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中,每一個封建王朝或者某一時期的統治政權都有著特定的社會背景,在時代大勢的影響之下,人們常常都身不由己的被卷入時代的漩渦。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大國爭霸,掀起了諸子百家爭鳴的思想解放潮流;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政權更迭,也形成了名士們競相避世、清談度日的社會風氣。
圖|魏晉士人在清談
魏晉時期,在身處社會上層的地主階級中間流行著一種名叫“清談”的社會風氣,“清談”又稱作“玄言”,與當時社會中的主流學派——玄學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清談”一詞的出現,從現存記載來看,最早是在漢末建安時期的文獻。劉楨在《贈五官中郎將詩》云:“清談同日夕,情盼敘憂勤”。
在范曄《后漢書》中也有所記載:“前刺史焦和好立虛譽,能清談”。從中可見,漢末以來“清談”已經出現,并且名聲并不是很好,“虛譽”這樣的表達足可見漢末時人說起“清談”是帶有一定貶義色彩的。
但“清談”最早的淵源卻帶有很大的正能量。東漢末年,吏治腐朽,宦官外戚爭相擾亂朝政,致使民不聊生。一些有膽識有抱負的官僚士大夫挺身而出,無奈邪惡勢力強大,他們受到了殘酷的鎮(zhèn)壓和打擊,最著名的便是黨錮之禍。
圖|漢末君臣
經歷一些慘痛的教訓之后,他們也不敢再和掌權的外戚宦官們展開正面沖突。于是他們開始“曲線救國”,在政治舞臺之外議論當時的朝廷政治,品評人物得失,從輿論上發(fā)起了沖擊。這種形式在當時稱為“清議”,它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對之后“清談”的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
那么,以評論時政為主要內容的“清議”又是如何會轉為務虛的“清談”呢?這和當時的政治氛圍有很大關系。曹丕可以說在“清談”的興起中起到了帶頭作用。
在未上位前,他為拉攏士人,經常邀請有名的士人參加酒會,并安排一些辯論作為娛樂,大多涉及與政治無關的老、莊思想和哲學問題;即使在其登基之后也經常邀請臣子一起娛樂辯論,長此以往,漸漸成為風尚。
圖|影視劇中的司馬懿形象
等到司馬懿父子掌握朝政時期,排斥和誅殺異己,使得文士們心驚膽寒,他們很少有人敢議論政治,唯恐惹禍上身,所以討論話題多逃避現實。
一方面為了躲避司馬氏的猜忌與政治迫害,另一方面是士人們對自己的現狀和自我價值產生了懷疑,于是借“玄學”這種虛幻的話題,來表達自己的無可奈何。
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成為正統官方哲學思想,在兩漢時期一時風頭無兩。但是,在東漢王朝衰亡、農民起義不斷的社會背景下,強調名物訓詁、倫理道德的儒家經學不再能適應當時復雜社會環(huán)境下的世態(tài)人心。
圖|士人談玄
無論是上層統治者還是下層民眾都轉而尋求另一種思想上的替代品,用來逃避復雜的社會政治現實和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和歡愉,以談論空虛玄遠為主的“清談”正是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之下得以產生和發(fā)展的。
魏晉時期清談成為一時風尚,在士大夫中廣為盛行。
魏晉時期,清談主要盛行于士大夫之中,名士們多喜歡談玄論道,相互交流,并將此視為高雅之事。當時清談的主要內容是圍繞道家的《莊子》、《老子》以及儒家的《易》等玄奧的哲學著作展開討論,因此,“清談”又叫“玄談”,“玄”字有神秘莫測之意,取自《老子》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圖|《蘭亭序》
清談盛行于士大夫之中,而不是盛行于平民布衣中,與他們的文化知識背景有關。關于這一點,就不得不提到清談所討論的內容。
清談的內容主要涉及有與無、生與死、名教與自然等形而上的問題,魏晉時期士人的清談更像今天的學術探討,沒有深厚的學識很難在相互辯論中取信于他人。
