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詳 時間:2008-10-15 10:37:21 來源:
會員轉(zhuǎn)發(fā) 人氣:27414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將語文性質(zhì)定位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并提出了語文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新課程標準不論是對課程性質(zhì)的定位,還是對語文教育理念的倡導,其作用和意義將會被未來語文教育的歷史所證明。下面談談七年級上冊教材特點。
一、體現(xiàn)了新的語文課程觀、語文素養(yǎng)觀和語文教學觀。
1、語文課程觀
① 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既強調(diào)語文的工具性,又強調(diào)語文的人文性,這是新課程標準和此前頒布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一個歷史性進步。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和語文教學,總在“文”與“道”,或者“工具性”與“思想性”之間左右搖擺,課程性質(zhì)的不明確,造成語文教學的莫衷一是,對中小學語文教學產(chǎn)生了不利的影響?,F(xiàn)在的新課程標準將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明確定位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個定位既簡明又科學,符合語文教學的實際。語文具有工具性,這是不言而喻的,人們思想(學習與認識事物)需要語言(語言是語文的一個重要方面),交際需要語言,所以,工具性的特征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語文又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或者說,它不是一個死的工具,而是一個活的工具,這個工具的“活”,就在于它蘊含著博大的文化歷史內(nèi)涵,凝聚著古往今來人類的豐富情感。因此,學習語文,它又是一個與人類智者對話的過程,是為每一個學生現(xiàn)在以及未來的精神生活打底的奠基工程。此前使用的初中語文教材,往往比較關(guān)注知識的自成體系,“工具性”的痕跡太重,“人文性”顯得不足。其實,作為母語學習來講,“習得性”是母語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征,一個人語言規(guī)則或者說語言模型的建立,往往是“習得”而來的,如果僅僅只從知識體系的角度去考慮文章的選入,教材的編排,語文教材就會干癟乏味,干癟乏味的語文教材必然會影響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特別是影響學生學的積極性。因此,選文一定要“文質(zhì)兼美”,只有文質(zhì)兼美的選文,才能激發(fā)學生“習得”的欲望。《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教材編寫建議”中強調(diào)“教材應體現(xiàn)時代特點和現(xiàn)代意識,關(guān)注人類,關(guān)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選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zhì)兼美,具有豐富文化內(nèi)涵和時代氣息”。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生命生命》,學生讀著這樣的文章,能不產(chǎn)生“習得”的欲望嗎?
② 語文課程?,F(xiàn)代教學論認為,在學校教育中,圍繞一定的教育目標所開展的一切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教育活動都是課程。語文課程,則是圍繞一定的語文教育目標所開展的一切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的語文活動。過去的語文教學,僅僅把語文課程限定在教科書,老師也只是用語文教材作為“例子”來教學生,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老師只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老師的語文教學也只是限定在課堂教學一隅,語文教學完全與學生的生活隔絕。新的課程標準認為,語文課程的內(nèi)涵應是豐富多彩的,其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語文老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新教材較好地演繹了新課程標準中關(guān)于課程的理念,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構(gòu)筑了一個開放而又豐富多彩的“語文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們不妨將新教材的非課文部分列表如下:
七年級上冊: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第一單元 這就是我:自我介紹·推薦自己·模擬面試(以“這就是我”為題作文)
第二單元 漫游語文世界:生活中學習運用語文·有關(guān)語文學習的討論·有關(guān)語文學習的作文
第三單元 感受自然:我有一個“朋友”·走過四季·心中的美景(自擬題目作文);參考資料(告示牌、廣告語、流行語)
第四單元 探索月球奧秘:月球奧秘知多少·觀察月亮運行情況,參觀天文臺或天文館·豐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我是月球小專家·月亮照著你,月亮照著我(故事接龍、圍繞“月球”話題作文、日記記下該活動的體會;參考資料(月球的幾大謎團、不少文獻記載,月亮并非自古就有、與月亮有關(guān)的神話傳說、我國古代關(guān)于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詩歌、賞月佳對、月亮的美稱與雅號、月球外星文明的傳說、參考書目和推薦網(wǎng)站)
