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常用虛詞的用法1
古漢語常用虛詞的用法
一、“而”字的用法
《說文》“而,須也?!北玖x是胡須。例如,《周禮·考工記》:“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麟之而?!鼻貪h后不用。虛詞“而”是假借字可作人稱代詞、連詞、語氣詞。作人稱代詞和語氣詞的“而”,中古以后漸少以至消失。
(一)用作代詞
用作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相當于“你”、“你們”,“你的”、“你們的”;“這”、“這樣”。)
⑴夫差使人立于庭,茍出入,必謂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左傳·定公十四年》)
⑵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左傳·成二年》)(而,指魏顆)⑶漢王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保ā妒酚洝ろ椨鸨炯o》)
⑷預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智伯矣!”(《戰(zhàn)國策·趙策一》)
⑸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二)、用作連詞??蛇B接詞、詞組分句和句子,表示彼此之間的各種關系。
1、表示并列關系
⑴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⑵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莊子·人間世》)(態(tài)度端莊而又內心虛靜,勤奮自強而又精神專一,這樣可以了嗎?)
⑶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蘇軾文集·超然臺記》)⑷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⑸明者遠見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無形。(《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2、表示承接關系。(可譯作“就”、“然后”)
⑴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⑵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禮記·曲禮上》)⑶予既烹而食之。(《孟子·萬章上》)(以上3例皆表示動作的先后關系。)
⑷君親無將(不許判亂),將而誅焉。(《公羊傳·》莊公二十三年)(而:相當于“則”,就。表條件與結果上的承接關系。)
⑸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孟子·告子下》)(此例表示事理上的承接,前一動作是后一動作的原因,可譯作“就”、“因而”。)
⑹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同⑸)
⑺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勸學》)(同⑸)
3、表示狀中關系。(相當于“地”)
⑴啟呱呱而泣。(《尚書·皋陶謨》)(表動作的特征、方式)
⑵子路率爾而對曰。(《論語·先進》)
⑶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
⑷吾嘗跂而望焉,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勸學》)
⑸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孟子·公孫丑下》)(中國:在國都之中。)
⑹中天下而立。(《孟子·盡心上》)(中天下:居于天下中央。)
3、表假設關系。(相當于“假若”、“如果”)
A、用于主謂之間。
⑴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
⑵管氏而有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
⑶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寧夫人,而焉用老臣?(《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毋:發(fā)語詞。寧夫人:寧可讓夫人去辦。)
B、連接分句,表假設。
⑷將盟,齊人加于載書曰:“齊師出竟,而不以甲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浊鹗蛊潫o還揖對曰:“而不反我汶陽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保ā抖üな辍罚?div style="height:15px;">
4表示轉折。(相當于“卻”、“可是”)
⑴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觸詟說趙太后)
⑵假傳輿馬者,非利足也,而絕江河。
⑶匹夫而為百世師(師表),一言而為天下法(準則)。(蘇軾《潮州韓文公墓碑》)
(三)、用作結構助詞。(a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相當于“之”。B助成方位結構等、定中、動賓等關系。)
⑴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之”)
⑵王室而既卑也,周之子孫日失其序(次序,指地位)。(《左·隱公十一年》)(“之”)
⑶郡守而下,少時皆至。(《夢溪筆談·神奇》)(“以”)
⑷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孟子·盡心下》)(“以”)
⑸虞之于虢,相恃而勢(互相依賴的形勢)。(淮南子·人間訓)(“之”)
⑹何苦而不平?(怎么擔心不平呢?)
