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明
最近連續(xù)聽了60多節(jié)語文“隨堂”課,常常有一些驚喜,尤其是那些構(gòu)思精巧、韻味悠遠的課,總讓人按捺不住興奮。但也不時有一些焦慮,對語文課堂教學中許多老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課改以后又冒出了一些新問題,感到事關(guān)重大,必須引起廣大一線教師的高度注意。
語文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歷史已經(jīng)非常悠久,具有豐厚的積淀。語文教學應該怎樣教,課怎樣上才有好的教學效果,歷史其實已經(jīng)形成了很好的路徑。但是,我們教學一線的一些同志對語文教學的價值缺乏正確的認識,對語文學科的特質(zhì)缺乏準確的把握,對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缺乏繼承的意識,對語文教學的路徑缺乏探究的行動,加之本身教學態(tài)度、教學素養(yǎng)的缺失,造成語文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不能教出語文的滋味,不能讓學生喜歡上語文,不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削弱了語文教學的效益,不能盡展祖國優(yōu)美文字內(nèi)存的魅力?! ≌Z文老師要有“底線”意識,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科獨特的規(guī)律,遵守學科個性,堅守教學法則,切實保證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能夠完成,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展示語文學科魅力,盡可能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語文素養(yǎng),盡可能使語文教學充滿活力。
1、依體而教,讓學生明晰文體之特,有徑感悟作品之美。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有個很大的弊端,老師教課文,不管什么文體,都是依式而教,統(tǒng)一的格式:字詞疏通、整體感知線索結(jié)構(gòu)、主題分析、特色領略,不注意根據(jù)文體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路徑,讓學生掌握不同文體作品的獨特魅力。
現(xiàn)行的語文教材是文體型的,教學一個最基本原則就是根據(jù)文體設計和組織教學,所謂依體而教。只有學生先把握了文體特點,才能根據(jù)文體的要素去理解課文的結(jié)構(gòu)、主題和技巧。脫離了文體的分析,很可能就是浮于表面,不能登堂入室。比如小說,它有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三要素,但首先它是虛構(gòu)的,它有突轉(zhuǎn)、象征、超然等特性,其人物形象是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雜取種種人而成為一個,把握了這些,才能真正地認識作品形象,理解課文題旨。比如《斑羚飛渡》,有人說動物這么通人性,其實是一種虛構(gòu),但表達的是一種象征。知道了這一點,就不要在斑羚做了什么上糾纏,而研究她為什么這樣做和做了以后的意義。比如《范進中舉》,胡屠戶一個嘴巴就把范進打醒了,《最后一課》,一節(jié)法語課就讓小佛朗士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中這是不真實的,但藝術(shù)是真實的。這是一種突轉(zhuǎn),是一種藝術(shù)的思維,我們要讓學生明白這一點,才能避免簡單地把生活中的形象與小說中的形象“對號入座”,感悟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魅力,并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戲劇怎么教?像《陳毅市長》、《雷雨》,首先要讓孩子搞清楚“三一律”,然后找出戲劇沖突,在此基礎上再去分析形象、主題之類,而不是教了《雷雨》,只糾纏于周樸園是好人壞人,壞到什么地步等等。