第五單元 我愛我家:老照片的故事(以“老照片的故事”為題作文·我家的一件珍品(自擬題目敘述家庭往事)·媽媽的嘮叨(模擬電話交談和寫信)
第六單元 追尋人類起源:搜集整理關(guān)于神創(chuàng)造人類的神話并在班級講·搜集從猿進化到人的資料完成進化表格·討論“神創(chuàng)造人類”·搜集人類起源說資料并與同學交流·作文;參考資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進化論與“神創(chuàng)論”的激烈論爭、關(guān)于人類起源的兩種新說法
從上面表格中可以看出,新教材十分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將學生的語文學習置于社會生活和學生的生活這樣的背景中,不但豐富多彩,而且生動活潑。
2、語文素養(yǎng)觀
與語文課程性質(zhì)觀相關(guān)聯(lián)的是語文素質(zhì)觀。過去,我們談論語文素質(zhì),往往只是從“聽說讀寫”的角度來認識。因為強調(diào)“聽說讀寫”,語文教學中便注重知識的系統(tǒng)性。因此,語文教材的編排大多是以知識體系為線索的。如果說,語文素養(yǎng)具有維度的話,那么過去的語文教材便只體現(xiàn)了兩個維度,即知識的維度和能力的維度,而這兩個維度中又是向知識的維度傾斜的。我們不能否認,知識與“聽說讀寫”的確是語文素養(yǎng),但是,作為人文性很強的語文學科來說,如果割斷情感的因素而形成的“聽說讀寫”能力是不全面的。因此,新的課程標準強調(diào)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以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什么是語文素養(yǎng),課程標準沒有進行明確的闡述,但我們覺得,語文素養(yǎng)應該包括知識素養(yǎng)、能力素養(yǎng)與情感素養(yǎng)這樣三個維度。而這三個維度應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實際,在不同的年段應有不同的側(cè)重。新教材都較好的體現(xiàn)了上述的三個維度,并且側(cè)重點也有所不同。我們舉例來說明: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字與詞(每課后面的“讀一讀,寫一寫)、朗讀知識,文章的表達技巧、 朗讀能力、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與寫作)、探究性學習和搜集與處理信息能力(綜合性學習:漫游語文世界)聯(lián)系自己的人生體驗領(lǐng)悟課文深長的意味
上例告訴我們,新教材確實是圍繞三個維度來編寫教材的,因為是初中一年級,教材比較淡化“知識”這一維度,而側(cè)重于“能力”與“情感”的維度,這是符合初一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與語文學習的實際的。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語文學習重在感悟,重在積累,重在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如果過多強調(diào)知識的維度,勢必影響學生興趣的激發(fā),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
3、語文教學觀
過去的語文教學,過于注重書本知識,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之所以如此,一是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一是教材內(nèi)容與編寫體例的“難、繁、偏、舊”。新課程標準頒布后,對語文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它強調(diào)必須重視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強調(diào)必須引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強調(diào)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對于教師來說,語文教學是“師生平等對話”的一個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簡而言之,教材只是師生對話的話語文本,是一個中介,師生在共同作用于話語文本的過程中,互相促進,共同提高。三套實驗教材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種新型的教學觀,它們沒有像以往的教材那樣,在“預習(自讀)提示”中就端出結(jié)論,或者在課后的“思考與練習”中編排大量的連教師也難以弄懂的習題或者思考題,框住教師和學生的思路。新教材在課文前面也方框提示,但是這種提示與過去教材的提示是迥然不同的。
二、在內(nèi)容的安排及編排上,新舊教材也有所不同
1、新課標實驗教材在內(nèi)容的安排上,都力求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新教材雖然沒有用明顯的文字概括每個單元的內(nèi)容,但從每一單元的內(nèi)容可以推測出編者的編輯意圖。
第一單元 人生 第二單元 人生
第三單元 四季 第四單元 科學
第五單元 親情 第六單元 想像
2、編排。新教材淡化了文體的概念,每個單元以內(nèi)容的相同或者相近為依歸,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既有詩歌(《理想》),又有散文(《短文兩篇》、《我的信念》),還有古文(《〈論語〉十則》)。
每個單元后的“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以一個主題活動為統(tǒng)帥,使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相互關(guān)聯(lián),互為影響,這是一個亮點。新教材仍然傳承過去那種“講讀(精讀)、自讀(略讀)”的做法,將每個單元的自讀(略讀)課文用星號標出,本冊有14篇略讀課文。安排了五篇古詩文,相當于一個單元。將要求背誦的十首古詩詞附在后邊,還附有三篇名著導讀文章,另附有《硬筆書法》、《寫好硬筆行楷字》。
以上的分析也許顯得十分膚淺。我們期望有更多的人來研究新課標教材,只有這樣,一個百花齊放而又富有時代感的新語文教學的春天才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