二、“以”字的用法
《說文》:“以,用也。”本為動詞。文獻中用作動詞的,如:
(1)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率領)(左傳·僖28)
(2)五人以其私卒先擊吳師,吳師奔。(率領) (襄25)
(3)宮之奇以(率領)其族行。(帶領)(《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4)莒人入向,以姜氏還。(帶著)(隱2)
(5)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認為)美于徐公。
(6)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任用)。
還可以用作名詞,理由、原因的意思。如,
(1)宋人執(zhí)而問其以(理由)。(史記·惠景間侯者表)
(2)古人思秉燭夜游,良(確實)有以也。(原因)
詞義虛化后變?yōu)榻樵~、連詞。
(一)用作介詞。介詞主要用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前面構成介詞短語,作動詞、形容詞的附加成分,表示時間、處所、方式、條件、對象等。
1、介紹動作實施的工具。(相當于“用”、“拿”、“把”)
⑴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拿”)
⑵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guī),直以繩,正以懸。(《墨子·法儀》)(“用”)
⑶驗之以事,合契如神。(《后漢書·張衡傳》)(“拿手”)
⑷明日,子路行以告。(《論語·微子》)
按:1.“以”后賓語“之”字多省略。例如:
①“以(之)告”,即把這件事告訴孔子。
2.“以”字的賓語也有前提的,例如:
① “吾道一以貫之。” (《論語》)
②程以立數(shù),禮以定倫,德以敘位,能以授官。(《荀子·致士》)
2、介紹動作的條件、表示憑借、依靠、依據。(可譯作“靠”、“憑著”、“根據”)
⑴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所以:用來……的人)
⑵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損山之一毛。(“憑著”)
⑶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其所不見。
⑷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歸有光《項脊軒志》)(“憑著”)
3、介紹標準、計數(shù)單位。(可譯作“依照”、“按”、“以……論”等)
⑴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⑵《春秋》之記臣殺君,子殺父者,以十數(shù)矣。(《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⑶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孟子·萬章下》)
4、介紹動作的原因。(相當于“因為”)
(1)紂以其大得人心而惡之。(《韓非子·難二》)
(2)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wèi)靈公》)
(3)(吾鄉(xiāng)鄰)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柳宗元《捕蛇者說》)
5、介紹動作行為施行的對象。(可譯作“把”、“與”、“同”、“率領”、“于”等。這是“以”借作“與”用。)
⑴晉侯以公宴于河上。(“與”)(《左傳·襄公九年》)
⑵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同)(《史記·留侯世家》)
⑶齊桓公以管仲謀伐莒。(“與”)(《韓詩外傳》)
⑷宮之奇以其族去虞。(《史記·晉世家》)(以:率領)
⑸越遠,利以避難。(“于”)(《韓非子·說林上》)
6、介紹動作行為施行的時間。(相當于“在”、“從”)
⑴賞以春夏,刑以冬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⑵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漢書·蘇武傳》)
⑶其弟以千畝之戰(zhàn)生,命之曰成師。(《左傳·桓公二年》)
⑷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7、介紹身分、資歷。
⑴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指南錄后序)
⑵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孟子·公孫丑下》)
⑶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二)、用作連詞
1表目的。(相當于“來”)
⑴焉用亡鄭以陪鄰?(《左傳·僖公三十年》)
⑵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⑶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世說·傷逝》)
2、用于狀語和謂語之間。表方式、情狀、手段。
⑴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⑵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強,魏日以削。(《戰(zhàn)國策·魏策》)
⑶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⑷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3、表因果。(相當于“因為”、“以至于”)
⑴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左傳·僖公三十年》)⑵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柳宗元《小石潭記》)
⑶昔秦穆公不從百里奚、蹇叔之言,以敗其師。(《漢書·息夫躬傳》)(相當于“以至于”。表結果。)
⑷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詳知,以得遣讓。(《漢書·丙吉傳》)(同⑶)
4、表并列。(相當于“又”、“而又”)
⑴秦地半天下,……主明以嚴,將智以武。(《史記·張儀列傳》)
⑵季康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論語·為政》)(要使百姓對我尊敬、盡忠而又努力干活,怎樣好?)
⑶治世之音安以樂,亂世之音怨以怒。(《禮記·樂記》)
⑷賓入大門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禮記·郊特牲》)(易:和悅。)(《廣雅》:“以,與也?!保?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