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學了十幾年語文,大多數(shù)就喜歡讀讀文學類作品,議論類、說明類、應用類作品,他們不要讀,也寫不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老師缺乏“依體而教”的意識和探究,不能把那些文體的特點和美點充分地展示給學生,自然就制約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2、注重設計,讓學生真正喜歡課文,強烈感受文本獨特。
語文老師應該是“設計師”,教學每一篇課文都要精心設計,都要讓學生感覺出“美”來,從而激發(fā)閱讀的熱情?,F(xiàn)在的課堂教學給人的感覺是教學流程比較呆滯,看不出老師研究課文后精心設計教學的痕跡。一些學校集體備課,不同老師教同一篇課文,教案如此相似,沒有自己的獨立研究、思考、設計。如此教學,不可能帶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學生也就不能通過老師的精妙構(gòu)思而對課文產(chǎn)生強烈感情。
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位老師教魯迅的小說《藥》,巧用三個標點符號設計流程:先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大大的“藥”字,在右下方填上一個小小的句號,說“這是一個關(guān)于藥的故事”,同學們陷入沉思,紛紛沉浸入對故事的回憶中;當大家?guī)е林氐男那橛种販亓艘槐楣适虑楣?jié)以后,老師又在“藥”的后面加了一個問號,讓學生去提出疑問。學生紛紛獻疑:“華老栓怎么這樣愚昧,花光全部積蓄用不能治病的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癆病,而且滿懷希望?”“革命者的鮮血成了愚昧者給兒子治病的藥,這里有沒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標題‘藥’難道就是一般意義上治病的藥嗎?”一個個問題正是打開作品內(nèi)文的鑰匙,同學們的認真思考和熱烈討論,就把課文教學一步步引向作品的深處;課堂進行到尾聲,老師又在“藥”后面寫上一個感嘆號,學生頓時熱情高漲,紛紛舉手慷慨激昂:“這是辛亥革命的悲??!”“我們要思考悲劇何以會發(fā)生!”“拯救黑暗的中國需要一副真正的良藥!”“拯救民族首先要拯救國民的靈魂!”“我們要對愚昧的民眾下一記猛藥,喚醒他們的靈魂!”這堂課,老師的設計何等的自然精巧,而產(chǎn)生的教學效果又是何等的強烈!語文老師呀,絕不能做一個文字的搬運工,而要堅決做一個文字的建筑師,只有這樣,你才能把學生真正帶進文字的王國,去接受美麗的熏陶。
對學生來說,語文老師是“向?qū)?span>”,走進課文這路怎么走,有了精巧設計就會曲徑通幽,登堂入室。沒有設計呢,就會到處轉(zhuǎn)悠,迷失方向,最后暈暈乎乎,甚至走不出來。而且從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來說,精心設計的課有張有弛,風生水起,避免了平鋪直敘,容易引人入勝。所以我們必須堅決杜絕沒有設計的語文課。
3、強化朗讀,讓學生多通道直面課文,充分感知語言魅力。
從古到今,語文教學有一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朗讀,“佳文不厭百回讀”,在誦讀中,學生自然會得到“道”的熏染和“學”的悟覺?,F(xiàn)在的課堂,學生朗讀的聲音是越來越少了,老師在刻意地分析,學生在被動地思考,架空于文本之上,游離于文本之外,除了抽象的條條干干,學生沒有血肉的親切,這樣的分析越多,學生的感性認識就越少,根本談不到對母語味道的咂摸。
語文教學要充分考慮母語的特點,架設四通八達的朗讀通道,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感、讀中品、讀中悟、讀中受熏染。而教師則要精于朗讀之道:可以自由朗讀。以學生熟悉課文、了解課文大概為目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感覺自在地放聲朗讀課文,讀完能勾勒出文章的輪廓;可以沉思細讀。學生根據(jù)老師或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從課文中尋求答案,一邊細細地讀,一邊靜靜地思,讀思結(jié)合,思讀有悟;可以協(xié)作精讀。選擇精美的語段進行探究性朗讀,一些問題不是讀讀就能理解,需要大家協(xié)作,在讀與商量中獲得對作品的真情悟覺;可以理性品讀。