所以想主要用高粉加上一部分粗糧粉。一般如果把粗糧粉控制在20%以下,面包的組織仍會像用高粉那么蓬松,但是又會有粗糧的香味和口感,所以我的面粉部分:高粉80%;全麥或黑麥或兩者混合:20%。
2.我想加入五谷雜糧,例如亞麻籽,葵花籽,燕麥,蕎麥,等,看了很多方子,從10%到50%以上都有,但是在30%以上的話,組織會比較緊密,而且需要一些特殊的原料和操作,經(jīng)過幾次試驗,最后我加的五谷總量是:30%。
3.Anis法棍的75%水量已經(jīng)使面團很濕了,但是因為我用的高粉和粗糧粉都比中粉吸水,而且那30%的五谷也會大量吸水,我從80%開始試驗,面團一點也不濕,操作起來倒像是65%面團的手感,于是我后來幾次又加了水,最后水的比例:87%。
4. 因為我的流程和Anis的一樣,而且沒有加入影響發(fā)酵的原料,所以酵母比例保持:0.2%
5. 那些五谷需要一點額外的鹽來提味,鹽是會延緩發(fā)酵速度的,為了不影響發(fā)酵,我沒有增加太多:2.2%
用了百分比,可以借鑒其他類似的方子來決定各種原料的用量,不管原方的制作量是多少,都可以非常直觀方便地比較。當然啦,百分比只是“透視”烘焙配方的起點,就好像身高體重可以大概表現(xiàn)一個人的身材,但是還需要很多其他信息才能真正“看清”這個人的樣子。比如兩個方子含液體量都一樣,但是如果一個用了酵頭,另一個用天然酵種;或者一個用的是水,另一個是奶和油,味道組織都會不同,所以在看方子的時候,要先看百分比了解基本概念,然后看各種原料搞清它們對味道,組織,發(fā)酵都會有什么影響,這樣慢慢積累經(jīng)驗,才能知其所以然,靈活應用。
工作日五谷面包(原創(chuàng))
注:以下的方子百分比和重量都標明了,但是在設計方子時是用的百分比,最后才根據(jù)需要的成品量來算出各原料的重量。標明的重量可以做2個500克的面包。
高粉,80%,400克
全麥,黑麥,或兩者混合,20%,100克
五谷混合物,30%,150克,我用的是亞麻籽,葵花籽,燕麥,蕎麥,rolled rye(壓扁的黑麥谷粒)
水,87%,435克(其中,五谷浸泡用水:150克,最后面團用水:285克)
鹽,2.2%,11克
即時酵母,0.2%,1克
1. 前一夜,先把葵花籽在400F(204C)的烤箱內(nèi)烤10到20分鐘,至香。一定不要略過這一步,烤了后會使成品非常香的。
2.混合150克五谷(包括烤過的葵花籽)和同重量的水,加蓋浸泡過夜。這樣做有兩個目的:第一可以軟化五谷,第二五谷十分吸水,但是吸水很慢,如果直接加在面團,一開始面團會很濕,到發(fā)酵完畢,面團又會太干,不易判斷合適的水量。
3. 第二天,混合粉,五谷浸泡液,剩下的285克水,揉成面團,加蓋,autolyse(浸泡,介紹
見此)30分鐘。加入酵母和鹽,揉至面團略有筋度,我的KA第1檔揉了1分鐘,第2檔再揉2分鐘。面團放入抹油容器,蓋保鮮膜。
4. 發(fā)酵30分鐘后,做第一次stretch &fold,
像這樣,但是上下左右都要折疊;放回容器繼續(xù)發(fā)酵30分鐘,再次折疊;再發(fā)30分鐘,折疊第三次,放回容器馬上加蓋冷藏。所以一共在1.5小時內(nèi)折疊3次。我的冷藏溫度是4C。
5.21小時左右以后,取出面團,略微排出氣泡,分割成兩份,滾圓回溫60分鐘,這個過程也可以使面團完成主發(fā)酵。當然可以分割成其他大小形狀,但是回溫和二次發(fā)酵時間就要調(diào)整。
6. 整形成圓形或其它形狀,光滑面向下放入發(fā)酵籃,蓋保鮮膜,二次發(fā)酵至面團手指按下,緩慢彈回一部分,我的大約是50分鐘。
7. 烤箱連石板和烤盤一起預熱到550F(290C)(石板和烤盤的作用請看
這里),大概需要40分鐘到1小時,有熱容量大的石板在內(nèi),要預熱比較久才會到達預定溫度。
8. 把發(fā)酵籃中的面團倒到鋪烘焙紙的烤盤底部上,割包。關(guān)于割包的原理和注意事項請參考
這篇博文。這種圓型的面團不要求有“耳朵”,割包的方法比較簡單,入刀角度和面團垂直,深淺要適度,使面團可以四周對稱地充分膨脹,但是割痕又保持明顯。上面那個我規(guī)規(guī)矩矩割了十字,下面這個我就不老實,開始玩花樣,割了圓形,中間弄個蝴蝶結(jié),在面團上弄弧形好難啊,而且這面團還是蠻濕的。
9.往烤盤里澆一點沸水,關(guān)門。取面團,開門,連烘焙紙一起轉(zhuǎn)移石板上,烤盤內(nèi)再澆一杯熱水,關(guān)門。烤溫降到460F(237C),烤15分鐘,取出烘焙紙和盛水的烤盤,再烤15到20分鐘至金黃。我的面團每個500克,如果面團重量不同,要調(diào)整烘焙時間。
在烤箱里眼看它們長啊長,割痕充分裂開,因為是垂直入刀,不要求有“耳朵”。這次的二發(fā)程度正好,成品的“爆裂感”和“控制感”還算平衡。
呵呵,這個蝴蝶結(jié)竟然還分辨得出,就是有點抽象哈,入刀的角度和力度不夠均勻
里面組織不錯,密密麻麻的五谷很明顯,但是一點不粗不瓷實,很蓬松柔軟有嚼頭
這樣的洞洞尺寸對鄉(xiāng)村面包來說也可以接受,當然還有改進余地
最關(guān)鍵的是這個面包香氣撲鼻,非常好吃。五谷的分量足夠但又不影響組織,水分多所以成品口感柔軟濕潤,表皮香脆,長時間冷藏發(fā)酵增加風味。此次的“自由發(fā)揮”還算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