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樰熳,不愛集注,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讀詩。歡迎一起走進詞人的性靈世界。)年輕的李清照并不喜歡歐陽修,她曾在一篇叫《詞論》的文章里把詩詞界的大小前輩都轟炸了一遍,其中就包括歐陽修和蘇軾。“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xié)音律者?!?/span>
那時的她未經(jīng)離亂,生活閑適,情趣雅致,在審美上更注重聲律的嚴整,詞采的豐美。但是后來,她卻漸漸愛上了歐陽修的名句,還用濃墨重彩寫了一組《臨江仙》。她在序言中說:
歐陽公作《蝶戀花》,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深幾許”數(shù)闕,其聲蓋即舊《臨江仙》也。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客健安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深深的庭院,一眼望不到邊;高聳的樓臺,云霧繚繞,卻時時幽鎖著門窗。梅骨朵紅了,柳眉兒黃了,春天的影子漸漸分明了起來。又是一年,健康城的老樹在返青,而我,卻依然做著一個回不了家的客人。這一輩子啊,在文字的世界里吟風弄月,而今人老珠黃,回首往事,竟是一事無成。誰會哀憐這日漸憔悴的面容里行將凋零的年輪?昔日元宵賞燈的熱鬧,踏雪尋梅的意趣,都已漸漸消磨殆盡。一邊是庭院深宅,高樓幽鎖的清冷,另一邊是春意萌動,萬物更新的生機。秣陵和建安是同一個城市的兩個不同的別名,這里的春天再好,也不是自己的故鄉(xiāng)。在這個地方,她永遠都只是一個短暫的住客。這首詞在架構(gòu)寫意上沿襲了傳統(tǒng)的手法,而在遣詞造景上卻體現(xiàn)了明顯的李氏個性。除了《多麗》,李清照作品中的語言大多明白易懂,極少有典故堆砌的現(xiàn)象。所以人們常稱之為語言“自然流暢”、“不事雕琢”。其實在李清照的作品,化用詩語是其最常見的錘煉手段。“云窗霧閣常扃”一句,就化用了韓愈的《華山女》里的句子:“云窗霧閣事恍惚,重重翠蔓深金屏”,借以表達樓臺高鎖的靜寂環(huán)境。在她的作品里,化用的例子十分普遍而且花樣繁多,手段靈巧。有借句而化用的,也有借意而化的,如:“人比黃花瘦”,化用了秦觀的“人與綠楊同瘦”;“云階月地”則借用了杜牧的《七夕》—— “云階月地一相遇,未抵經(jīng)年別離多?!?/section>《點絳唇》和韓偓的《偶見》,《賣花擔上》和五代無名氏《菩薩蠻》,在立意上都有令人驚詫的相似。但是后來,韓幄和無名氏的詩句在歷史中沉寂了,而李清照的作品卻變成了璀璨的星星。她站到了巨人肩膀上,在錘煉自己的同時也提升了前人作品的藝術(shù)境界。“柳梢梅萼”,“柳眼梅腮”;“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梅心驚破,多少春情義”……從這些詞句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李清照的造詞風格?!蕴赜械母行杂|角將人和物融為一體,在物的形貌上嫁接人的情態(tài),將人情物態(tài)融為一體,從而產(chǎn)生富有生機的靈動效果。“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盁o意思”、“沒心情”都是極為淺白的口語,卻能很直接地反映出李清照百無聊賴的生活情狀。“爭(怎)渡,爭(怎)渡,驚起一灘鷗鷺?” 《點絳唇》“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聲聲慢》
“看去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薄肚迤綐贰?/span>
“天上人間,沒個人堪寄!”《孤雁兒》
詞人造詞靈動,文風端麗,偶爾的白話不僅不顯得淺俗,反而如與人對話一般,給讀者帶來強烈的共振效果。古時女子禁忌多,視野窄,生活單調(diào),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人生做那么一兩件與眾不同之事便可津津樂道一輩子。“試燈”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上元節(jié)的傳統(tǒng)項目,在北宋尤盛。“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乘著月圓之夜,百姓傾巷而出,賞月觀燈,街里巷口,十里紅妝,熱鬧非凡。相傳年輕時期的李清照便常常女扮男裝,跟隨丈夫外出活動,領(lǐng)略繁華盛景。而“踏雪”更是被歷朝墨客競相傳頌的一段佳話。宋人周煒在他的筆記小說《清波雜志》中有如下記載:
“頃見易安族人,言明誠在健康日,易安每值大雪,即頂笠披蓑,巡城遠攬以尋詩,得句必邀請其夫賡和,明誠苦之也……”
此種情狀,到底是苦是樂,抑或苦中作樂,樂中裝苦,怕是只有境中人才能有切身體會了。總之,試燈也好,踏雪也罷,樁樁件件,指的皆是他們夫妻之間的小情趣。而今,在詞人的眼里,竟統(tǒng)統(tǒng)都無意思,沒心情了。北宋傾,做了亡國奴的李清照和所有偏安江南的遺老遺少們一樣,心里有揮之不去的使命感。踏雪巡城,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要的是慨當男兒的意氣。但是作為一介女流,她只能把更多的希望寄托于真正的男人,包括她的丈夫。但是她很快就失望了,高宗趙構(gòu)和他的小朝廷幾經(jīng)折騰之后,很快就習慣于江南的小橋流水,紅巾翠袖,只求茍安,不想收復失地了。連她的丈夫趙明誠,也漸漸在高官厚祿和吳儂軟語中漸漸松弛了繃緊的神經(jīng)。在他的懈怠和冷漠中,李清照似乎又看見了萊州噩夢的影子。“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許多評論者認為,這是全詞中最傷感的句子。
“感風吟月”四人字,是她半生才情,半生情感、半生經(jīng)歷的精辟總結(jié),而“老去無成”則是她對失敗人生的凄涼哀嘆。盡管這一生,她癡于詩書,摯于愛情,忠于家國,但是生活卻回饋了她什么呢?國破家散,背井離鄉(xiāng),所托之物大半被毀,所寄之人時冷時熱,最重要的是,年近半百,上天居然連一個子嗣都不曾賜予她!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男權(quán)社會,除了做無謂的婕妤之嘆,她又有什么底氣去論說忠誠和背叛?“庭院深深深幾許”,46歲的李清照終于理解了歐陽修這句詞里蘊藏的寂寞和清冷,從他的句子里,她找到了現(xiàn)實版的自己。“庭院深深深幾許”,46歲的李清照像一朵被秋霜打蔫了的慘淡黃花,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唯獨在深深的幽閉中等待歲月的凋零。“庭院深深深幾許,”46歲的李清照也許沒有想過,這只是她悲慘生活的開始,半年以后,她迎來了人生中最無助的時刻,那個至疏至愛的人溘然長逝了!人間有愛,卻終究敵不過歲月無情。從此,昔日所有的辛酸怨語都化為了溫暖的回憶!(林樰熳,海角女子,幽僻好靜,喜與古人作伴。業(yè)余常做三事:寫詩、讀詩、說詩,愿我的文字能給您帶來一絲清涼,歡迎關(guān)注!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刪。) 樰熳者,海角女子也。因愛六出清冷曼妙之態(tài),又補五行失木缺火之白,故名之也。數(shù)十年浮塵碌碌,并無建樹。唯性乖行僻,嗜書眈詩,竟成慣性。
今欲再辟清虛,重理竹素,寄閑眸于江湖,鎖光陰于文字,故造此虛樓幻閣,霧苑云臺。若君有意,祈凌波微步,移來共酌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