透過字面,跳過大量的感性文字,學生邊朗讀邊品味,獲得哲理的啟迪、人生的感悟。像教學張潔的《我的四季》、《散步》這樣的散文,必須讓學生去進行帶著思想的品讀;可以配樂美讀。這是一種欣賞性的朗讀,學生把握了作品的精髓,在音樂的伴奏下,醉著心兒朗讀作品,領略文章的形之美、情之美、意之美、言之美,沉浸在美輪美奐的境界之中;可以集體演讀。這種朗讀,師生共同參與,一般安排在課堂教學的尾聲,以形成高潮,創(chuàng)造“余音繞梁”的效應,頗像文藝節(jié)目中的“詩歌朗誦”,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震撼力。余映潮老師很推崇這種朗讀方法。
校園是讀書的地方,課堂更是讀書的場所。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把書本捧起來,把眼睛盯上去,把聲音放開來,有情有聲、有滋有味、有覺有悟地朗讀課文,讓朗朗的書聲流進心田,讓美麗的意境永駐心間。沒有讀書聲的語文教學是缺失的教學,沒有抑揚頓挫的朗朗書聲的課堂是缺乏生機和活力的課堂。
4、大局著意,讓學生每節(jié)課都有整體感,漸次形成作品和學科的系統(tǒng)。
園林也好,建筑也好,整體的才能是美好的,殘缺的、支離破碎的很難讓人產(chǎn)生美感。對作品的閱讀和理解也是這樣?,F(xiàn)在我們有些老師比較地忽視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常常是“講到哪里是哪里”,課堂教學沒有整體感,給人殘缺的感覺,嚴重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這種傾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首先,每篇課文的教學必須先讓學生整體感知。例:魯迅《阿長與〈山海經(jīng)〉》是一篇典范的記敘文,教這篇課文,我們要分析阿長這個特殊的形象,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欣賞作者采用鋪墊蓄勢、對比襯托手法所產(chǎn)生的效果,還要引導學生借鑒本文的結(jié)構(gòu)和手法去寫自己熟悉的或難忘的人和事。但所有這些都必須有一個前提,這就是首先必須讓孩子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寫的主要人物是阿長,把作者寫阿長的幾件事要弄清楚羅列起來,并對阿長的人物性格有所把握,即既粗俗、迷信、守舊,又善良、熱心、忠厚、樂于助人,能感覺到作者寫阿長主要是通過先抑后揚和對比襯托的手法來表現(xiàn)。我們說,學生有了這種感知,理解起課文來就順暢了,下面隨便分析哪一個角度或者片段,學生就能在作品整體的框架下,從容不迫地去思考和分析。如果不講究教學的整體性,就順著課文讀讀講講,或者拉上來就分析人物形象、寫作技法之類,學生就會不知所云,思維就會被弄亂,到課文中找答案,那課文在學生眼里也是斑駁散亂,找不到內(nèi)在的邏輯層次,自然沒有美感可言。
其次,一篇課文如果要幾課時教完,每一課時都要相對獨立完整,有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有自成體系的教學內(nèi)容,有完整有致的教學流程,而學生呢,也有實實在在的知能收益?! 〉谌?,要通過一節(jié)課一節(jié)課、一篇課文一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在不斷積淀的基礎上,形成語文學科獨有的知識系統(tǒng)與結(jié)構(gòu),完善全面的語文能力的建構(gòu),真正具備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能自覺地運用語文工具去生活、工作、創(chuàng)造,優(yōu)化自己的語文人生。
5、相機穿插,讓學生充分了解背景性材料,準確把握作品意圖。
閱讀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一定要讓學生了解作品所涉及的一些背景性材料,這是解開文章思想的一把鑰匙,所謂“知時論事”、“知人論事”、“知境論事”。現(xiàn)在教學中有種傾向,以為“介紹寫作背景”之類是一種老掉牙的程式,所以老師不屑于向?qū)W生介紹寫作的背景以及其他相關(guān)的背景性資料,不注意研究作者的思想和寫作意圖,只從文字上去研究揣摩,導致對作品的理解“隔靴搔癢”。有的甚至打著“多元解讀”的旗號,棄特定的寫作背景于不顧,主觀臆測,自說自話,這自然嚴重影響對作品的正確把握,也不利于學生思維縝密性、準確性的培養(yǎng)。當然,介紹背景性材料要與課堂教學的流程推進有機結(jié)合,相機穿插,相切相融,避免生硬,真正成為作品教學的有機組成。