同時清談雙方在討論過程中不僅僅涉及某一單一領域,其所討論引征的內容包羅萬象,囊括古今。如果你以為可以胡攪蠻纏、無理取鬧的話,不僅會被對手小看,更會被士人們所恥笑。
圖|蘭亭集會
《蘭亭序》云:“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亦足以暢敘幽情”,蘭亭聚會可謂是魏晉清談的一個典型例子,從中可見魏晉士人的優(yōu)雅情致,以及他們在清談時的活躍氛圍和灑脫態(tài)度。
魏晉時期也出現了許多名噪一時的清談大家。最早的清談代表是曹魏正始年間的何晏,他主張名教出于自然(名教指名分尊卑決定的禮教和道德規(guī)范),在當時曹氏和司馬氏的爭斗中,何是屬于曹氏一方,他的理論,更多的是為曹氏政權作維護。
圖|竹林七賢
在當時名士中最富有盛名者當屬“竹林七賢”,他們當中的嵇康和阮籍也是歸屬曹氏一方。在司馬氏奪權上位后,他們進一步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觀點,崇尚無為、無君,談玄說虛,不與司馬氏同流合污,以自身怪異的言談舉止來譏諷抨擊司馬氏的不當作為。
之后到西晉時期,玄學思想有所變化。以郭象為代表的清談家針對無為,提出“自生獨化論”的觀點,主張事物自生自造,不受自然的影響,為禮法名教、富貴貧賤均為自然天理提供辯護。
以上清談者更多有其自身的政治立場,以空虛玄遠的談論暗指其立場,抨擊時政。但當時絕大部分的士大夫們選擇遠離政治斗爭,在談玄論虛中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和歡愉。
圖|士子閑談
歷來說起清談,大都報以鄙視的心態(tài)和貶義的色彩。但,清談真的一無是處嗎?
人們對清談最大的誤解便是認為清談是毫無意義的在打“口水仗”??墒?,“清談”非“空談”,固然清談者中會有不少“南郭先生”似的人物在濫竽充數,但在清談過程中,有才無才一論便明,真正的名士依舊風流且從容。
《晉紀》云:“遐以辯論為業(yè),善敘名理,辭氣清暢……聞其言者,知與不知無不嘆服”。這段史料說明,當時的清談名家不僅文采斐然,而且氣度不凡,言行舉止都有禮有節(jié),絕非虛假做作。
圖|名士風流
清談名士中不乏有大才干之人。如王導、謝安等人,前者出身名門瑯琊王氏,在其輔佐之下,晉元帝司馬睿得以在毫無根基的江南建立東晉王朝,史籍記載“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其中固然有江南大族的順勢而為,但也可以從中看出王導的名望和本領,而后世“王與馬共天下”的贊譽也和王導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魏晉時期,取曹魏而代之的司馬氏為了顯示其政權的合理性和正當性,無論曹魏時期是否有殘暴和失德行為,都會存在故意為其抹黑的嫌疑。如晉武帝繼位之初,傅玄在《舉清遠疏》中對清談有過議論:“其后綱維不攝,而虛無放誕之論……使天下無復清議”。
圖|筆下有春秋
在作為正統的司馬氏官方發(fā)布通告后,可想而知,當時絕大多數史書是不敢違背這一精神的,而后人了解某一時期的史實也多通過史書記載,尤其是官方正史.也就難怪后世人對于清談多有所誤解。
清談的盛行,對魏晉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談玄成為風尚,據《晉書》記載,世家大族的士人通過談玄甚至可以升官發(fā)財,而若是不善談玄,甚至會被人低看一眼。通過談玄好壞來作為升遷依據,其選拔的人才在才能上必然不甚如意。
圖|士子閑談
同時,清談者多是由于政治氛圍而選擇逃避現實斗爭,其討論內容涉及方向大多屬于形而上的思想,對于國計民生關注較少。作為閑談可以益智,相互交流,促進雙方思維的思辨性;但若過度提倡,其務虛精神不利于社會的長久發(fā)展。
魏晉時期的清談是時勢政治的產物,是士人對漢代儒學衰落追尋產生的替代品,對于魏晉社會產生了或好或壞的影響,
一方面有利于古代社會在精神層面的進步與發(fā)展,另一方面其談玄論虛的務虛精神不利于社會的長久發(fā)展。清談閑聊尚可,能怡情;但仍然要有務實精神,積極進取。
參考文獻:
《晉書》
《老子》
《蘭亭序》
聯系客服