教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從字面上閱讀,也能感受作品的氣勢,但要真正走進作品,就必須對作者的境遇、寫作的背景、赤壁之戰(zhàn)的過程、三國重要的歷史人物等背景性的東西有充分的了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教學時,就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相機向?qū)W生作必要的介紹。學生初步閱讀作品之后,就要介紹蘇軾在詞風上所作的里程碑式的貢獻,讓學生感受作品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豪放;在欣賞“江山如畫”的美景時,介紹“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壯闊,讓學生感受建功立業(yè)的輝煌;在再現(xiàn)周瑜英姿的時候,就要聯(lián)系三國那些叱咤風云的人物,讓學生對周瑜產(chǎn)生由衷的敬佩;在詞人感嘆人生時,自然要介紹作者生平經(jīng)歷與所遭受的挫折,讓學生悟到詞人想干一番事業(yè)的雄心……教學中,根據(jù)內(nèi)容的需要和流程的推進,適時穿插背景性的材料,就讓學生把作品放在特定的情境下理解,自然能夠獲得比較真切和全面的把握。
能進入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大都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作品,“文章合為時而作”,作品的思想、作品的技藝,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如果不把孩子帶進那特定的時期,就難以真正把文章讀懂讀透,語文學習就可能“只懂得了一些皮毛”。至于介紹背景用什么樣的方法,在什么時候介紹,那當然是根據(jù)教學的需要“相機而動”,但把背景置于一邊顯然是語文教學的大忌。再說我們讓學生寫作文,也要指導他們寫出時代的聲音,絕不能無病呻吟。
6、講于當講,讓學生悟出課文之韻,充分品酌文章原味。
在堅決反對“講風太盛”的時代背景下,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滿堂灌”少了,但“滿堂問”又充徹課堂,看似的熱熱鬧鬧中,學生學習的目標性不是太明,深蘊于作品中的韻味并不能真正體味,也就難以實現(xiàn)真正的獲益。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審美能力畢竟還處于相對較低的層面,必要時老師的品鑒、點撥、引導會成為學生登堂入室的臺階。于漪老師在給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深編審莊文中的信中指出:“我聽了一點課,不多,給我的印象是滿堂問,滿堂鬧,現(xiàn)在還有幾個教師能侃侃而談滿堂灌?”于老師當然不是鼓吹“滿堂灌”,她是希望語文老師還是要有一點講的功底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師對一些不講學生難以懂、難以通、難以悟的語文材料,還是要精要地講,不讓學生停留在“皮毛”層面,而是進入深層,實現(xiàn)對作品的真正把握。
一次聽一位老師教沈從文的《邊城》,有個學生大膽提出了這樣的疑惑:三十年代是個烽火硝煙的年代,作者為什么要回避時代主題,選擇那閉塞的荒野邊城來進行世外桃源般的描寫?這里,我多希望老師來一點侃侃而談,介紹作者的成長經(jīng)歷和人生觀念,分析寫作的特殊背景,讓學生能透過作品形象真摯純美的心靈世界,去呼應作者田園牧歌般的生命追求,去感受人生本色質(zhì)樸的生命主張。然而,這位老師沒有講,而是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思考、討論,弄了半天,也沒理出個頭緒來。課后我和執(zhí)教者交流,我說,你為什么不來點詩畫般的語言,為什么不去大膽煽情?執(zhí)教老師說現(xiàn)在不是提倡少講嘛?我說不錯,但當講不講,你會讓作品的神韻跑掉的,你看學生的你一言我一語,能體味到作者表達的一種“優(yōu)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嗎?
我們不能望“講”生畏。語文老師應該有“講”的天賦,關(guān)鍵是要把握“講”的分寸。只有老師“講于當講”,學生才能通過老師的傳授和點撥,化淺顯為深邃,化模糊為清晰,化似是而非為“擊中肯綮”,真正把握作品所內(nèi)蘊的內(nèi)容美、結(jié)構(gòu)美、技法美、文字美。
7、以讀促寫,讓學生嘆服課文之美,同時找到寫作路徑。
語文教學是讓學生感知母語的魅力,欣賞各種文體文章的美麗,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是要讓學生會寫作,會寫出各種文體的文章或片段,會寫出自己想寫、有興趣寫的作品來。所以教學過程必須貫穿一個主題詞“寫”,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緊緊地揉合在一起,以讀帶 寫,以讀促寫,以讀引寫,以讀提升寫的水平。
廣西柳州四十六中秦思老師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學生一起品味詩歌的語言、推敲重點的詞語時,處處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假設自己是詩人會怎樣表達,會怎樣遣詞造句。教學高潮處,老師讓學生吟誦“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借助想象,把自己的夢想和愿望寄托給天上的世界,編織成美妙的詩句。學生異常的活躍,仿照郭沫若的詩句,紛紛做起了小詩人:“我想,那飄渺的空中,定然有快樂的天堂。那快樂無憂的生活,定沒有考試的煩惱!”“我想,那飄渺的空中,定然有豐富的書房,我想閱讀的書籍,都可以不受限制地盡情欣賞!”“我想,那飄渺的空中,定然有舒服的床鋪,那柔軟的白云被子,定能讓我睡個飽!”這樣的以讀促寫,是激發(fā)興趣,也是教給方法,讓學生讀了后愛寫作,會寫作,體現(xiàn)出鮮明的語文教學的目的性。“以寫貫穿,搭梯引路,以讀促寫”,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記。
當然,寫作水平的提高是個浸潤的過程,閱讀教學中也不能出現(xiàn)“為寫作而教學”的痕跡,一切要講究圓潤,一切要恰到好處。寫作水平也不僅僅指書面寫作,口頭表達同樣是寫作的重要方面。
8、交互鏈接,讓學生領略例文美麗,自覺走向課外世界。
“課文無非是例子”,一方面,我們要把例子教好,實現(xiàn)“解一例,會一類,帶一片”的教學旨歸;另一方面,我們要善于由此及彼,借助“例子”,為學生引出博大的語文世界來。
語文教師教語文,在讓學生充分領略課文美麗的基礎上,一定要有兩項基本功:一是把課文與相關(guān)作品連綴起來,形成一條“美文鏈”,讓學生盡情地欣賞和感悟。甘肅金昌市金川公司六中劉航軍老師教冰心的《紙船》,在帶著孩子充分理解了作者用“托物言情”的手法表達對母親“愛和思念”的情懷以后,圍繞“母愛”主題,把學生帶向課外的世界,與他們一起品味冰心的《繁星》102、童子的《記憶里有一盞煤油燈》、孟郊的《游子吟》、泰戈爾的《金色花》、歌曲《燭光里的媽媽》、教者自己的下水作品《樹的心愿》等作品,通過古今中外“母愛”作品的廣泛瀏覽,讓學生籠罩在濃濃的母愛氛圍中,在接受文學熏陶、感受濃濃親情的同時,拓寬視野,豐富積累。這樣的語文課“語文味”很濃,需要老師的豐厚積淀和備課的慘淡經(jīng)營;二是把課內(nèi)和課外閱讀溝通起來,形成一個“閱讀場”,讓學生有讀不完的佳作。通過教學,要為學生打開一扇又一扇的窗戶,映入豐富的閱讀世界,真正讓孩子伴著閱讀成長。江蘇如東實驗中學李鳳老師教郭沫若的《白鷺》,在進行了一系列諸如形象繪描、風韻品味、背景鏈接、感受抒發(fā)、理性把握等環(huán)節(jié)以后,把學生引向課外的世界,讓他們?nèi)ラ喿x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白居易《白鷺》(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等,讓學生通過古詩的閱讀更美地映像白鷺,同時又增加古典的積累、文學的熏染。這種引領,學生是很感興趣的,而且教學的效果遠遠高出課堂教學本身。
語文教學承載著重要的教書育人的重任,無論如何馬虎不得。很多人批評語文教學效率低下,我聽了大量的課以后,深有同感。我想,語文老師不能怠慢了語文課,他應該有一種自覺,保證日常的語文教學要運行在正常的軌道上。保住了語文教學的“底線”,才能保證語文教學的基本質(zhì)量,才能為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逐步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